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杉山正明,京都大學文學教授,日本著名的蒙古史、中亞游牧民族史專家,著有《大蒙古的世界》《忽必烈的挑戰》《蒙古帝國的興亡》《游牧民眼中的世界史》等作品。
關于本書
站在蒙古帝國的角度回顧它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蒙古帝國階段。蒙古帝國能夠征服那么龐大的疆域,不僅在于它善用組織戰、輿論戰,而在于帝國統治的開放與寬容。當擴張不再繼續,蒙古帝國進入第二階段,轉變為一個“同族兀魯思組成的世界聯邦”,各個兀魯思之間保持著密切的交往,作者把這個階段稱之為“蒙古和平”。當蒙古帝國的這些繼承國家相繼消失,蒙古帝國的影響并沒有結束,而是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后蒙古時代”繼續塑造者歐亞大陸多個大帝國的成長,將它的身影延長到近代時期。
核心內容
第一部分,“蒙古帝國史”“元朝史”“中國史”到底是什么關系?站在游牧民族的角度回看蒙古帝國的歷史會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聚焦在蒙古帝國所謂的“漫長的后世”,蒙古帝國存在不久就分裂了,為什么作者認為它開啟了新的世界史,并對世界產生了五六百年的影響?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
今天為你解讀的是「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系列第四本——《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后世》。這本書將帶你從游牧世界的角度回溯蒙古帝國的興衰,并發現它對世界漫長、深刻的影響。
提到蒙古帝國,我們會想到成吉思汗、忽必烈,會想到驍勇善戰的騎兵,想到空前絕后的遼闊疆域。但是我要提醒你,我們有可能并沒有搞清楚“蒙古帝國”“元朝”與中國歷史的關系。很多人都知道,元朝是我國的一個古代王朝,是蒙古帝國的東方所在。從成吉思汗開始,歷代蒙古最高統治者都在東方控御著整個帝國。所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元朝是蒙古帝國的中樞,蒙古帝國遠征拿下的疆土也都是附屬于元朝的。到后來,各個汗國獨立出去,對于元朝來說就是“分裂”,意味著元朝中央統治力的下降。
我國著名蒙元史學家姚大力教授認為,今天中國人認識蒙古帝國都是習慣性地從元朝進行回溯,這是非常片面的?!懊晒诺蹏臍v史是一個獨立的帝國的歷史,它不從屬于任何一個當代國家的歷史”。這本書將帶你從游牧世界蒙古帝國的角度來重新觀察這個帝國。
介紹一下本書作者杉山正明,他是京都大學文學教授,日本著名的蒙古史、中亞游牧民族史專家,寫了《大蒙古的世界》《忽必烈的挑戰》《蒙古帝國的興亡》《游牧民眼中的世界史》等作品。他的很多書已經翻譯為中文,「每天聽本書」也有解讀。
為了更好地為你介紹這本書,我采訪了我國著名的蒙元史專家——姚大力教授。姚老師現任教于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同時還擔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特聘教授。他曾在美國和杉山正明有過學術往來,還為杉山正明的另一本著作《疾馳的草原征服者》寫過推薦序。
接下來,我將結合對姚大力教授的采訪,分兩部分向你介紹這本書。第一部分,“蒙古帝國史”“元朝史”“中國史”到底是什么關系?站在游牧民族的角度回看蒙古帝國的歷史,我們會有什么不一樣發現?第二部分,我們聚焦在蒙古帝國所謂的“漫長的后世”,蒙古帝國存在不久就分裂了,為什么作者認為它開啟了新的世界史,并對世界產生了五六百年的影響呢?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改變一下站在中國向北看的習慣,從蒙古帝國的角度來重新發現它的歷史。
在此之前,有個問題必須要搞清楚——蒙古帝國史、元朝史和中國歷史是什么關系?元朝和今日蒙古國又是什么關系?
