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蘇軾蘇轍與其父蘇洵被人成為“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關于蘇軾蘇轍的名與字,很多人都很好奇,一代文豪的蘇洵,怎么給倆兒子起了這么隨意的名字,仿佛農夫看見身邊器物,隨口起的。不由得想起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他給自己仨兒子起名:“張秬、張秸、張和”,頗有東坡之風。
? ? ? ?
? ? ? 蘇洵在他的《名二子書》文中具體闡釋過給兒子起名字的心意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也矣!”
? ? ? ? 簡單翻譯一下就是車軾看起來對車無所用處,但無它則不成其為車,希望蘇軾你呀有功用也要低調為人。有車轍車才好走,但說到車的功用沒有車轍的事,車要出了問題,也沒車轍啥事,所以蘇轍啊希望你能安然地處于禍福之間啊。
? ? ?
?
? ? ? ? 可憐天下父母心,既要孩子平安無事,又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二者也不矛盾。曾讀過一篇雞湯文,說得挺透徹,人的一生要認識三個平凡,最初是認識到父母平凡,接著是認識到自己平凡,最后是認識到孩子平凡。認識到父母平凡,出現在兒提時代;認識到自己平凡則要人到中年;認識到孩子平凡,估計就該知天命了。蘇洵屢考不第,或許已經認識到自己平凡了,他還是早于“知命之年”而認識到孩子本也平凡,所以二十多歲剛剛當爹就給孩子起了“平凡”的名字。不像現在的父母,恨不得把“一個億的小目標”都藏在名字里。
? ? ? ? 換個思路,我們不妨也做另一番解讀,扶軾才能遠瞻,故曰子瞻;車轍自有來路,故曰子由。子瞻乃高瞻遠矚,子由乃牢記使命。扶軾瞻遠,顧轍思由,既志存高遠又不忘初心,既思人從何處來,又念人往何處去,TO BE OR NOT? TO BE。蘇洵此刻仿佛一眼看穿人的死生,成了站立在時空里的哲人。
? ? ? ? 再回到蘇洵,讀書時課本上寫,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小時候的開蒙讀物《三字經》更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但事實上,歷史上的“蘇老泉”,應該是蘇洵的兒子蘇軾,而不應該是蘇軾的父親蘇洵。
? ? ? ? 宋朝詞人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說道:“蘇子瞻謫黃州,號東坡居士,東坡其所居地也;晚又號老泉山人,以眉山先塋有老翁泉故云。又于卷冊間見有‘東坡居士老泉山人’共一印,其所畫竹或用‘老泉居士’朱文印章?!比~夢得說得夠明白的了,蘇軾不但號老泉,而且還用過“老泉山人”和“老泉居士”的印章。葉夢得與蘇軾是同時代的人,蘇軾去世時,葉夢得已經24歲,他的話應該是真實可信的。
? ? ? ? 還有《上清儲祥宮碑》上也有“老泉撰”字樣,此碑是元祐年間所撰,元祐年始于1086年,止于1094年,而蘇洵早在1066年就已經去世了,毋庸置疑,這不可能是蘇洵所撰,只能是蘇軾的墨跡。這也是蘇軾號“老泉”的一個明證。
? ? ? ? 明代郎瑛《七修類稿.辯證一》也提到“老泉為子瞻號。”
? ? ? ? 如果此為真相,不妨想一下,東坡為什么把“老翁泉”簡化成“老泉”,老翁泉憨態可居,民風樸實,老泉則禪意十足,哲思濃厚,想當年柳宗元參與“永貞革新”,和劉禹錫等共同經歷“八司馬事件”,各自貶為遠州司馬,他就曾將永州的棲居地一泓小溪稱為“愚溪”,而蘇軾經歷“烏臺詩案”,同樣被貶嶺南,自刻“老泉山人”,也算是對柳宗元的遙相輝映。
? ? ? ? 只不過《愚溪詩序》充滿了牢騷與憤懣,以自嘲和自黑來表達憤慨,而《赤壁賦》則在“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中達成了詩人與自己的和解,這一番忘卻與沉醉,才成就了千年一遇的可愛又可敬的東坡。
? ? ? ? 想想,“老泉”的“老”與“子瞻”的“子”剛好相對,又有自嘲“己已老矣”的意味,泉的甲骨與小篆寫法,中間一個“T”,倒也是和“軾”做為車子構件“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頗有形似?!叭倍恰昂?、“溪”,是豐沛的水流隱藏在地下,僅是“一眼”流出而已。且老,且小,且隱,這是“老泉”給人的外在印象,而“泉”下有源,源頭豐沛充盈,則該是東坡達觀而豐滿的內心吧!或許當蘇軾寫下“老泉山人”的時候,就有“自喜漸為常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慨嘆了。
? ? ? ? 一番胡話,就著窗外的風雪,不知蘇子是否“泉下有知”?姑作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