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書單(國外篇)
當我有超過三個小時的空白時間,或者想讓自己靜下來時,我就會看長篇小說。有時在問自己,為什么喜歡看小說,或許是為了更好的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是的,好些時候看完了,沒有說話,坐在那里發會呆,或者看著遠方。或許文字僅僅是一種工具,一個道具,好比過河的小船,更多的是傳遞作者的感受。你GET到了,就好了。快十二年過去了,買了一些小說,也處理過一些小說。以前還曾到圖書館借書看,趁此機會整理下。
一、美國
1.【美】埃利·威塞爾著。袁筱一譯:《夜》,南海出版社,2016年7月版。
書的最后一頁寫著“2017.9.17一讀完畢。確實不錯,真實才有力量,震撼。”這本書是作者在納稅集中營的真實經歷。戰爭,體現在個體上是非常殘酷,這種殘酷在細節,而不是數字。現在還記得當初從辦公室加完班回到房間,在臺燈下看這本書的情景,那幾天晚上和中午都在看。放下書腦子里還是書中描寫的場景。一直有種觀點,書要比電影好很多倍。當你看一本好書時,腦子里自然而然的就會有自己的電影版本。但如果你看電影,就感覺破壞了。所以一些好的小說,盡管拍了電影,我還是沒有去看的沖動,有些文字的力量是影響代替不了的。袁老師是我一個非常喜歡的老師,譯了不少好書。南海出版社公司出版的小說,印刷排版都不錯,比如東野圭吾系列。
2.【英】喬治·奧威爾著,董樂山譯:《一九八四》,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6月版。
這本書是朋友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最早在大學里看的這本小說,一本可以不斷重溫的經典。名家譯。
3.【美】海明威著,趙靜勇譯:《太陽照常升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1月版。
舊聞海明威大名,一直覺得他以硬漢著稱。這是我看他的第一本小說,感覺在看垮掉一代的《在路上》。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對他的印象。這也告訴我,了解一個人,可以看他的作品,自己去看。硬漢最后自殺了,飲彈自盡。有時我走在路上,在思考自殺這個話題,一個人有沒有自殺的權利。自殺這個話題很豐富,看似簡單,實則有太多的話可以說。書的最后一頁寫著“2015.4.4清明假期一讀完畢。有種話劇的感覺,無能無力。斗牛。瑣碎。激情。細膩”可能這是我當時看完這篇小說感受的關鍵詞吧。看完一本書,有在書的最后一頁寫上日期和當時對書評價感受的幾個字或者幾句話。這是“譯文名著精選”叢書的一本,這本書印刷都不錯,價格便宜,這本僅需19.9元。
4.【美】艾薩克·阿西莫夫著,崔正男譯:《永恒的終結》,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年9月版。
這個家伙第一次接觸就愛死他了。被美政府授予“國家的資源和大自然的奇跡”這個獨創的稱號,專為他打造。他簡直就是神,你會感覺這人跟人的差別真是太大了。最早看到是《銀河帝國:基地》。
5.【美】托妮·莫里森著,胡允桓譯:《所羅門之歌》,南海出版社,2010年1月版。
朋友跟我說,有一天當她看完一本小說,覺得心里特別安靜和干凈。我想,好的小說會這樣。有時即使我們沒有過上這樣的生活,但至少知道什么樣的生活是好的,是我們想要的。有一天,或許它會到來。
6.【美】杰克·凱魯亞克、【美】威廉·巴勒斯著,牛皮狼譯:《而河馬被煮死在水槽里》,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1月版。
兩個作者一人寫一章來,收到1944年震驚于世的哥倫比亞大學謀殺案的啟發,在第二年寫了這本小說。故事的場景和人員基本有原型,六十多年過去了,主要當事人和兩位作家去世了,才于2008年初次出版。最先吸引我的是書名。當時他們在酒吧聽收音機,“倫敦的一座動物園發生了大火,火勢迅速蔓延,而河馬被煮死在水槽里!各位晚安!”于是就有了這個書名。
7.【美】瓊·狄迪恩著,陶澤慧譯:《奇想之年》,新星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刻骨銘心的喪夫之痛。以前看過,有人說,至親的離別排在所有痛苦之首。
8.【美】菲利浦·迪克著,許東華譯:《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譯林出版社,2017年10月版。
9.【美】瑞貝卡·米勒著,王臻譯:《皮帕·李的私生活》,南海出版社,2010年3月版。
