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爸媽寵愛,常把我一個人鎖在屋里,防止被壞人用糖果誘騙拐走。那時家里沒什么娛樂活動,一個人獨守空屋,無聊難耐,我就喜歡看點兒書解悶。沒有愛不愛看之說,也沒有計劃,拿起什么看什么,所以在同齡人忙著用磚搭灶頭燒番薯燒蚯蚓時,我已經預先掌握了一些知識。比如我看了半本名人故事之類的兒童讀物,又翻了幾頁文學期刊,就對那位寫了《資本論》和《百年孤獨》的馬克思肅然起敬。
很多年以后,我鼓出了喉結,毛發叢生,才第一次從表姐嘴里分清了馬克思和馬爾克斯,并在她的書架上看到了一本《百年孤獨》。彼時我對此毫無興趣,整個書架唯獨看中了一本破舊的作文選。封面缺了一角,書頁軟塌塌的,整本書還布滿了黑糊糊的手指印,從這份光景,就能想象得出來表姐拿著它愛不釋手的樣子。果然,她張開雙臂,像母雞一樣護著那本作文選,不讓我靠近。最后看在親情的面子上,慷慨地把《百年孤獨》遞給我,說不用還了。
那次回家,是我第一次與馬爾克斯的作品接觸。那個“多年以后”的開頭,我看了無數遍,倒不是出于喜愛。每一次重讀,還沒等吉卜賽人來第二次,我就沒法再讀下去了。這書完全是夸大其詞,胡編亂造嘛。我硬著頭皮看了又看,幾經比較,才終于確知作文選里的語言功底和敘述節奏的確屬于上乘。
就這樣,往后數年,我一路青春,慢慢成長,始終沒對這位活著的文學泰斗提起興趣。
多年以后,面對書展上全球首次正式授權的中文版《百年孤獨》,我將回想起表姐帶我見識到那本盜版《百年孤獨》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也就是在這多年以后的書展上,我不知道為什么掏錢買下了這本。
然后,就是一次徹底顛覆以往的閱讀體驗。這是奇譎荒誕的一個家族,可是透過精妙的語言卻又變得真實可觸。你能看到他們做的每一個動作,聽到他們說的每一句話,甚至他們心里想的也正是你心里想的。讀著讀著,讀者也不自覺地跳進書里,扮演其中一個角色,和他們交朋友,和他們一起生老病死。我腦子總是不靈光,壞處是讀書很慢,好處是小說里的人可以死得晚一點,我的朋友們能活得長一點,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去一一認識他們。可是這樣饑不擇食地看,再不濟的腦瓜子也會很快看完。我放慢腳步,看著這些可愛的朋友一個接著一個死去,直到最后一個人被颶風卷走。合上書頁,看到封面上的孤獨兩個字,一陣百感交集。
在我看完《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不久,得知了馬爾克斯罹患老年癡呆癥,甚至忘了《百年孤獨》的作者是他本人,唏噓不已。后來用看《霍亂時期的愛情》這部電影的方式,紀念他的偉大。今天得知巨匠已辭世,就胡亂打幾個字,用寫作的方式紀念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