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讀 Screening
在古代,文化是圍繞言語的,信息被“口口相傳”。我們是“言語之民”。
隨著科技發展,古登堡活字印刷的出現,真理凝結在紙張上,人們“敬惜字紙”,是“書籍之民”。
大規模的圖書生產改變了人們的思考方式。詞匯選擇方式越多,溝通就越豐富,媒介的選擇方式越多,寫作的主題就越寬闊。印刷副本超越了階級。昔日,只有貴族階級才能擁有書籍,擁有解釋的權利,而今,平常人家也可以廣泛閱讀。
今天,超過50億張的數字屏幕在我們生活中閃爍。液晶電視、pad到手機、iWatch...我們已成為“屏幕之民”。
書籍的未來會怎樣呢?屏讀將轉變的眾多媒介中,書籍是第一個。然后是圖書館、電影視頻、游戲、教育,最后改變一切。如果說書籍代表固定,那么屏幕就是流動。相對于書中經典的邏輯,屏幕滾動的信息是高速的、碎片化的,而且來自不同的源頭。
書籍與屏幕之間的沖突在多年前就開始體現了。新一代的青年們看紙質書的時間比以往更少了,更多人選擇了“屏讀”,通過手機、電腦等途徑獲取新知識。由于溝通交流方式朝著無紙化邁進,人們似乎很多時候提筆忘字。廉價且便捷的電子書讀書器漸漸的成為人們的新歡。記得自己小時候還會寫日記,記錄身邊的事情和所思所想。隨著年紀增長,翻開的次數也來越少,就變成了記“周記”、“月記”,甚至“年記”。另一方面,博客、空間、微信、微博,社交化媒體給了我們更多記錄生活的方式。假設把這些比特信息匯集成一本書,估計也得10多萬字了吧。
支持書籍的人們給的理由是:閱讀書籍時,書會成為你思緒神游的虛擬空間。人會沉浸其中,這與“屏讀”完全不同。另外,書籍有核心觀點,有邏輯線索。而“屏讀”的信息過于松散、稂莠不齊。最后,書籍作為實體,其質感也是“屏讀”無法取代的。
支持“屏讀”的人們給的理由:可以容納更多的信息;可以對海量信息進行復制、粘貼、檢索等互動;便攜、環保。
有形的實體書籍開始像無形的信息流轉化,這種液態性不只是書籍制作要面對,對于消耗品來說也如是。更多的時候,我們傾向于“訂閱”而非“占有”。我們對于書中信息的處理將更為靈活。被人批注、標注、標記、收藏、總結、參考、鏈接、分享、傳播,才是這種書籍長久以來真正想要的。今后,閱讀也會變得更加社交化。作者提出了一個概念——“萬能圖書館”。密布在書籍中的超鏈接,會把所有書籍變成一個網絡化的事件。在萬能圖書館里,任何一本書都不會成為一座孤島,它們都是相互關聯的。
創建萬能圖書館的第一步:將墨水印刷出來的字變成可以在屏幕上閱讀的電子像素。第二步: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被交叉鏈接、聚集、引述、提取、索引、分析、標注,并被編排進入文化之中,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作者預測四件事情會發生:
第一,處在流行邊緣的作品將會找到受眾。
第二,隨著文明進程中每一份原始文檔都將被掃描并交叉鏈接,萬能圖書館將增強我們對歷史的理解。
第三,收錄所有書籍的萬能圖書館,將會培育出新形勢的權威。
第四,全面、完整,收錄所有著作的萬能圖書館會比只是改進搜索技術的圖書館變得個更好。
我們對書籍解構,那么書作為整體單位是否還會有其意義?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這里引出一個新詞匯“注意力經濟”,即我們的注意力是稀缺資源。一本書就是一個注意力單位。事實理論固然重要,但是人們的生活不只需要這些,還需要詩意、需要想象力。
屏幕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窗口。人在看屏幕,屏幕也在同時觀察人。屏幕幫助人更好的獲取信息,需找意義,幫助人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