10.【美】喬納森·勒瑟姆著,姚向輝譯:《槍,偶爾有音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版。
“2015.7.1周六早上,臺風。大雨。上午家中客廳一讀,還可以。”很喜歡廣師大出版社的小說,但可遇不可求,出版的不多,只要碰到基本上都會買。
11.【美】勞倫斯·布洛克著,徐秋華譯:《喜歡引用吉卜林的賊》,新星出版社,2010年4月版。
好吧,我承認被書名吸引了。喜歡這個賊。
12.【美】瑪雅·安吉洛著,于霄、王笑紅譯:《我知道籠中鳥為何歌唱》,上海三聯書店,2013年4月版。
13.【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著,金紹禹譯:《魔法師》,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013.7.23一讀于寧波圖書館。性欲,不可遏制的性欲。”
14.【美】雷蒙德·錢德勒著,盧肖慧譯:《漫長的告別》,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7月版。
之前看到姚向輝譯過這本書,打開發現手頭這本是盧肖慧譯的,想比較不同,發現原來有四個版本,分別是宋碧云譯的新星出版社(2008版)、這個版本、宋僉譯的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版)、姚向輝譯的海南出版社(2018版)。
15.【美】卡森·麥卡勒斯著。陳笑黎譯:《心是孤獨的獵手》,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11月版。
驚訝于作者的細節。兩個孩子在廢棄的房子里玩的情景,現在還記憶深刻。還有主人公轉過頭來,咧著嘴笑。
16.【美】伍綺詩著,孫璐譯:《無聲告白》,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年7月版。
17.【美】威廉·彼得。布拉蒂著,姚向輝譯:《驅魔人》,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年8月版。
印象中看過最恐怖的電影是看過一部電影,本身覺得也還好。等看完了,最后片名打出一行字,“本影片改編于真實事件。”那一刻,毛骨悚然。
18.【美】哈珀·李著,張蕓譯:《守望之心》,譯林出版社,2017年2月版。
作者曾寫過《殺死一只知更鳥》。多年來一只隱居在老家,拒絕媒體采訪和各種社會活動。2016年在馬拉巴馬州的家中去世,享年89歲。
19.【美】勞倫斯·布洛克著,林大容譯:《刀鋒之死》,新星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好吧,我承認還沒看。
20.【美】恰克·帕拉尼克著,馮濤譯:《搏擊俱樂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版。
21.【美】加思·斯坦著,李慧娟譯:《單身伊凡的城堡》,南海出版公司,2011年5月版。
22.【美】韓奈德著,魯夢玨譯:《樹上的時光》,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3月版。
23.【美】索爾·貝婁著,宋兆霖譯:《赫索格》,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24.【美】埃勒里·奎因著,李黎明、趙青譯:《龍牙》,新星出版社,2011年1月版。
“閱讀之前,沒有真相。”
25.【美】蘇珊·桑塔格著,姚君偉譯:《恩主》,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9月版。
我非常欽佩的一個人。“平庸的惡。”
26.【美】保羅·奧斯特著,孔亞雷譯:《幻影書》,浙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5月版。
27.【美】米奇·阿爾博姆著,吳洪譯:《相約星期二》,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7月版。
28.【美】安·蘭德著,童音譯:《一個人》,華夏出版社,2007年3月版。
2011.8.10晚上一讀完畢。
29.【美】嚴歌苓著。《陸犯焉識》,作家出版社,2014年5月版。
30.【美】嚴歌苓著:《寄居者》,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版。
字體有點小。
二、英國
1.【英】威廉·戈爾丁著,龔志成譯:《蠅王》,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8月版。
