一個星期左右不寫作,往往就會生疏。不知道如何提筆,如何開頭,如何構(gòu)思文章。但我不會報寫作課程。
從小學第一堂課起,直到初中畢業(yè),雖然各科成績都名列前茅,唯獨語文考試中的作文分數(shù),總是不上不下。甚至初三時候有作文競賽,語文老師竟然沒有推薦我參加,這讓成績位列全校第一的我有些汗顏。
不是語文老師偏心,那時候我真不知道如何寫好作文。對于寫作真正提起興趣,是從寫作一些短小的“詩篇”開始,而這些“詩篇”的讀者只是當時心儀的女孩。
雖然現(xiàn)在讀起來幼稚,但卻促使我萌發(fā)了對文學的愛好。高中開始便用零花錢買些《散文詩》、“朦朧詩選”等刊物和書籍,也開始填詞寫古詩,即便還不知道什么是平仄和格律。
或許正是積攢下的這種對文學的癡情,才讓我從高一便決定了以后要讀的方向是文科,而不是枯燥的理科。也從那時候開始,自己的寫作水平開始突飛猛進,作文時常被老師作為范例在班級里朗讀。
有了這種正向的“預(yù)期效應(yīng)”,文科越來越好,而理科成績則直線下降。高中時期又自學了些“邏輯學”,讓議論文的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一度自負到聯(lián)合其他同學,鬧的要將當時的語文老師“開除”了的地步,現(xiàn)在想想有些幼稚。
寫作的動力就這樣從初戀,轉(zhuǎn)變?yōu)槠谕嗟娜肆私庾约骸K砸踩ネ兑恍╇s志報紙,收獲的只是幾封很像騙子的回信,也就不再對投稿報有任何興趣。因此,大多時候?qū)懙臇|西只是收藏在抽屜的日記里,給三五好友傳閱看看。
互聯(lián)網(wǎng)興起后,有了更多可以發(fā)表文章的地方,我們卻開始沉浸在聊天和游戲的世界里,早已經(jīng)將寫作丟到了垃圾桶。如果聊天可以代替寫作來與人溝通,那些文縐縐的東西似乎都已經(jīng)過時,寫作與聊天不過是弗洛伊德“力比多”硬幣的兩面而已,目的無非都是性欲。
然而,寫作收獲的遠不止如此。有人喜歡喧嘩,有人喜歡沉思。對于前一種人來說,不停地說才是解決寂寞的方式;而對于后一種人,唯獨寫作才能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與慰藉。沒話說的時候,呱噪的人總會遇到沉默的時候,仍然不得不面對內(nèi)心的空虛。
再次提起筆來寫東西,已經(jīng)是博客時代,也是我的研究生時代。由于學業(yè)的要求和自我的壓力,不得不去讀很多書,而讀快書并迅速總結(jié)出來,成為了我那段時間的基本生活方式。平均的速度是兩天讀完一本書然后一篇書評,空閑時間再寫寫時評文章。博客時代造就了一些“網(wǎng)紅”,而我也正好沒有趕上。
那時候也發(fā)表了一些學術(shù)風格的期刊文章,盡量在枯燥和文筆之間找到一個平衡。但學術(shù)文章要求的更多是數(shù)據(jù)和論證,而不是文風,所以翻譯腔就成了我的一種寫作風格。
出國留學后,在一家華文報社里做記者。報社絕對不是訓練寫作的好地方,寫的這些報道都是東拼西湊,盡量語言通俗的社會新聞。寫作水平?jīng)]什么提高,倒是鍛煉了一種超級會編故事的能力。
以至于在辭了記者的工作之后,很久一段時間的寫作方式都是這樣的,直到開始在簡書上寫作。
一開始來簡書,像很多新人一樣,不知道寫什么,就把之前“抽屜”(實際上是電腦影盤)里的文章翻了出來,改了一改便貼了上來。
早期在簡書上發(fā)表的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很多以前的影子,有高中大學時期的詩篇,也有研究生時期的翻譯腔式論文,還有當記者時期留下的一些“社會新聞”式故事……
真正懂得寫作,是在寫作之中學會的。就像用爛了的例子,游泳永遠不需要懂得流體力學,跳下去學就是了。在簡書上,我有個文集,記錄了自己的寫作歷程,寫了10萬字收獲了什么,還有寫了50萬字是什么體驗,記錄下來這些只是為了看到自己的轉(zhuǎn)變。