首先,蒙古帝國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嗎?姚大力老師給出非常明確的答案,蒙古帝國是一個龐大的世界帝國。除中國外,它的疆域還包括今天俄羅斯大部分地區,伊朗、伊拉克、中亞以及朝鮮半島等。發生在如此遼闊的這片土地上的歷史,不可能被囊括在任何一個現代國家的歷史框架中。
但是元朝的歷史,毫無疑問屬于中國歷史。當今世界上總共有1000多萬蒙古人,其中650多萬生活在今天中國境內,在蒙古國有230萬,在俄羅斯和世界其他的地方還有100萬。國外蒙古人的總數,只有中國蒙古族人口的一半略多。中國蒙古族既構成了當代世界上蒙古民族的主體,又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朝就是屬于中華民族一部分的蒙古族建立在中國的王朝。同時參與這個王朝的統治管理的,還有越來越多的漢族和當時中國其他民族的成員。元朝版圖的絕大部分與今天中國的疆域重疊;元朝的兩個政治統治中心,即上都和大都,都在今天中國境內;元代諸多重大政治設施,主要都落實在今日中國的地理范圍內,并且一直影響到很后來的時代;元代人口的主體,它的經濟和文化重心,也都位于今日中國范圍之內。所以,有非常充分的理由認為,這段歷史必然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你可能會有一個疑問,中國北方的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是蒙古族,蒙古當初崛起的大本營也在今天蒙古國境內,那蒙古國會不會把元朝當作是蒙古國歷史的一部分呢?
姚大力老師給出的答案是,蒙古國并不認為元朝是蒙古國歷史的一部分。就像建立在中亞、西亞和歐亞北部那幾個蒙古汗國一樣,元朝也源于蒙古帝國,可以說它們都是蒙古帝國的“繼承國家”。但我們必須十分明確地把1206年到1260年的蒙古帝國史,和1271年到1368年的元朝史區別開來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
蒙古帝國當年崛起的大本營主要在今蒙古國的土地上。盡管如此,現在蒙古國的歷史教科書說: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后來分別遷徙到各地,建立起很多國家;他們中間的忽必烈跑到中國,建立了元朝??梢?,蒙古國倒并不認為,元史應當屬于蒙古國歷史。元朝的疆域覆蓋了今日中國和蒙古國。這是蒙古帝國留給元朝的歷史遺產。它既不意味著中國征服了蒙古國,也不是蒙古國征服了中國。
那應該如何判定某段歷史是屬于哪個國家的呢?
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以當代國家邊界來劃定每個國家講述各自歷史時的地理范圍。比如古代吐蕃在今天中國的版圖之內。所以盡管吐蕃對唐宋兩朝來說都是“外國”,但這并不影響西藏地區的歷史自始至終都屬于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歷史的國家歸屬主要取決于當代國家的邊界。所以,疆域龐大的蒙古帝國的歷史不屬于任何一個現代國家的歷史,而元朝史則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說清楚了元朝、蒙古帝國和中國歷史之間的關系,下面我們就跟隨作者站在蒙古帝國的角度,來回看蒙古帝國的歷史。
杉山正明認為,蒙古帝國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蒙古帝國”階段,從13世紀初成吉思汗建立汗國開始,大概持續了半個世紀。第二個階段是“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也就是“蒙古統治下的和平”的意思。這個階段從忽必烈擔任第五任蒙古大汗開始,一直到蒙古帝國的各個繼承國家先后消失,持續到14世紀中后期。第三個階段被作者稱作是“后蒙古時代”,雖然蒙古帝國早就不在了,但它對歐亞世界仍然持續發揮著影響力,長達三百多年。
我們先看第一個階段——“蒙古帝國”階段。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難河畔召開蒙古王侯大會“忽里臺”,已經控制蒙古高原的鐵木真被推舉為大汗,并獲得尊號為“成吉思汗”,意思是“像大海一樣強大的草原領袖”。這宣告著“大蒙古國”,或“蒙古帝國”歷史的開始。這一階段的主線是,持續四十多年的三次遠征,一個龐大的帝國開始出現在歐亞大陸。對于這段歷史,很多喜歡蒙元史的中國人都很熟悉,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但有個問題很關鍵,人類歷史上不乏能征善戰的游牧民族,為什么唯獨蒙古帝國建立了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呢?
