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又如何”效應是一種描述了從放縱、后悔到更嚴重的放縱的惡性循環的效應。比如節食者因為自己的失誤多吃了一塊蛋糕,而感到情緒低落,覺得自己的整個計劃都泡湯了,但是他們不會為了把損失降低而不吃第二口。相反他們會說:“那又如何,既然我已經破壞了節食計劃,不如把它吃光吧”。就這樣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陷入了“那又如何”效應的循環中。
我們的放縱和屈服使得我們對自己感到失望,會讓我們想起一些改善心情的事。而最廉價,最快捷的改善心情的方法往往是做那些導致你情緒低落的事。這就是你會在吃一口蛋糕之后又吃了第二口,第三口。因為你總會對自己說“反正我的減肥計劃(各種決心)已經失敗了,那又如何,我還不如好好享受呢。”。
那么怎么打破“那又如何”效應的循環呢?答案是“自我諒解”,而不是“自我批評”或者“責備”。在我們對自己未完成目標感到失望時,不要對自己進行批評和責備,這不僅會降低積極性還會使我們壓力更大,而過多的壓力會使我們更容易向欲望屈服,我們應該進行自我諒解,就想是朋友遇到挫折的時候你會去安慰他一樣,我們也要安慰我們自己,原諒我們的過錯,,對自己好一點,這樣才能提升我們自己完成目標的積極性。
自我諒解能幫助人們從錯誤中恢復過來,因為它能消除人們想到失敗時的羞愧和痛苦。“那又如何”效應是要擺脫失敗后的低落情緒。但如果沒有了罪惡感和自我批評,就沒有需要擺脫的東西了。
所以遇到失敗時,你最緊要的目標不是自我批評,而是先安撫挫折帶給你的失落和痛苦,防止我們因為尋求安慰,而屈服于欲望。學著進行自我諒解,走出失敗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