書的最后一頁寫著“2014.3.11凌晨00:48一讀完畢。小孩,豬圈,大人,相同。”這是近些年給我非常震撼的一本書,寫的太好了,揭露了兒童世界,看到了某些年代的影子。一群小孩發生在一個島上的故事。
2.【英】格雷厄姆·格林著,傅惟慈譯:《權力與榮耀》,譯文出版社,2012年4月版。
簡單的情節,但看完給我的感受確很強烈。“想到LY,我的一個朋友我們喜歡的是有缺點、有情感的人,真實有觸覺。文字比較簡潔,慢,情節簡單,最近看到基本小說都有這樣的感覺,沒有形容詞,只有簡練的名詞組合。文字的結尾似一步電影,神父沒有死,還活著。或許另外一個神父。一個片段,卻給人放心、希望。如果我真心的喜歡你,決定要娶你,那是因為我不僅喜歡你的優點,而且知道你的缺點,。或許,打動我的,正是這些任性、撒嬌帶有孩子氣的缺點,一種稚心,童真。這樣一個周末,不想寫論文,看卷宗,只想啃面包一樣,一本接一本看書。寫點東西,最好能運動,我需要活力,需要體內的一股氣。只有這股氣在,才能有精力去談戀愛,去騎車,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果這股氣不在了,我想會怨恨自己,去生自己的氣。2013.3.28上午,周日,有太陽。”一晃快七年了。感覺好些想法還是沒有變,是自己這些年停止生長了嗎?
3.【英】安東尼·伯吉斯著,王之光譯:《發條橙》,譯林出版社,2016年8月版。
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獨立的感受和想法,即使做一個合法聽話的公民,跟一個機器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4.【英】喬治·奧威爾著,榮如德譯:《動物農場》,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6月版。
可以重讀的好書。
5.【英】毛姆著,張柏然、張增健、倪俊譯:《人生的枷鎖》,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5月版。
好久沒有看到這么厚的書了,52.7萬字。不知為什么,看到這本書就想到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很喜歡他的《月亮和六便士》。
6.【英】毛姆著,傅惟慈譯:《月亮和六便士》,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這本書有不同的版本。大家譯。謝謝傅老先生。
7.【英】簡·奧斯丁著,孫致禮譯:《諾桑覺寺》《勸導》,譯林出版社,2009年1月版。
“2013年4月采采送之。”時間過得真快。孫老師譯過奧斯丁的6本小說,哈代的《苔絲》,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
8.【英】多麗絲·萊辛著,一蕾譯:《野草在歌唱》,譯林出版社,2013年2月版。
9.【英】羅納德·A.諾克斯著,楊曉霞譯:《閘邊足跡》,新星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0.【英】蕾秋·喬伊斯著,黃妙瑜譯:《一個人的朝圣》,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年8月版。
11.【英】佩內洛普·費茲杰拉德著,周偉紅譯:《早春》,新星出版社,2010年3月版。
想起她的《書店》。
12.【英】多蘿西·L·賽耶斯著,陳羨譯:《殺人廣告》,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年1月版。
13.【英】道格拉斯·亞當斯著,姚向輝譯:《生命,宇宙以及一切》,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1月版。
14.【英】安吉拉·卡特著,柴妞譯:《愛》,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版。
15.【英】凱瑟琳·歐弗林著,路旦俊、馬新強譯:《失物》,上海文藝出版社。
16.【英】虹影著:《饑餓的女兒》,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17.【英】虹影著:《好兒女花》,四川文藝出版社,2016年3月版。
三、法國
1.【法】妙莉葉·芭貝里著,史妍、劉陽譯:《刺猬的優雅》,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版。
