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每天都需要和小朋友打交道,每天接觸到不同的孩子,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語言,氣質,一舉一動都帶著自己家庭的印記,這些點點滴滴組成了他們行為習慣,也就是每個孩子的教養。
我喜歡觀察捕捉一些細節。
同樣一件小事,每個孩子的反應因為家長的養育方式不一樣,結果不同。
比如,在一個小朋友的玩耍空間,有很多玩具,大的小的,各式各樣。選擇同一年齡段的孩子觀察,一般有幾種情況。
有的小朋友玩了一會,玩好會把玩具放在原處,擺放整齊。不需要大人提醒。有的小朋友玩了以后,會隨意亂放,但是經大人提醒鼓勵,會把玩過的東西整理好。還有一類小朋友,玩過玩具,壓根就不會收拾,大人提醒也沒用,依然我行我素。
這三類小朋友一般出自三類父母。
第一種父母,很注意平日的習慣。在家里和公共場合都已經形成習慣,認為自己玩過東西要自己收拾干凈。所以日子長了,形成了好的習慣。
第二種孩子父母很隨性。對孩子的要求沒有一貫性,一致性。所以孩子的行為也表現出隨意性。需要父母引導和叮囑。
第三種小朋友,完全是放任自由。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習慣聽之任之,認為約束和壓抑破壞了孩子的天性。
其實,無論哪種父母何種理念,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社會生活里,有教養是種社會共識。所謂的教養,簡單的說就是讓別人舒服,喜歡,不給別人帶來麻煩。
說說身邊一個親戚,有一個男孩,八歲。因為是親戚關系,常有走動。孩子也常常被她帶著,偶爾見個面吃頓飯聚聚餐。孩子很機靈,玩游戲,做手工等都很有創意,就是很調皮。按說七八歲的男孩子調皮一一點也很正常。偶爾見一回面,無論他出了點什么搗亂的事出于面子不好說啥,也就忍忍算了。
有一次大家相約去旅行。大家都帶著孩子,在一個團隊里。這樣下來十多天,吃喝拉撒十多天,每個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眾人的目光。親戚的這個男孩子,一路上的行為,讓人側目。
舉幾個小例子。大家一起進直升電梯,他只要上來,就胡亂按電鈕,搞得大家都有點恐慌,說了一遍兩遍,根本不聽。拉著帶滑輪的行李箱在大街上,他就得像要滑板車一樣,找個刺激,猛的一滑,往上一趴。吃飯的時候,這也不吃那也不合意。一起同行的人看不過去,說他兩句,他就翻著白眼瞟人家,搞得很尷尬。我覺得是親戚,就在合適的時間給她媽媽私下聊了她孩子的這些行徑,婉轉的告誡她,讓她意識到孩子的教養有點問題。媽媽的觀點竟是這樣的“你看看,他就是調皮點,管不住自己,有沒有啥大錯。。。。。。”
你看看,原來問題出在這里,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一切。父母沒有把孩子這些細節當做教養的一部分,認為孩子的天性頑皮,很正常。孩子在這樣的教育環境里,當然肆無忌憚。毫不在意別人的感受,別人舒服與否。
結果旅行才剛剛開始兩天,別的幾個孩子便不愿和他一起玩。親戚只好自己帶著他,讓他跟著大人圈里購物逛商場,無聊至極。一場美好的旅行就此泡湯了。
旅行這是小事,將來形成習慣才是大事。如果媽媽依然不醒悟,不把這些細節提升到教養的層面上,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在學校在社會,哪個愿意與他交朋友呢?誰又愿意一味容忍別人讓自己不舒服呢?我想應該沒有吧。
一個孩子的教養,與家境無關,也與貧富無關,只關乎生活的細節。
比如.,在路上被人發傳單,如果你要扔,請不要當著人家的面扔。.進出公共場所的大門時,如果后面有人,請扶一下門。打電話時,不要急著掛,要等對方先掛。出去遛狗時,不要讓狗把便便拉在正路上,并且要自行清理干凈。跟別人一起吃飯時,不要在盤子里亂翻。坐扶梯時,自覺靠右邊站。.未經別人同意,不要亂翻別人的東西。
如此這些行為細節,都是教養的組成部分。也是這些,形成一個人的性格底色。
對于孩子的教養,父母的關注與認識態度起決定性作用。
很多人喜歡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喜歡推脫在事情小,孩子淘氣上。卻不知道一個小事反復進行,就會培養成為一個習慣,而一個習慣日久天長,就會成為人品質。小孩本是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的一些行為父母不加以制止和糾正,他就會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從而變本加厲。
德國教育學家福祿培爾曾經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由此可知家庭教育,即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家長;孩子成長過程中出了問題不是你的錯,但是你不能用正確的態度和方法解決孩子的問題一定是你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