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1】揮別壹柒“心難舍”
今天早晨起來,換上新年掛歷,我驀然意識到:曾和我們“一起”共度一年時光的2017,永遠地成為了記憶。這樣的一天,令人百味雜陳,心頭有些難過,暗中滋生的情愫里涌上了絲絲縷縷的不舍。
難過,不是因為悲傷太多,而是因為記錄了我們太多成長與歡喜的這一年真的與我們告別了。像周老師昨晚感慨的那樣:經過一年的學習洗禮和默默成長,沒想到會在2017年最后一天參加老鄉聚會時得到綻放。不僅落落大方的氣場震到全場,而且聚會后還被四位微熏的醉漢聘為代駕。第一次開夜車,第一次獨立駕駛,居然還被大夸特夸(這也不稀奇哈,名師出高徒嘛)。戰勝自己,就是戰勝全世界。正因為如此值得銘記,周老師非常不舍2017的逝去。
同樣的感受,我也是有的。心情尚沉浸在百般滋味中,一聲叮咚,手機推送的后海大鯊魚《超能力》MV隨之悠揚入耳。貝斯、吉他、鼓手、號手,一眾音樂人的合作,給這個清冷的早晨注入了一分暖意以及鼓舞人心的力量。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舞臺,盡管我們大多數人都沒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對生活美好的向往。
昨晚值班,在央視的啟航2018和芒果、荔枝衛視的跨年演唱會之間來回切換,或經典或新潮的歌聲不斷地往心里鉆,眼珠看不過來,心潮更是澎湃。公歷新年到了,多少需要點儀式感吧。嗯哼,成為聲音俱樂部布丁小鎮核心家長并首個獲頒小苗大樹能寫會說資歷勛章的我,錄制了一句辭舊迎新的心里話:“布丁小鎮的家人們,你們好!我是育言家欄目組的林子漫筆。回望2017,聽故事、配短劇、寫育言、做分享,日日夜夜,感觸多多!展望2018,我將再接再厲,為小鎮建設奉獻綿薄之力!讓我們和小鎮家園一起成長,共創夢想!謝謝大家:)”
揮別壹柒心難舍,眺望壹捌期冀多。一年更比一年好,管它歲月如飛梭。今天元旦,2017翻篇,生命的年輪正式駛入了2018的軌道,我使用了十年之久的動感地帶亦攜號轉成全球通品牌,打開了新一年的社交格局。“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昨天是周末,也是月末,更是年末。揭去昨天,迎來今日,衷心祝愿大家心想事成、新年快樂!
【鏈接】布丁小鎮|2018,小苗大樹不一樣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OTQ5MDAzNA==&mid=2247485872&idx=2&sn=fb7d5f7327dc3ba228d9387376299c87
【2018-01-01】成長路上“快與慢”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節奏的快與慢是大家普遍關注的焦點之一。然而,什么是快,什么是慢,似乎從來不是一個客觀題。每個孩子降臨人世之初,對于快與慢其實是沒有概念的,一切認知都源自家長主觀的界定。同樣普遍的是,家長希冀的快與孩子現實的慢,仿佛一對天然的矛盾,大人的急和孩子的慢沒少火花四濺,令人頭疼不已。
孩子為什么總是慢騰騰?
每天清晨,本該是心情愉悅的開篇。然而,日復一日、每次一天的戰爭才剛開幕。先是叫孩子起床,叫完第1遍,孩子翻身繼續呼呼大睡,叫第2遍哼哼唧唧回你一聲,叫第3遍才懶洋洋地掙扎著起床。接著催孩子穿衣,催完第1遍,孩子換下睡衣、穿上秋衣,催第2遍才套上毛衣外褲,催第3遍才下地穿鞋。接著催洗漱,然后催吃早餐,催上學……放學后又催寫作業、吃飯、洗漱、睡覺……腫么樣?孩子們拖拉磨蹭的“日常”是不是都很鄰家?都很眼熟?都驚人的相似?特別是寫作業那一項,各種萌慢完全惹不起,幾乎把家長逼得不是發飆就是發瘋。不管我們是“皇帝不急太監急”也好,是“黑云壓城城欲摧”也罷,孩子們總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頗有“大將風范”。
家長為什么總是急匆匆?
為了給孩子打造一個更好的未來,家長們總是風急火燎:孩子的生命剛被孕育,音樂胎教就隨之而來;孩子剛學會說幾個字,就被大人們張羅著認字背詩;孩子才上小學甚至還在幼兒園,就被大人們推著報名參加各種興趣班,即使孩子本身沒有多少興趣,也挖空心思要給孩子培養點興趣出來,并“美其名曰”:磨練意志、鍛煉毅力、開發潛質。給孩子報班有一種“劇場效應”:本來大家都坐著看戲。中途,有一個人為了看得更清楚,便站起來看。結果后面的人被擋住了,便一個個跟著站起來。最后,幾乎全場的人都站著看戲,吃苦費力,卻得到了更差的觀賞體驗。盡管如此,大家卻難以自拔。當孩子達不到要求時,家長還容易產生失控感,進而催促、焦慮甚至狂躁。
【2018-01-01】龜兔賽跑“透視鏡”
孩子為什么老是那么慢?
