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度安閑的一首琴曲《良宵吟》,節短韻長,百轉千回。
初次聽,有的人聽出了良辰美景,有的人睡意沉沉。會彈的,初次彈會覺得平淡寡然,多年后再彈,曲中起承轉合里,是不張揚和訴不盡的情意,指尖吟猱中,還彌漫淡淡的憂愁,無悔無求。
就像曾經的安妮寶貝,現在的慶山,她的文字,初次遇見,喜歡的很喜歡,追隨至今,不喜歡的則難以進入她的世界。以為她寫的自始至終都是一樣的命題。
讀者和寫作者的交匯是緣分,在不同的時空,促進彼此的成長。哪一方原地踏步,多年以后,若沒有同樣的視野,彼此只能分離。
慶山說:每個人的生命都需要生發、延伸、深化的過程,作者需要,讀者也需要。否則會跟不上對方的節奏。
是的,歲月風霜里,沒有誰,會等誰,哪怕是最親近的人。不同的階段,遇見的命題何曾改變。不過是生老病死,苦痛和欲望。
潛心通讀《夏摩山谷》,里面有很多關鍵詞浮現,譬如經論,情愛,死亡,覺知,踐行,正念,空性……當然,還有很多,每一個詞都可以由近至遠,由淺入深,琢磨思量其要義。
先說經論。安妮提過的書和一些經論,有機緣會找來讀,不是隨波,是它們也應我的心。最初讀過她在《清醒紀》里提到的《空谷幽蘭》,這本書是我開始讀比爾.波特的第一本書。
書中有一段話:“……要過一種合乎正道的生活。持戒很重要。戒律就是你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戒律是修行成為可能。如果你對自己不做要求,修行就會一無所獲。”
修行這一點不是非得過那種出家的生活。平凡人世處處皆是修行的起點。
以《空谷幽蘭》為緣,讀比爾.波特的《禪的行囊》《黃河之旅》《六祖壇經解讀》等,跟隨這位西方的漢學家重溫著東方文化,他的行文里總是透露著美國式的幽默。在他的幽默里,可以體悟著中國文化的智慧和仁慈。
《圣經》里的很多篇章也在彼時遇見,聽贊美詩,讀傳道書和詩篇,是因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出現迷茫,無人可以解惑。
“人可以不認識人,但靈魂認識靈魂”。熱鬧的人海浩大的城市里,不只一個人孤獨。誰還不是孤獨的,只是有的人快樂自足,有的人無聊寂寞。
經書可以給我答案嗎?經書里沒有明示的結論,但是給我以啟示,這就夠了。
《夏摩山谷》里提到了很多經論,比如《奧義書》《薄伽梵歌》《阿含經》《大智度論》《圣經》《金剛經》……
有人質疑書里羅列堆積了很多經論,以及一些佛言禪語,倒不如直接去讀經書。還有很多佛經里的術語,比如業力,心識,法身,五蘊,自性,畏怖金剛,輪回,聞思修,緣起性空,成住壞空……如果之前熟讀過那些經論,再來讀《夏摩山谷》,感悟截然不同。
書中的名字也別有深意:虛空之論里的遠音,如真,凈湖?!把嘧託w巢”里的仁美,慈誠?!爸T神的宮殿”里的雀緹和無量?!靶闹洹崩锏拇簼?,素弓,彌光……
在讀安妮《蓮花》那本書時,慶山已經開始追尋生命的意義。以后的文字,和最初的不同,是安妮到慶山心境的轉變,是寫作者一路的精進成長,讀者一路跟隨,蛻變感悟,勇猛精進,相遇在某處,照見彼此。
這些,非歲月不可。
情愛是逃不開的話題。情,情欲;愛,愛情。情欲與愛情是慶山筆下妖冶的花朵,是暗夜里一現的曇花,山谷里清潔的蓮花。最初的細膩疼痛,后來的冷靜疏離,如今的克制理性,其實未曾變過,文字背后有著深情厚意,如暗涌的波濤,此起彼伏。
《夏摩山谷》里的幾段男女之情,與世俗的愛情有異,最終她和他跨越了世俗情欲的迷障,領悟了終極的智慧與慈悲。
書里的男子仁美,慈誠,無量,春澤,女子遠音,如真,雀緹。
遠音和如真最初都經歷了不完美的關系,她們在情欲的幻海里飽受煎熬。
遠音在感情挫敗的困境中,逐一熄滅情愛的妄念。如真沉淪在幾段不正常的關系里,找不到真愛的出口,脆弱而貪婪。
