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上班,接到一個咨詢工作的電話。那天我的心情特別煩躁,又趕上電話里那個人沒完沒了地問東問西。
我心里的無明火開始蹭蹭地往上冒,于是接下來聽到的每一個字都覺得格外不舒服。
過了幾天,我又接到了這個人的電話,繼續詢問。其實他的問題上一次能說明的我都已經說明了,這一次不過是補充一些細節加上再次重申。
按常理來說,問過的問題再問一遍應該比第一次更容易惹人心煩,可是恰好那天我的心情很好。于是無比耐心地反復解釋了很久,直到他徹底清楚并接受為止。
所有發生的大小事件其實都只是外界的一個刺激,這個刺激會讓你產生怎樣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的認知和評價。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者埃利斯認為:正是由于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呢。情緒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誘發事件A直接導致了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發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緒體驗。然而,你有沒有發現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同樣是報考英語六級,結果兩個人都沒過。一個人無所謂,而另一個人卻傷心欲絕。
為什么?就是誘發事件A與情緒、行為結果C之間還有個對誘發事件A的看法、解釋的B在作怪。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只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系,下次可以再來。另一個人可能說:我精心準備了那么長時間,竟然沒過,是不是我太笨了,我還有什么用啊,人家會怎么評價我。于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就好像我在第一次接到電話時,情緒的煩躁其實主要源自我當時心情低落還屢遭打擾,從心態上可能對任何事都是抵觸的。
而第二次因為心態上的平和,所以就能夠接納他的反復詢問。同樣是那個人的連續發問,我兩次產生的反應卻大相徑庭。
所以,哈姆雷特雖是一個人,可是一千個人讀就可能會有一千個看法。
《呂氏春秋》里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所為,于是便暗中觀察鄰居的一舉一動。
他看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臉色和神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就連說話也都是閃閃爍爍,都像是偷了斧子的。
可是后來他找到了自己丟失的斧子。第二天再見到這個鄰居,就覺得那人的一言一行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了。
你所感知到的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倒影,你是怎樣的,你眼中的世界就是怎樣的。
認知和心態這么重要,所以如何建立就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命題。冰凍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合理的認知和情緒的建立同樣需要從點滴的改變做起。
首先,可以思考一下哪些部分是自己可以把握和掌控的。
譬如一項很艱巨的任務,想想雖然都頭疼。但總有一些基礎工作,例如數據統計等是可以自己把握的。或者你害怕被迫參加的演講比賽,但是認真寫稿,然后再背熟一點至少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對于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你準備得越充分,心里就會越踏實。
其次,對于那些自己把握不了的部分,請放下期待。
因為對于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期待毫無幫助,只會增加心理負擔。所有的失望都是與期望比較的結果,緊張和激動其實是一回事,無非因為預期結果的好壞不同而已。可是它們對行為的影響卻天壤之別,緊張常常會壞事,可是激動往往會帶來正面的影響。我們當然都希望情緒能給自己帶來正面的反饋,可是在你無法建立一個積極的預期時,放下期待反而能讓自己輕松上路。
最后,記得及時給自己積極的反饋。
假如一件事是個完整的圓,里面分成兩個部分,你能把握的和把握不了的。贏家心態的建立過程,其實就是在你內心認定自己能把握的部分越來越大,直到覆蓋一個完整的圓。所以當你比上次把握得更好或更多時,及時認可自己的成長,看到自己的進步,哪怕是點滴的跬步都更有利于建立自信。
建立健康向上的心態,還有一條秘訣是接納真實的自己,尤其是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所以,接納真實的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才是建立良好心態的捷徑。
然后,當你內心安寧了,才會看到庭前的花開花落,天上的云卷云舒;
當你不再匆忙和慌張,就會注意到路邊的枝繁葉茂,花朵傲嬌地向著陽;
當你滿心愛意,自然能體會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作者簡介:圓氣少女 ?「天馬行空的心理咨詢師一枚」 weibo ?@-王雨晴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