這里也記錄著我文風的轉(zhuǎn)變和寫作的成長,從剛來簡書時,投稿屢屢被拒,到現(xiàn)在寫的文章屢屢成了爆文。也并不是說,自己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寫作風格,而是經(jīng)常刻意地去改變寫作風格。簡書上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看到哪種方式受歡迎,哪種不受人待見。
在簡書上寫了這么多字,最終寫作能夠提高,還有一點至關(guān)重要,那就是需要多讀。沒有海量的輸入,就沒有大量的輸出。看到一些簡友寫的文章,滿篇自以為是的大道理,毫無邏輯的推理,再加上根本沒有任何證據(jù)的論斷,讓我讀了很是無奈,連反駁的想法也沒有。
這樣的人,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民科”,即民間科學家。民間也有很多不同于學術(shù)體制內(nèi),而有能力的人。我不是反對“民科”,我是反對用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很多人連書都不讀,或者只讀一些三流“科普”的著作,就開始建立龐大的思想體系。我們可以閉門造車,但也請把自己造的車閉起門來,別讓別人看到之后覺得好笑。
讀書,不要讀進去,而是要讀出來。用自己所讀的知識,去思考生活,去反思經(jīng)驗。認真思考所讀的內(nèi)容之后,再寫出來文章,但不要過于學術(shù)化,畢竟你的讀者不是專業(yè)的研究生,而是渴望在你的文章中吸收能夠?qū)ψ约荷钣袔椭钠胀ㄗx者。
我很少刪除或更改以前寫的文章,除了錯別字或者是引用錯誤。思想前后不連貫,甚至有沖突的時候,但都無關(guān)緊要,畢竟誰生出來都是從一步步的錯誤之中長大的,不需要去掩飾什么。能夠正視并反思自己信奉過的虛假觀念,能夠?qū)ψ约悍高^的錯誤進行檢討,并以寬容的態(tài)度接納,才是成長。
雖然簡書上不少寫作課程,但我一個都沒有參見過。我是那種信奉“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的人,如果真對一個事情感興趣,就不會看太多教你如何做的文章,而是自己去嘗試。
我想,即便是莫言開個寫作課程,你連續(xù)多年去上課,你也寫不出諾貝爾文學獎作品來。如果這有效,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概人人都賺的盆缽滿滿。更何況是那些開課程的人,自己的寫作水平還只是停留在中等,又有什么能力來教人寫作呢?
寫作無關(guān)乎技巧,在于真性情。發(fā)自肺腑,言之有理,幽默感人都可以打動人,唯獨太過技巧性的文章不被人喜愛。正如油畫,技法派畫的如何惟妙惟肖,讓人看了都覺得太過刻板而了無生氣。
既然寫作課程沒用,為什么有人會報名呢?這個問題就像是問,明明生意做的很好,為何還要去讀個MBA、EMBA之類的課程呢?他們實際上在尋找一個圈子,這個圈子的人有助于自己的生意擴大。報名寫作圈的人不像讀MBA那么有用,但有助于“同班同學”為你點贊助威,而于寫作卻無絲毫提升。
真正有助于寫作之后出版發(fā)表的,是編輯的意見。我的《這些年,我們被誤導(dǎo)的觀念》即將出版發(fā)行,而簡書的編輯和出版社的編輯都提供了不少意見。因為他們是最接近市場的人,最了解你作品的定位,最懂得市場需要哪方面的書籍。
所以,得知簡書即將推出以編輯為主導(dǎo)老師的寫作課程時,我滿口答應(yīng)了寫一篇文章。因為我知道,只有這些雜志和出版社編輯的意見,才是你寫作時候真正需要參考的意見。
除此之外,寫作課程真的很沒用,你也不需要別人教。
更“無用”的寫作課穿越門直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