仁美對如真說,人遇見對方,需要彼此福報相當。如果積累足夠,兩個人智慧和福德的資糧相等,才會相遇。否則就會錯過。
“我們可以做到用愛供養任何一個人?!?/p>
一直在追尋的如真,穿越人間情愛的深淵,內心神圣部分被喚醒,經由上師仁美,遇見還俗的僧人慈誠,如燕子歸巢。
遠音在春澤靜默的引領下,懂得如何保持覺知,快樂而自在地活在當下,只活在當下。當下的某些體驗或真諦,得到過一次,即是永得。
他們的出現,或許是為著引領她們去往神圣的自由之處。她們有疼痛的過往,情欲的貪求,而這些原來都是來自神靈別樣的眷顧和考驗,讓她們深陷絕處,只為推向他們。
他們的生命,因為她們逐漸豐滿。她們的生命,因為他們趨向完整。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有一句詩:
“白日盡頭,我站在你面前,你將看到我的傷疤,知道我曾受傷,也曾痊愈。”
死亡如影隨形。記得慶山在之前的作品中提到,是在父親離世之時,她開始了對死亡的探索。彼時的名字還是安妮,那些篇章字字疼痛,句句荒涼。是祭奠,是紀念,是自省,也是療愈。
那時深有感觸,是外公突然查出癌證晚期后很快離世,母親悲痛萬分,幾乎病倒。雖然外公也是近八十的高齡,可母親依然難以割舍他的父親,曾經俊朗矍鑠的老人,突然消失不見,面對孤單的外婆,母親說她沒有父親了。
而我在母親的痛苦里仿佛看到未來的某一天,我將面對他們逐一的離世,那個時刻到來,我將如何自處。
《夏摩山谷》里有很多的死亡,意外的,慘烈的,安詳的,如愿的……不過是各自的輪回。
其實不僅是在這本書,是在多年前來自一些經論的教誨,讓我懂得如何看待世間的病痛苦楚和生死離別。個體的遭受都有深意。
所以,這本書是禮物,它承載著寫作者創作的尊嚴,更是寫作者個人命運的生死體驗。當我準備好了,它就來了,心心相印。
踐行是真的法。“知行合一”從來都不是四個干巴巴的字。在《夏摩山谷》里,無量說,只有親自出發,翻山越嶺,以身心試煉,抵達高山頂上,才能趨近目標。光靠聽聞、理解、背誦與教導沒有用處。
他說,行動起來。在行動的時候人沒有恐懼,這是離證悟最近的一步。
讀至此,滿心歡喜。慶幸自己在正確的路上,雖然途中轉了幾個小彎,但方向未曾偏離。
心遠地自偏。第一眼看見《夏摩山谷》這個名字,想起的是陶淵明的《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
以為這首晉代的詩,很好地詮釋了我讀完《夏摩山谷》的那份心境。
后來看到慶山在采訪中說過,夏摩山谷是一個虛擬的名字。山谷一般代表與世隔絕的幽深之地,或與日常世俗生活有所隔離,更適合冥思或觀照內心的場所。也代表個人精神與信念所寄托的烏托邦。是不存在之地。書名是在寫到一半的時候確定的。
書的結尾,遠音說,夏摩山谷或許是不存在的?;蛟S它是一個心靈的壇城,一個被投射出來的能量場……都是從心識之中幻化出來的場地。
《夏摩山谷》最后的摘句,可能來自倉央嘉措的圣歌:“天空沒有云彩,地上風雪茫茫?;ㄇv已經空空,心中別有珍藏。”
至此莫名感動,竟有些淚目,為慶山莊重虔誠的文字,和始終的清醒自知,更為自己前世今生里一切的遇見。
“心中有所珍藏”,是某一刻最觸動心弦的一句。有的人庸常一生,黯然離場。有的人如螢火星光,溫暖自己,照亮旁人。
不過是之前,和以后路上的正念覺知,始終謹慎警覺,不貪求妄動。聽得懂世間各種聲音,不斷去踐行,實證。再布施所得,為世間盡份薄力,是為人之本,是存在的意義。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年輕時讀過的句子,也逐漸明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