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ORM ?
- 對象關系映射(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簡稱ORM)是一種為了解決面向對象與關系數據庫存在的互不匹配的現象的技術。 簡單的說,ORM是通過使用描述對象和數據庫之間映射的元數據,將Java程序中的對象自動持久化到關系數據庫中。本質上就是將數據從一種形式轉換到另外一種形式。 這也同時暗示者額外的執行開銷;然而,如果ORM作為一種中間件實現,則會有很多機會做優化,而這些在手寫的持久層并不存在。 更重要的是用于控制轉換的元數據需要提供和管理;但是同樣,這些花費要比維護手寫的方案要少;而且就算是遵守ODMG規范的對象數據庫依然需要類級別的元數據。
- 對象-關系映射(Object/Relation Mapping,簡稱ORM),是隨著面向對象的軟件開發方法發展而產生的。面向對象的開發方法是當今企業級應用開發環境中的主流開發方法,關系數據庫是企業級應用環境中永久存放數據的主流數據存儲系統。對象和關系數據是業務實體的兩種表現形式,業務實體在內存中表現為對象,在數據庫中表現為關系數據。內存中的對象之間存在關聯和繼承關系,而在數據庫中,關系數據無法直接表達多對多關聯和繼承關系。因此,對象-關系映射(ORM)系統一般以中間件的形式存在,主要實現程序對象到關系數據庫數據的映射。
- 面向對象是從軟件工程基本原則(如耦合、聚合、封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關系數據庫則是從數學理論發展而來的,兩套理論存在顯著的區別。為了解決這個不匹配的現象,對象關系映射技術應運而生。
- 讓我們從O/R開始。字母O起源于"對象"(Object),而R則來自于"關系"(Relational)。幾乎所有的程序里面,都存在對象和關系數據庫。在業務邏輯層和用戶界面層中,我們是面向對象的。當對象信息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需要把對象的信息保存在關系數據庫中。
- 當你開發一個應用程序的時候(不使用O/R Mapping),你可能會寫不少數據訪問層的代碼,用來從數據庫保存、刪除、讀取對象信息等等。你在DAO中寫了很多的方法來讀取對象數據,改變狀態對象等等任務,并且這些代碼寫起來總是重復的。
解決方案,引入一個O/R Mapping。實質上,一個O/R Mapping會為你生成DAO。與其自己寫DAO代碼,不如用O/R Mapping。你用O/R Mapping保存、刪除、讀取對象,O/R Mapping負責生成SQL,你只需要關心對象就好。
2.ORM組成
- 一個對持久類對象進行CRUD操作的API;
- 一個語言或API用來規定與類和類屬性相關的查詢;
- 一個規定mapping metadata的工具;
- 一種技術可以讓ORM的實現同事務對象一起進行dirty checking, lazy association fetching以及其他的優化操作。
3.持久化的概念
狹義的理解:“持久化”僅僅指把域對象永久保存到數據庫中;
廣義的理解:“持久化”包括和數據庫相關的各種操作(持久化就是將有用的數據以某種技術保存起來,將來可以再次取出來應用,數據庫技術,將內存數據一文件的形式保存在永久介質中(磁盤等)都是持久化的例子)。
- 保存:把域對象(或者實體Bean)永久保存到數據庫。
- 更新:更新數據庫中域對象(或者說持久化對象)的狀態。
- 刪除:從數據庫中刪除一個域對象。
- 加載:根據特定的OID(一般是指主鍵ID),把一個域對象從數據庫加載到內存。
- 查詢:根據特定的查詢條件,把符合查詢條件的一個或多個域對象從數據庫加載內在存中。
4.為什么使用持久化?
- 持久化技術封裝了數據訪問細節,為大部分業務邏輯提供面向對象的API。
- 通過持久化技術可以減少訪問數據庫數據次數,增加應用程序執行速度
- 代碼重用性高,能夠完成大部分數據庫操作;
- 松散耦合,使持久化不依賴于底層數據庫和上層業務邏輯實現,更換數據庫時只需修改配置文件而不用修改代碼。
5.有哪些ORM產品?
目前眾多廠商和開源社區都提供了持久層框架的實現,常見的有:
Apache OJB | Cayenne | Jaxor | Hibernate | iBatis[MyBatis] | JPA等等
- Hibernate 的輕量級 ORM 模型逐步確立了在 Java ORM 架構中領導地位,甚至取代復雜而又繁瑣的 EJB 模型而成為事實上的 Java ORM 工業標準。而且其中的許多設計均被 J2EE 標準組織吸納而成為最新 EJB 3.0 規范的標準,這也是開源項目影響工業領域標準的有力見證。
- JPA(Java Persistense API)是EJB3.0的一部分,為其提供了一套O/R關系映射的API,但不僅限于EJB中使用,它也可以在web應用或者應用程序客戶端中被使用,甚至在Java桌面程序中被使用。
- iBATIS/MyBatis 的著力點,則在于POJO 與SQL之間的映射關系。然后通過映射配置文件,將SQL所需的參數,以及返回的結果字段映射到指定POJO。 相對Hibernate“O/R”而言,iBATIS 是一種“Sql Mapping”的ORM實現。
6.MyBatis和Hibernate的區別
- 1.Hibernate是全自動,而MyBatis是半自動 [簡單理解]
Hibernate完全可以通過對象關系模型實現對數據庫的操作,擁有完整的JavaBean對象與數據庫的映射結構來自動生成SQL語句。而MyBatis僅有基本的字段映射,對象數據以及對象實際關系仍然需要通過定制SQL語句來實現和管理。 - 2.Hibernate數據庫移植性遠大于MyBatis
Hibernate通過它強大的映射結構和hql語言,大大降低了對象與數據庫(Oracle、MySQL等)的耦合性,而MyBatis由于需要手寫sql,因此與數據庫的耦合性直接取決于程序員寫SQL的方法,如果SQL不具通用性而用了很多某數據庫特性的sql語句的話,移植性也會隨之降低很多,成本很高。 - 3.Hibernate擁有完整的日志系統,MyBatis則欠缺一些
Hibernate日志系統非常健全,涉及廣泛,包括:SQL記錄、關系異常、優化警告、緩存提示、臟數據警告等;而MyBatis則除了基本記錄功能外,功能薄弱很多。 - 4.MyBatis相比Hibernate需要關心很多細節
Hibernate配置要比MyBatis復雜的多,學習成本也比MyBatis高。但也正因為MyBatis使用簡單,才導致它要比Hibernate關心很多技術細節。MyBatis由于不用考慮很多細節,開發模式上與傳統jdbc區別很小,因此很容易上手并開發項目,但忽略細節會導致項目前期bug較多,因而開發出相對穩定的軟件很慢,而開發出軟件卻很快。Hibernate則正好與之相反。但是如果使用Hibernate很熟練的話,實際上開發效率絲毫不差于甚至超越MyBatis。 - 5.SQL直接優化上,MyBatis要比Hibernate方便很多
個人認為:這也是很多公司選擇它的重要原因!
由于MyBatis的sql都是寫在xml里,因此優化sql比Hibernate方便很多。而Hibernate的sql很多都是自動生成的,無法直接維護sql;雖有hql,但功能還是不及sql強大,見到報表等變態需求時,hql也歇菜,也就是說hql是有局限的;hibernate雖然也支持原生sql,但開發模式上卻與orm不同,需要轉換思維,因此使用上不是非常方便。總之寫sql的靈活度上Hibernate不及MyBatis。
- 6.安全性
安全性,Hibernate是預編譯的,MyBatis可能存在SQL注入問題,另外使用Hibernate對數據庫類型進行切換時,成本明顯低于MyBa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