有人認為這是由于蒙古軍隊作戰時善用圍獵包抄的戰術,同時使用了火藥等先進武器。也有人認為,蒙古騎兵充分發揮了游牧民族速戰速決的特點。另外,蒙古征服的很多地方并沒有形成完善的社會組織模式,防御力比較弱,甚至有很多地方是無人之境,所以版圖擴張很快。還有人說,蒙古人采取“恐怖統治”策略,經常屠城,導致沒有人敢反抗他們。
作者杉山正明給出更多維度的解釋。在他看來,蒙古帝國的軍隊并不是我們所想的那種殺人不眨眼的赳赳武夫,他們非常重視情報戰、組織戰,盡可能減少直接作戰帶來的傷亡。
比如在對中亞的花剌子模作戰時,蒙古很清楚,面對這個強大的對手,硬碰硬是沒有把握的。所以,在蒙古軍隊采取了情報戰策略,進攻每個要塞城市前,都要進行非常周全的戰前偵察。再比如,在阿富汗地區作戰受阻時,成吉思汗立刻選擇了謹慎撤退,避免一味冒進帶來無謂的傷亡。
蒙古帝國的軍隊還特別擅長輿論戰,用這種方法來減少實戰。歷史上傳說的蒙古軍隊戰無不上、殺人如麻的形象,多半是蒙古人自己的宣傳策略。這在后來被繼承下去,一方面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但另一方面卻也造成了蒙古軍隊的壞名聲。杉山正明認為,蒙古人其實非常重視士兵及族人的生命,所以史書上很少有死刑的記載。
關于蒙古帝國為什么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作者還給出一個解釋——蒙古是個“開放的帝國”。你想,即使蒙古騎兵再怎么強大,如果只是憑借武力也無法拿下那么多的土地,并進行征服后的統治。所以,蒙古帝國的策略就是使更多人“成為伙伴”,這其實是一種不分你我的同盟關系。
蒙古人一直不斷地將“蒙古”的含義擴大,首先成吉思汗后代構成的“黃金家族”,以及原來蒙古部落的人,是蒙古人。1206年,蒙古帝國形成的時候,臣服于成吉思汗各個草原部落也進入到“蒙古”的范疇。而在征服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伙伴”也被當作“蒙古人”吸收進去,比如女真人、漢人,西方穆斯林地區、東歐地區歸順蒙古的人,都被納入“蒙古”這個系統。
杉山正明直言不諱地說,蒙古快速擴張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這種胸襟無限開闊的集團概念。蒙古帝國基本上沒有出現過明顯的種族歧視,只要是有能力、技術或文采的人,就會受到任用,形成一個“開放的帝國”。
到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成為蒙古帝國的第五任大汗時,蒙古帝國的勢力范圍已經非常龐大,東起朝鮮半島、中國北方,經中亞,西至東歐、西亞。作者認為,蒙古帝國的崛起,對于歐亞大陸來說意義重大: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得到整合,新的世界秩序出現了。蒙古帝國的歷史進入到第二個階段,作者把接下來的這一個半世紀的歷史稱作是“蒙古和平”,強調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各個地區保持相對的安寧,以及密切的商貿、文化交流。
在古代,由于通信手段有限,治理龐大的疆域,一直以來都是所有統治者面臨的最大問題。蒙古帝國需要管理的疆域更是空前絕后,統治者應該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
杉山正明認為,蒙古帝國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建立“多個同族兀魯思組成的世界聯邦”。
什么是“兀魯思”(ulus)呢?這是一個蒙古語單詞的音譯,指歐亞大陸中央區域以游牧民為主的政治實體,我們中國人會把它翻譯為“汗國”,比如“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等。但作者強調,這個“兀魯思”雖然有“國家”的含義,但它并不等于我們理解的國家,它不強調土地和領地,而強調“人的聚合體”,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那個“伙伴”的概念。
兀魯思的首領被稱作“汗”(qan),眾多“汗”之上是“可汗”(qaqan)或稱“合罕”(qa’an),中國人更習慣稱之為“大汗”。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草原首領都能被稱作“可汗”“大汗”,只有草原霸主才有資格享有這個名號。當初唐太宗一度被稱為“天可汗”,我們可以想象到他在游牧世界的影響力。
我們說回蒙古帝國,杉山正明把蒙古帝國看作是“多個同族兀魯思組成的世界聯邦”,翻譯一下,在作者看來,蒙古帝國是由一位“大汗”統領多位“汗”形成的多元復合體。例如,第五代大汗忽必烈在位的時候,忽必烈直接統領的“大元兀魯思”是宗主國,其他“汗”統領的兀魯思,和“大元兀魯思”共同構成了蒙古帝國這個復合體。
這一點很關鍵。我們在提到元朝歷史的時候會說,“后來幾個汗國分裂出去了”。但是,如果按照作者所說,蒙古帝國是“多個兀魯思組成的世界聯邦”的話,“分裂”二字用得并不恰當,因為那些“兀魯思”本來就是獨立運作的,它們分別擁有完整的管理系統,并不是元朝的一部分。
那蒙古帝國的這種組織模式發揮了什么作用呢?
