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問:最理想的人際關系是什么樣的?
高贊的回答是梁文道在《圓桌派》中說過的一句話:
“最理想的人際關系,就像人跟貓的關系。它跟你作伴,但不干擾你,你又要尊重它的空間和獨立性,不要過分騷擾它,大家的界限還是存在的?!?/blockquote>太親密會催生很多無謂的煩惱,太疏遠又會失去相處的樂趣。
有溫度,不過度,才能讓彼此有進退自如的舒適感。
1.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晦暗與皎潔。
過分干涉他人的私事,有時反而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與人交往,審時度勢的沉默,遠勝于不合時宜的熱情。
著名心理咨詢師胡慎之說:
任何事情一旦過度就變成了壞事,包括關心。真正的體貼,是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他一份恰到好處的成全。
小說《偷影子的人》中有這樣一句話:
你不能干涉別人的生活,就算是為了對方好,這是他的人生。越是親密的關系,越要注意分寸的拿捏。
很多時候,過分熱心,是一場社交災難。
2.
提起高情商,我們會立刻想到熱情周到,臉上洋溢著暖心的微笑。
冷漠則帶著事不關己的面孔,和高情商似乎不搭邊。
其實適度冷漠,是在經歷了一些事情,看清了一些人性,有了一些力量之后,更加成熟睿智的處世之道。
《人間失格》里有句話: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里留下永遠無法愈合的裂痕。這大概也是困擾很多人的心結。
很多人因為抹不開情面,不好意思拒絕,應承下各種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好好的日子變得委屈郁悶,甚至兵荒馬亂。
蔡康永說過:
其實我還是鼓勵大家做個冷淡一點的人,過于溫暖,并不是維持良好社交的方式。保持適當的分寸感,不是冷漠疏遠,而是一份難得的人間清醒。
3.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有一個理論,叫做“課題分離”。
他認為:
一切人際關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生巨大改變。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而關于你人生的選擇,你能做到的就是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
把精力放到自己身上,摒棄不必要的喧囂,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無聲告白》里說: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自己。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就是越來越能分清楚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別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主動摒棄外界的嘈雜,舍棄不必要的交際。
冷漠一點,疏離一點,你會有更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做想做的事。
4.
曾經有人問雕塑大師羅丹:什么是藝術?
羅丹回答:減去多余的部分。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亦應如此,減去過度的熱情與無謂的交際,給彼此留出舒適的空間。
太過熱情會灼傷彼此;無效社交令人迷失自己。
刪繁就簡,適當淡漠,才是最好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