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多少人愿意在微博上驗明證身,說我就是“我”,讓大家知道我是誰、來自哪里;也有多少人不愿意說“我”是誰,不愿意亮明身份,這大約會有三種情況:一是人微言輕,就算說了我是誰,同樣不知道我是誰,所以就不說了;二是純當成馬甲,享受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沉醉之感;還有一種就是我想說但不能說啊,雖然說了大家有可能同樣不認識你。
我有一個同學朋友的微博,因她也喜歡看書,所以我向朋友要了來關注。她極少發言,極少表達各種觀點,更不提及和工作相關的事,只是定期發表文章,發完文章也不再進行推廣,微博似乎只是她的一個向外展示作品的通道。
有次,我向她建議,如果她多推廣一些,或經常發表一些個人觀點,關注量或許提高很多。她說:“我不敢啊。”她在一家知名外企上班,位置已近高層,她必須保持嚴謹的職業形象,更不能讓老板知道,她業余還經常寫一些小文章,如果那樣可能留下不專業、甚至有侵占公司時間的嫌疑。她在微博上把自己武裝成一個陌生人,就算被老板或同事看到,也無從判斷“她”就是她。
所以,她不能加“V”,不能與公司同事互動,就隱藏在宏大微博世界里的一個角落,默默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我在微信里與一位老同學互為好友,他的微信內容實在是空洞乏味,只發一些與工作相關的內容,或者直接宣傳公司活動。可據我了解的他,他不像這么一個乏味的人。有次見面,說起彼此的微信,我把我的疑惑告訴了他。他哈哈一笑,轉而讓我關注另一個號,這才是真正的他嘛,有情趣、有品味,也有觀點。他說,這個號只對除同事以外的好友開放,先前那個號是只對同事開放,我屬于弄錯了的。原來,一個微信關注也有重大區別。
他說,許多同事都有微博,他們都達成了默契,從來不問各自的ID號。
彼此關注一下不好嗎?我有一些不解。
如果你在微博上吐槽上司,你愿意同事看到嗎?如果你表達工作上的情緒,你愿意同事看到嗎?如果你經常上班開個小差,你愿意同事看到嗎?他用一連串的問號把我問得頭暈目眩。
微博是一個江湖,在江湖上我們都更愿意做一名隱身人。
一個朋友近日得了一個網站頒發的專欄作者獎,他一直用筆名在那家網站寫作。公布的頒獎信息里,不光寫了筆名,還備注上了真名。他看到后頓時感到后背發冷,那是一個周六上午暖洋洋的春日。他立即聯系網站編輯,讓其刪除真名信息。網站的編輯很是配合,立即做了處理。但是因為網站后臺緩存的原因,得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徹底清除。等待的那段時間,他如坐針氈,不停地刷新頁面,不停地祈禱——但愿同事們沒有看到。還好是周六,關注低一些。
周一上班,有人沖他笑了一下,他覺得那笑大有文章,有人和他聊天,他覺得是在探聽秘密。過完緊張兮兮的一天,他終于有些撐不住了。晚上他坐在家里的陽臺上,點了一只煙,仰望星空,看著夜色很美,再看看看那張網站頒發的獎狀也很美。他感嘆了一句:生活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