大人和孩子的生理機能、心智狀態、作息規律等本就不同,生理節奏、心理節奏、生活節奏自然難以同頻。如果順其自然,隨著孩子生理、心智的成熟,節奏提速也會很自然。然而很多孩子之所以患上拖延癥,其實應該給家長“記上一功”。因為孩子只要做事一慢,家長們往往忍不住去一催再催,而恰恰是這種長時間的嘮叨,使孩子形成了依賴性和免疫力:不被催還不習慣了,但真被催也起不了啥作用。這就像抗生素用多了,病毒也會變異自衛、產生抗體一樣,嘮叨多了也會失效。而當這種防催免疫力的閾值提高了,孩子往往會一再試探家長的極限,不到父母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之際,一般不會屈服于家長的淫威,全當作耳旁風。譬如:當媽媽催第1遍的時候,孩子一點兒都不在乎,因為知道媽媽只是打個預防針,繼續安心看電視。催第2遍時,孩子預感到媽媽可能會發火,所以抓緊最后的時間多看一會兒;催第3遍時,孩子知道媽媽真的發火了,再不睡覺將很糟糕,這時才會心不甘情不愿地把電視關掉。
長此以往,孩子們做事的標準,往往不在于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而是更加關注家長有沒有催、催得厲不厲害。
家長為什么總愛那么快?
大體上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許多家長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孩子甫一出生,就被拉進了快馬加鞭的快車道,生怕一步慢、步步慢。然鵝,孩子明明是蝸牛,家長非要站在后面舉著鞭子,把孩子當成駿馬去抽,這種畫風的畫面感,是不是很讓我們整個人都感覺不好了?另一方面,我們家長不希望孩子占用太多時間。現代社會的工作生活節奏都挺快,家長背負的各種壓力也大,所以也不允許孩子慢下來。seven媽媽就說:“養孩子不是趕孩子,我發現我太想讓孩子遵守我的規則,這要可以給我節省很多時間,很多精力。”
其實我們小的時候,也是一只蝸牛,為什么當我們長大了,就選擇性遺忘了呢?不滿意孩子的節奏,便逼著孩子迎合和滿足我們的節奏,我們難道不是太自私了么?
【2018-01-01】養育子女“誰人懂”
說來說去,究竟怎么慢下來?
“CC家的小猴紙”“夢舞團”和布丁小鎮的家人們,都給出了很好的建議。總的來說,不提倡“快養”,要學會“慢養”,要放慢節奏,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成為他自己,當好自己的主人。
別總是催促孩子。耐心,在養育孩子中是一種非常關鍵的品質。我們做家長的,平時不要總催孩子“快點”,或者指責“你怎么這么磨蹭”,恰恰相反,家長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坦然接納孩子的慢速度(只要不是龜速就好),不能用大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
別刻意提前教學。不知是哪位大神創造了“贏在起跑線上”的口號,令無數家長如坐針氈、焦慮不安。其實,過早地給孩子灌輸超齡知識,讓他贏在起跑線上,并不等于能笑到最后,甚至有可能出現消化不良、畏難厭學的問題。
別包辦孩子的事。孩子吃得慢,不要追著喂;孩子穿得慢,不要幫著穿;孩子做事慢,更不要越俎代庖幫他完成,讓他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探索,在不斷地嘗試中學會技能、體驗樂趣。通過從小讓孩子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速度才能在一遍遍實踐慢慢提上去。否則總是代辦,孩子如何成長?
別打壓自主成長。每一天的生活,充滿了選擇。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上什么興趣班、交什么朋友,只要孩子沒有征求我們的意見或向我們求助,家長就不要替孩子做選擇、甚至做決定。自主成長自我管理是孩子自我發掘自我了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孩子犯了錯,家長也別急著向他灌輸正確做法,留些時間給孩子,讓他自己學會反省、觀察、思考和比較,自悟自省比強制的灌輸重要得多。
妞妞媽媽還支了一個小妙招:“我制定了‘考核’指標:比如20分鐘內吃完飯或早睡早起獎勵小貼花,一周積累幾個小貼花后可以滿足一個小要求(去哪玩或吃好吃的)。每次做到了一起畫貼花時,孩子很有成就感,原本慢吞吞的節奏也加快了。”是的,讓孩子明白目標和標準,及時鼓勵和獎勵滿足孩子的成就感,孩子的進步也是很快的。
【2018-01-01】慢慢拉扯“莫捉急”
法國自然主義哲學家盧梭曾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
搶跑可能會用力過猛,慢跑或許才耐力持久。急功近利地催孩子這快那快,不給或少給孩子自我探索和自由體驗的機會,這樣的“快養”只會適得其反,甚至扼殺孩子天生的學習興趣,使孩子變得易煩躁、耐性差,直至逆返成性。
孩子有孩子的成長規律,我們不能預測孩子未來到底會做什么、成為什么樣的人,更不能替他們做人生的決定。我們應調整心態,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不急于求成追求孩子在某個階段的成績,不以當下的表現來評判他們的一生。
總之,正確引導、對癥下藥,比催促和責備更有效。孩子的磨蹭,如果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可以利用計時器或者鬧鐘來幫忙,當你要求孩子5分鐘洗完臉、10分鐘寫完字,設定相應的時間,讓孩子在實際生活中感受5分鐘、10分鐘到底有多長。如果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建議家長在接孩子放學的路上就問問孩子都有哪些作業,想先做哪一門后做哪一門,提前在小腦袋瓜里有個規劃,到家后先不急于寫作業,而是把吃飯、喝水、嘗水果、上廁所這一套都弄利索,再開始專注于寫作業,效果往往不錯。
幾段結語,或許稱不上是收筆的反思。但在育兒的路上,我們家長都是學生,我們都應當若即若離不緊不慢地循著孩子成長的足跡,跟著他們一起看世界、共成長。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任何事物發生發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管我們愿不愿意,養孩子都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事兒,越急越沒效果。慢慢教導是一種圓滿的修養,慢慢成長是一種美麗的體驗。
慢慢育兒莫捉急,讓我們為了孩子的明天,一起努力!
【鏈接】小苗大樹|孩子的慢,誰懂?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OTQ5MDAzNA==&mid=2247485872&idx=1&sn=83706f4f7e733f6f09f51d31f3e1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