正如“蒙古和平”這個名稱,作者認為,龐大的蒙古帝國進入到一個寬松安寧的新的秩序當中。早在1206年蒙古帝國成立之初,成吉思汗就把全蒙古軍隊分為左翼和右翼,本人位于中央,統轄左翼和右翼,推動國家對外擴張。東邊的左翼由成吉思汗的三個弟弟統領,西邊的右翼由它的三個兒子負責。
熟悉地理的朋友會發現,蒙古高原的東邊是我國的大興安嶺和東北地區,再向東就是海洋了。而西邊,是遼闊的歐亞大陸腹地,繼續向西還有歐洲??梢钥闯觯杉己故窃谟幸鈱⒏实娜夥纸o兒子們。后來在東歐、中亞、西亞穩定存在的“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正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建立的。這正符合成吉思汗的宏大設想——建立一個由“黃金家族”世世代代有序管理的穩定世界。
因此,作者把蒙古帝國第二個階段稱為“蒙古和平”。作者甚至認為“蒙古和平”形成的這種寬松秩序,是推動全球化關系的“大智慧”,是全球連為一體的開端。蒙古帝國開啟了新的世界史。
由于蒙古帝國的存在,一度中斷的陸上絲綢之路重新煥發生機,金帳汗國、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通過陸路將歐洲和亞洲各地連接起來。而大元也開始推動海上貿易的發展,控制著印度洋航線的交流。因此實現了陸地和海洋的貫通與體系化,絕大部分的歐亞地區都被拉入這個“新世界”中。這種將廣大地域連為一體的做法,直接影響了后來歐洲“文藝復興”的展開,以及新航路的開辟。
第二部分
從14世紀中后期到15世紀初,蒙古帝國的四個繼承國家,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大元、金帳汗國先后消失或解體。按理說,蒙古帝國的歷史也就結束了,但杉山正明認為,歐亞大陸的歷史進入到長達三百多年的后蒙古時代。
這一部分,我們重點關注蒙古帝國對世界的影響。換句話說,就是解釋一下本書題目中的“漫長的后世”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們都知道,在20世紀前期,歐亞大陸很多古老的帝國相繼消失。東方的大清帝國在1912年畫上句號,北方的俄羅斯帝國的羅曼諾夫王朝在1917年終結。一戰后,曾經盤踞歐亞非的奧斯曼帝國在1922年解體。如果回溯到19世紀中葉還會發現,曾在印度次大陸存在三百多年的莫臥兒帝國在1857年滅亡,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
這些帝國,與我們今天談的蒙古帝國有什么關系呢?杉山正明認為,20世紀初先后消失的這些帝國,實際上都分別與蒙古帝國及其時代有著某種淵源。
我們先從東方中國談起。你可能會有疑問,元朝之后是明朝,蒙古人和后來的中國歷史有什么關系呢?作者認為,蒙古對中國的影響直到20世紀從未中斷,它為中國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提供了經驗,是中國歷史從“小中國”走向“大中國”的開始。
我們在學歷史的時候了解過,1368年,面對朱元璋的北伐,元朝末代皇帝逃回蒙古高原,這似乎意味著,中國歷史已經轉入明朝階段了。但事實上,這只意味著元朝全國性統治的結束,“大元”這個國家繼續被使用著,中原王朝把它稱為“北元”。
