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年前第一次接觸到斷舍離這個概念開始,我就一直試圖踐行這個理念。
在閑魚上面賣掉了大量不需要的東西,扔掉了許多過去沒有用的獎狀,清理了大量沒有用的文件,但是這并非斷舍離的真諦。更何況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將所有東西清理出來,再一件件扔掉,未免是一件過于殘忍的事情。
于是,這半年以來,趁著自己還處于工作清閑的時候,和之前不斷丟棄不同,這一次選擇了與認為無用的東西相處,例如,學生時代未用完的筆記本,一本2016年的舊臺歷,以及大量堆積的杯子和無用的耳機。
這一段經歷也讓我認識到,斷舍離表面是扔,實質是留。你要明白對自己而言,何為真正美好與有用的東西,并將自己的人生留給他們。通過斷舍離,將自己有限的人生放在自己有意義的物品上面。
如何在日常中踐行斷舍離?
許多書籍希望告訴你許多條條框框,讓你用一些準則過上一種看似克制的生活,但我想告訴你,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買不買,扔不扔,而是用不用。
在決定斷舍離之前,你需要重新思考你與當前物品的關系,而比起空想,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察自己一段時間,可以是一個禮拜,可以是一個月,也可以是一年。
你可以花上這么一段時間,用一本手賬,或是更加粗暴,把東西都放到柜子里,若是他們在一個月之后,被動過,那也就證明你需要它。但若是就此不見天日,那你就需要思考是否丟棄。
斷舍離等于不再買買買?
比起控制自己的購物欲,你更需要思考的是,為何購買。你若是足夠冷酷,那最好的方式就是以物易物,買一件扔一件,嚴格控制擁有的數量;你若不夠決絕,那也許可以再購買之前先思考一下,我手頭擁有的是否已經重復?是否有閑置的物品可以暫時滿足想要購買的東西?
物盡其用,其實也是斷舍離的真諦。例如,我一直很想擁有一個電子筆用來畫畫,但其實家里有大量閑置水筆和打印紙,雖然相差甚遠,但其實,我想要畫的不過是簡筆畫和漫畫,用水筆和打印紙也可以滿足畫畫的欲望。我完全可以等把他們用完以后,看自己能否養成持續畫畫的習慣,再決定是否購買。
不要盲目重新開始生活
我們有時候會試圖用一種大量采購的方式,去創造一種人生重新開始的儀式感。但實質上,決定生活的依舊是日常,是你使用物品的方式,而不是使用的物品。
你想要持續寫手賬,大量購買了很多貼紙和本子,但其實你連寫日記的習慣都沒有;你想要每天用鍛煉,購買了健身器材,但其實你在購買之前,開黑游戲和工作已經占據了你每天的生活。
重新開始生活,是一種妄想,我們更需要的是,從熟悉的生活中去延伸和改變。例如,想要購買一個早餐機做精致的早飯,但是其實以前連早飯的習慣都沒有,那不如先從早一點出門上班到公司開始;想要買一個相機學攝影,但其實平時工作忙的連休息都沒有,那不如先從用手機記錄平時上下班的人與事開始,或是每周開始拍一段簡單的vlog。
因為日常被改變的真相,并不是擁有物品,而是擁有與這件物品相匹配的習慣。
每一個人的日常總有著必然的客觀性,斷舍離最終要做到的就是物品與日常的匹配,那些不屬于你日常的物品,將其慢慢丟棄,你才會看見自己生活的真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