非常棒的小說,好吧,我承認是先買了這本書,看了一少部分放在那里。然后在外面看了這部電影。有時看了一本關于愛書人的小說,就會感嘆,其實我內心也想寫一本這樣的小說。有時走在路上想,不知自己寫的這本小說從什么時候開始,會發生什么,自己也會剛到好奇。
2.【法】戴思杰著,余中先譯:《巴爾扎克與小裁縫》,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非常喜歡這本小說。作者出生在四川,這是作者根據自己下放農村當知青的經歷寫的,一本很干凈的書。天干凈,身體干凈,還有對未知生活的向往。
3.【法】瑪格麗特·杜拉斯著,王道乾譯:《廣場》,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7月版。
王老師是一個我敬重的老師,久聞大名。這個版本是一個精裝版,拿在手里很舒服。
4.【法】帕特里克·莫迪亞諾著,黃曉敏譯:《八月的星期天》,黃山書社,2015年1月版。
“終于,他的目光和我的相遇了。這是在尼斯城,崗白塔大街的盡頭。”開篇的第一句。
5.【法】瑪麗·尼米埃著,韓一宇譯:《沉默女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6.【法】鮑里斯·維昂著,周國強譯:《歲月的泡沫》,譯林出版社,2015年7月版。
7.【法】弗朗索瓦·威爾岡著,金龍格譯:《在我母親家的三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
27歲的作者偷偷寫了《莎樂美》,擔心有些女人會對號入座引起麻煩,直到37年后才出版。
四、日本
1.【日】是枝裕和,【日】佐野晶著,丹勇譯:《如父如子》,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年3月版。
在去南京出差的火車上看完的,看到一些情節,放下書,努力控制眼睛,但還是有些留了下來。似乎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許這也是釋放吧。
2.【日】三島由紀夫著,唐月梅譯:《金閣寺》,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4月版。
今天我打開這本書,發現居然有一張金閣寺的紙張圖片,可能是媳婦之前正好去過金閣寺帶回來的。驚喜。
3.【日】伊藤計劃著,鄒東來、朱春雨譯:《屠殺器官》,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新聞報道中的語言也能造成屠殺,就是這么神奇。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年僅34歲,因肺癌于2009年去世。去世前兩年寫作本書,也是他的處女作,獲得大獎,遺作《和諧》也獲得日大獎,并獲得美“菲利浦。K.迪克獎。”這本書是2015年1月8日在杭州東火車站買的,當時讀完,對作者的早逝現在還深刻。
4.【日】安部公房著,于榮勝譯:《砂女》,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4月版。
可能需要細細的讀,急不來。情節推進的非常慢。
5.【日】村上春樹著,施小煒譯:《1Q84
BOOK1 4月~6月》,2010年5月版。
6.【日】村上春樹著,施小煒譯:《沒有色彩的多崎作何他的巡禮之年》,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10月版。
7.【日】湊佳苗著,王玥譯:《為了N》,南海出版社,2012年4月版。
8.【日】松本清張著,趙德遠譯:《砂器》,南海出版社,2007年6月版。
可能是字數太多的緣故,一直沒有看完。有時明明是大家,朋友也非常喜歡推薦,你買來就是沒有感覺,以后什么時候會有感覺,真說不準。比如三毛系列,別人都說好,我完全沒感覺。直到有一天在賓館培訓,翻開了一本讀了幾頁就停不下來,后來幾乎一周一本,邊買邊讀,不到兩個月就把她的那個系列全看完了,念念不忘,就好像出疹子一樣。過了那個階段就好了。
9.【日】天童荒太著,柳俊帆譯:《繃帶俱樂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想過有一天,白天上班,晚上打拳擊,哪怕打的臉腫了,真實的感受好過每天一樣的重復生活。或者組建一支搖滾樂隊,白天上班,晚上在一家熟悉的酒吧吶喊或靜默。
10.【日】堀辰雄著,燁伊譯:《起風了》,新星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當初聽說宮老爺子的《起風了》有了,但在國內無法上映,就買了這本書。
期待這部動漫。
11.【日】東野圭吾著,楊婉蘅譯:《悲劇人偶》,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8月版。