大概20年后,忽必烈的后人曾一度失去大元的汗位,很多草原部落首領躍躍欲試,爭奪最高統治權。但他們都默認一點,游牧世界的大汗的人必須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也就是所謂“黃金家族”的成員。
后金的崛起,以及清朝的建立同樣是參與了這套游戲規則。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女真各部后,向西部草原擴張。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通過滿蒙聯合的策略,獲得了大元的法統,也就繼承了大元曾經保有的內陸亞洲與中華全境統治者的名分。
你會說,如何繼承大元法統呢?實力肯定是第一位的。但是內陸世界的大汗,必須是黃金家族的人。怎么辦呢?皇太極想到的辦法,是成為黃金家族的女婿。他迎娶了一位蒙古科爾沁部的女子為皇后,這位女子就是順治帝的母親,非常有名的孝莊皇太后。
我們接著說,皇太極成了黃金家族的“女婿”,依靠實際的武力奪得了法統。后來,歷代大清王室都與擁有成吉思汗血統的蒙古王侯保持著通婚,強化著自身統治的合法性。傳說,皇太極獲得大元的傳國玉璽后,在大本營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陽,模仿當年的成吉思汗召開了蒙古王侯大會——“忽里臺”,接受蒙古王侯的朝覲,并給自己的新帝國定名為“大清固倫”,也就是“大清國”。
所以,之后歷代大清皇帝都把恢復大元的昔日榮光作為目標。乾隆年間,準噶爾部落被擊敗,大清終于擁有了包含中原、西域、北方游牧漁獵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的巨大版圖。
作者認為,在元代以前,中國的統治其實是一種“小中國”模式,也就是以中原為核心。即使勢力滲透到北方和西域,也是一種松散關系。但從元朝開始,中央對于全國的統治是多元并重的,除傳統的農耕區外,那些從未被真正治理的草原和西域等地也被納入了中央的實際管理當中,奠定了“大中華”的框架。大清時期,朝廷進一步鞏固了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奠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的基本格局。但需要看到,這種偉大工程的基礎工作是大元完成的。所以,作者認為,蒙古對于中國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了清朝,乃至近代。
說完了東方,我們再簡單看一下蒙古帝國其他地區后來的歷史。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帝國在近代曾從歐洲向亞洲進行過瘋狂擴張。但在13世紀以前,俄羅斯卻遠沒有這么威風。俄羅斯人屬于東斯拉夫人,生活在東歐寒冷的森林地區。9世紀,也就是中國唐朝后期,東斯拉夫人的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成立了。但它常常陷入分裂,并被北部的瑞典人、西部的波蘭人欺負。
后來的俄羅斯為什么會崛起,并且瘋狂擴張呢?
