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懵懂無知的年紀,就開始了有意無意與他人比較的歷程。還記得打開電視,里面就有各種競賽,各種排名。到學校去看一下,就連小學的考試都會排名。回到家里,父母口中總會蹦出一個鄰居家的小明(很有可能我們也是其他家長口中的小明)......在二十多年的轟炸下,我們也就會本能地與他人做比較,但自己卻很難意識到這一點。
學校擁有較為單一衡量標準,此時與他人比較在某種程度上會激發(fā)我們的學習潛能(取得較好的成績),久而久之等比較變成我們的本能就得不償失了。我們離開象牙塔般的學校步入社會時,你會發(fā)現(xiàn)事情完全不是你所想的那樣。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你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比較對象。有些人優(yōu)秀得難以置信,此時我們的心里很可能會產(chǎn)生巨大的落差,然后告訴自己他不就是家境好一點兒,長得好看一點嗎......也有一些人安于現(xiàn)狀,讓我們覺得沒有可比性,此時我們心里也許還會有些優(yōu)越感。即使運氣比較好,找到合適的比較對象,我們的情緒也會隨著比較起起伏伏。我們知道情緒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無論哪種情況,都對我們的成長沒有幫助。從這個角度看來,比較對我們的成長是無用的。
我們學習過的復利公式:
(1+r)^n
也可以解釋這一點。1是起點,r代表每天的進步,n代表時間。r可以很小,但一定要為正(每天都要進步一點點),復利的威力才會顯現(xiàn)出來。對每一個個體來說,1代表現(xiàn)階段的狀態(tài),但每個人的起始狀態(tài)都不相同,很有可能是天壤之別(但對于每個個體來說都是1)……也就是說我們的成長是相對的,我們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現(xiàn)狀,然后在這基礎(chǔ)上向前邁進。所以不要太關(guān)注別人現(xiàn)在的位置,重要的是自己是否一直在進步。
放棄了與他人比較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進入了一個新世界。在這里你不會因為別人的成功和失敗而患得患失。而是嘗試用一種看電影的視角去觀察發(fā)生的一切。別人有哪些地方做得比較好?他是怎么做到的?這種方法我能借鑒嗎?抑或是別人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我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有,該怎么改進?這樣就相當于把焦點聚集到自己的成長,日拱一卒。
意識到這一點以后,反觀自己的生活,這個坑真的掉過太多次......以后要刻意提醒自己,慢慢改掉這個習慣,踐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