東野圭吾的書喜歡一口氣看完,找個晚上,有時不經意就到了凌晨。就是想知道謎底。
五、其他
1.【捷克】米蘭·昆德拉著,馬振騁譯:《慢》,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1月版。
“于是,需要引人注目,也就是需要從他人那里獲取對自身存在、自身價值的確認,這是不正經的典型敵人。(第178頁)”“正經迫使我裝的對自己好像很有信息,這就必然是我陷入可笑的境地(第179頁)”。發現最后一頁寫有當時的感受。“一切都公開,宣揚。或許,我們還是應該保有自己的秘密,應該讓一些東西停留在沉默和心靈的感應中。沒有正經話的小說,我也是自己不想裝逼的想法,因為自己從來不正經,故沒有必要去裝。或許,真實,本身就是一種有力量的表現。2011.11.2一讀于舟山法庭。”不正經,也是王朔小說最大的亮點。馬振騁老師譯過《小王子》怪不得這個名字好熟悉。
2.【捷克】米蘭·昆德拉著,許鈞譯:《無知》,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8月版。
昆德拉的小說挺好看的。用普通的句子解構一些看似神圣的東西。
3.【俄羅斯】尤金·扎米亞金著,殷杲譯:《我們》,漓江出版社,2013年2月。
4.【南非】J.M.庫切著,張沖譯:《恥》,譯林出版社,2013年2月版。
“沒怎么看懂。語言本身比較舒服。老人的情欲。男人的情欲。女人的情欲。上帝的情欲。‘我喜歡把我的寫作意圖隱藏起來,而要創造一種情景,讓受眾自己去深思,去做道德思考或自己下結論。’這家伙太狡猾了。我不能因為父親是個強奸者而放棄了孩子。可父親是孩子的一部分,接受孩子,能接受父親嗎?可孩子有罪嗎?看來還真是一個兩難選擇。上面是道德的思維方式,如果換成一個具有不同個性,持有不同信念的人,或許有不同的結論。所以,有統一的答案嗎?2013年7月7日19:25一讀完畢。費姐夫婦游玩之。”
5.【德】赫爾曼·黑塞著,趙登榮、倪誠恩譯:《荒原狼》,譯文出版社,2011年5月版。
6.【塞拉利昂】伊斯梅爾·比亞著,于海江譯:《長路漫漫:一個童兵的回憶》,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第一次看到童兵的真實經歷,在一個生命隨時可能被奪走的地方,我不知道活著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7.【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著,沈志興譯:《我的名字叫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版。
8.【荷蘭】柯麗·鄧·波姆著,周天和譯:《密室》,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記錄納粹集中營的苦難。
9.【比利時】阿梅麗·諾冬著,胡小躍譯:《冬之旅》,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7月版。
10.【以色列】沃爾夫崗·卡佛崗著,【美】董經絢譯:《重慶往事》,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版。
這是一個猶太難民在重慶的回憶錄。
11.【澳】布魯克·戴維斯著,林詩祺譯:《失物招領》,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3月版。
12.【奧地利】沃爾夫·哈斯著,鄭霞譯:《死者復活》,新星出版社,2008年1月版。
扉頁寫著“2014.12.24平安夜購于新華書店(天一)。”
13.【韓】梁宇晳著,仇軒、屈莉譯:《辯護人》,重慶出版社,2015年2月版。
“2015年大年初一(2月19日晚一讀完畢),小說如同劇本,情節強,但似乎少了一點血和肉。”
14.【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著,孟匯一譯:《外婆的道歉信》,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版。
翻到最后一頁發現出品人是路金波,感覺有點眼熟,百度了下,原來是果麥文化傳媒公司的創始人,謝謝。
15.【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著,寧蒙譯:《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年6月版。
(待續)
橙爸整理于2020年2月29日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