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時,最熱門的文章我想有一部份是的抬頭是這樣的:“2017讀過最好的書,把書單分享給你”,或是“2017想提高寫作能力,這七本書值得你讀”或是“2018我要閱讀這100本書”等之類的,有那么多的好書,怎么可能有時間看的完。我想要讀完這么多書必須要和時間管理做好朋友,分配時間來進行閱讀。但是有一個問題,我是上班族,回到家可能有家事要做,還有公司報告要寫,小孩子的功課要看。所以這些書單,都是在手機里保存著或是在電腦里,或者是買回家先放著。有時間再來閱讀,但是時間真的足夠嗎?
最近閱讀這本彼得·孔普所寫的《如何高效閱讀》,就是一個教你提升閱讀速度的書,里面有些課程要上,才有可能真正的提升。若是只看書的話,有大部份是無法提升與理解的。和刻意練習一樣,有要反饋,刻意練習。若沒有人指導,只有自已摸索,效果不佳。所以寫下自已覺得可以簡易操作有效的方式與您分享。
彼得?孔普(Peter Kump)職業生涯始于擔任賓夕法尼亞州視力研究院閱讀工作室總監一職,后來擔任彼得?孔普閱讀顧問公司總監,之后成為快速閱讀領域的專家。
1.有目的的閱讀
在我看來, 閱讀就是你通過看一本出版物或材料達到自己目的的過程。(美)彼得·孔普《如何高效閱讀》
有目的的閱讀才是關鍵,書不是亂讀,要有系統與架構。帶上自已的目的,去尋找求知之旅。這個就是高效閱讀的基本核心。
像《暗時間》作者劉未鵬,就是遇到一個問題而引發思考,他的問題就是“我們如何正確的思考”。進而閱讀許多書籍,寫下這本《暗時間》。
了解自已的問題,確認自已的閱讀目的,進而去書本中尋找答案,就可以在短時間理清一個框架。別人推薦的書單很好,同時要先確認是否適合自已,或是這個是你想要解決的問題?
比如我加入簡書來寫作,目前的文章仍有用詞不是很恰當,文章羅輯不是很通順,或是寫著就自嗨等,常有錯別字,碼字速度較慢等問題。這時應分析自已的問題,先想要改善碼字速度的問題,那么就要練習打字的速度,下載打字軟件來提升碼字速度。閱讀該讓輸入法的書籍,熟悉拆字或碼字的方式,那么這個就是閱讀的目的。
每年設定的目標和方向會是一個地圖,是引導你的指南針。在這個知識的大海上,你才有可能達到彼岸。求學的過程中,我們要的是知識升級。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們要的是認知升級。
2.初步提升閱讀技巧
彼得·孔普在《如何高效閱讀》里提到利用食指作為節拍器。我們在閱讀時,通常會分心,有時焦距不對,無法專注在閱讀。這個簡易的方法,可以大幅度的提升你的專注能力,讓你專注在當前的書本上。我自已也有實際在閱讀中使用這個方式,確實可以讓自已的眼晴與手指進行同步與專注,這樣的話同時可以訓練自已的閱讀速度。當我們閱讀專注時,就是進入心流的領域,忘卻時間,這樣你可有效的吸收,這個就是高效閱讀之一。
比如想要了解這個數字文化領域的知識,這個對我來說是一新的領域是有難度的文章,那么我選擇看了亞洲文化、數字文化領域的學者 K.K系列的作者凱文.凱利,他所寫的其中一本書,接下來還是持續看他寫的另一本書。
為什么呢?因為:
每個人說話和寫作都有自己的模式。 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方式, 通常就能分析理解有難度的文章。(美)彼得·孔普《如何高效閱讀》
閱讀某個領域的牛人所寫的書,你會了解他所寫的用詞與概念,慢慢的你再閱讀他后續所寫的書,也可以提升閱讀的速度。另一方面來說,牛人所寫的書,也是可以節省你閱讀其他相同類型,但是不是那么好的書。比如我們借班上第一名的筆記來閱讀,和借最后一名的筆記來閱讀,筆記內容肯定會有不同,對于課程上的理解程度也會不同。所以我們閱讀牛人的書,就好象看他們對某個領域的理解所思考下來的結晶,當你閱讀牛人許多的書后,你也可以分析理解有難度的文章。
市面上有許多好書,值得閱讀。當然也有不好的書,其實是花費自已的閱讀成本,這個也是要關注的事情。彼得·孔普在《如何高效閱讀》有提到一個方式,在不用讀完一本書后,才知道這本書是否適合自已,這樣在短時間可以判斷,也可以稱的上是一種高效閱讀。
閱讀前>先確認自已想要閱讀的方向,或是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閱讀中>書名,副標題,目錄,前言,總結。第一步仔細的了解與閱讀,這時心里要有個概念,來判斷是否可以解答我的問題,或是引起我的興趣。
閱讀后>整理閱讀,比如寫讀書筆記,畫思維導圖,寫書評來加深與復習印象。
本文小結
對于初步的學習者來說,建議應用簡易手指節拍器的方式進行,來提升自已閱讀速度。
我們要知道自已的閱讀目的,這個才是高效閱讀的關鍵點。高效閱讀是一種運用了解閱讀目的和初步的分析閱讀進而提升自已的閱讀效率。
《如何高效閱讀》有少部份可以參考使用,彼得孔普所提到的高效閱讀,有許多要章節要報名課程上課學習,才有辦法學會。
你的閱讀目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