作者認為,這個結果要得益于蒙古。蒙古做了兩件事情,第一,整合了俄羅斯的東歐版圖,第二,點燃了俄羅斯的愛國主義火焰。
在13世紀蒙古遠征時,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的兒子拔都率蒙古遠征軍到來,滅亡了基輔羅斯等國,整合了廣大的東歐、中亞地區,建立了“術赤兀魯思”,也就是我們后來說的四大汗國里的金帳汗國。在蒙古人統治期間,不起眼的西北方小公國莫斯科由于距離統治中心較遠,所受約束較少,獲得了發展的機會。后來,莫斯科公國通過各種努力取得了蒙古統治者的信任,成為蒙古在當地的代理人,并進一步趁著金帳汗國的衰落,逐漸吞并了各公國,在15世紀擺脫了蒙古人的統治。
在俄羅斯民族的形成中,蒙古人入侵的故事成了絕佳的催化劑。俄國人把那段歷史稱作是“韃靼之軛”,意思是“來自蒙古人的枷鎖”。這種仇恨,激發了俄國人的求生欲望與復仇動力。
從16世紀中葉開始,控制了伏爾加河流域的莫斯科公國,反過來陸續整合游牧力量,一步步侵入哈薩克草原和中亞,甚至將目光從蒙古高原進一步投向中國和朝鮮方面。俄羅斯帝國迅速膨脹起來。
近年來,俄羅斯教育部開始提倡將“韃靼之軛”的表述轉變為“韃靼依附”,客觀上承認了蒙古人的統治對于俄羅斯民族形成的促進作用。
說完了東歐的俄羅斯帝國,我們再看中亞地區。蒙古帝國在中亞的組成部分,是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及其后人建立的“察合臺兀魯思”,我們習慣把它稱為“察合臺汗國”。它雖然名義上存在了四個多世紀。不過在察合臺汗國建立一百多年后,也就是在14世紀中期,他就分裂了。其中,西察合臺汗國的一位貴族趁勢崛起,這就是帖木兒。你可能聽得出來,帖木兒和鐵木真其實是一個名字。
前面提過,沒有黃金家族的血統,帖木兒再怎么強大,也不能稱為大汗。帖木兒的解決辦法和后來的皇太極如出一轍。他與察合臺王室建立了姻親關系,也成了成吉思汗后裔的女婿,加入黃金家族體系里。后來他建立了一個囊括中亞和伊朗、伊拉克等地的廣大帝國——帖木兒帝國。帖木兒帝國甚至曾經打算遠征明朝,重現蒙古帝國的榮光。不過,由于帖木兒病逝,明朝逃過一劫。
帖木兒帝國的一支在1500年后南下印度次大陸,建立了莫臥兒帝國,也就是作者所謂的“第二帖木兒王朝”。請注意,這里的“莫臥兒”就是“蒙古”的另一種讀法。這個莫臥兒帝國統治了印度北部地區三百多年。當然,后來由于自身衰落,大英帝國的“東印度公司”把包括莫臥兒帝國在內的印度次大陸一點點蠶食掉。莫臥兒帝國皇帝逐漸喪失了實權,只在名義上一直延續到1858年。所以說,直至近代,蒙古帝國的影子仍然也還在南亞殘存著。
蒙古帝國還有一個組成部分,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建立的“旭烈兀兀魯思”,我們習慣稱之為“伊爾汗國”。在建立伊爾汗國的過程中,旭烈兀滅掉了統治西亞六百多年的阿拉伯帝國。雖然伊爾汗國只存在了不到八十年,但深刻地改變了西亞的歷史走向。伊爾汗國解體后,各種勢力在原來伊爾汗國的土地上展開爭奪。在西北小亞細亞的一角,一個突厥部落在興起,這就是后來一度非常強大的奧斯曼帝國。
總結
簡單總結一下,蒙古帝國是個歐亞大陸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龐大帝國,它的歷史并不完全從屬于當今的任何現代國家。
站在蒙古帝國的角度回顧它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蒙古帝國崛起,也就是它的擴張階段。蒙古帝國能夠征服那么龐大的疆域,不僅在于它善用組織戰、輿論戰,而在于帝國統治的開放與寬容。當擴張不再繼續,蒙古帝國隨之轉變為一個“同族兀魯思組成的世界聯邦”,各個兀魯思之間保持著密切的交往,作者把這個階段稱之為“蒙古和平”。當蒙古帝國的這些繼承國家相繼消失,蒙古帝國的影響并沒有結束,而是繼續塑造著歐亞大陸多個大帝國的成長,將它的身影延長到近代時期。
到這里,這本書就為你講完了。歡迎你進一步閱讀「《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后世》采訪精選」。同時,我也希望你提出好的問題,問題可以是對本書觀點的補充或是挑戰,我將替你請教姚大力教授。
撰稿、講述:裴鵬程
腦圖:摩西腦圖工作室
戳此直達「《蒙古帝國與其漫長的后世》采訪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