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聽過一個節目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身心靈成長之后最好的檢驗方式就是去和媽媽一起住一個月。
今天早上也看到了一位學友打卡中提到和媽媽之間的沖突。想起一個詞,叫做“相愛相殺”。武志紅在他的巨嬰國里也表達過這樣一個意思“每個孩子和TA的同性父母之間其實存在著天然的競爭性”。其實想想,真是如此。就像我和媽媽之間,一方面是愛,另一方面似乎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排斥感。
我以前很怕這種感覺,覺得是似乎是“罪孽”,于是一旦有一點念頭產生,便自責反省各種壓抑。
直到我們這幾天真的生活在一起,額額,我說的意思是,我第一次帶著覺察和媽媽一起生活這么長時間,單獨相處,整天不分離。雖然白天里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情,交流并不多,但晚上小家伙放學回來或者是周末時間,祖孫三代女人中間的相處,已經讓我越來越相信以上那些言論,并不斷覺察、不斷思考、想要繼續深入去剖析其中緣由。
昨天發生了一些事情,媽媽哭了。準確地說,被我氣哭了。難過了整整一個下午。不愿意搭理我。
我其實當時就已經反應過來自己說話方式有問題,馬上試圖去和解,但是被媽媽拒絕了。她以沉默的方式與我對抗。
好吧,我接受。我知道她的對抗不完全是因為我的說話方式,更多的可能是又陷入了自責中。
其實事件很簡單,上午我帶小妮去上舞蹈課,到家后媽媽說家里沒菜了,只剩兩個土豆,我說好,那就吃土豆吧,可惜又沒了西紅柿。我說:呀,忘了。媽媽說“我剛才本來要炒菜,就是因為沒有西紅柿了等你買回來,誰知道你給忘了”
【我的火蹭就出來了,當然并不是僅僅因為西紅柿事件,更多的是因為媽媽一貫的做法“我以為你知道,所以我不用提醒你。我需要什么也不說,你要是有心應該自己會知道”】
我說:你既然想起來了,為什么不提醒我一下呢?剛才給我打個電話就好了。
媽媽說:“這點小事我還專門打個電話,萬一你覺得我這么啰嗦,啥事都要打擾你呢”
【我當時的感受: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一點都不為過,更多的是心疼。想法:因為我想起來之前的很多事情,媽媽生病了明知道哥哥嫂子下班回來了也不打電話帶點藥回來,在家死扛著難受。過年時剛做過手術的媽媽做飯時發現家里沒菜了,讓侄女去買菜,侄女一句“不想去,還得換衣服”,她就自己去買菜,一路上歇了好幾次,還差點暈倒,……怕麻煩別人,全都是她自己受苦。然后心里不舒服,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重視沒有價值、進入受害者模式】
我(唐僧模式啟動):我跟你說了很多次,有什么事說出來說出來,為什么總是擔心給別人添麻煩呢,你說的那些擔心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啊,大家每個人都有那么多忙,你下次有什么需要能不能直接說出來啊,,,,
突然察覺自己陷入了情緒之中,瞬間閉嘴。已經晚了。媽媽已經開啟電腦模式,對抗。直接進房間拿包,要自己下樓買菜。
額額額,好吧,我也是醉了:我的思路都繞了地球一圈了,老媽的關注點還在今天午飯沒有西紅柿這件事情上呢、
我也明白:這件事情,是我想多了,把它鬧大了,我媽根本沒體會到我是想到這么多事兒才說這些話,那么,她此刻的感受一定是受傷了。
迅速安撫,然后炒菜,吃飯。下午老媽要睡覺,我識趣地帶妞下樓,回來后安頓好小妞自己去玩兒,我和老媽進行錯誤修復。
我為自己下午的說話方式給媽媽道歉,也說出了下午自己的所有想法以及擔心。
媽媽聽后,流淚了,也說了自己的自責和委屈。
果然不出所料,她那個時候的想法還真的就是:下午所有事都是因為“自己沒用,因為身體沒有恢復,不能下樓買菜”才發生的。知道我的脾氣,也知道我是為了她好,但還是受不了我當時說話的那種方式,因為那像極了我爸爸在世時生氣后不擇言的樣子。
至于解決的方式,我也清楚,仍然在我身上,媽媽幾十年的模式不是說改就改的,而我只能協助或者引導,先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至少,哭完以后的媽媽,狀態好了很多,不再是下午冷冰冰對抗的電腦模式了,到了今天早上,看的出來,昨天的事情已經過去了。
幸好,現在的我,已經不再害怕不再逃避,敢于面對所有的錯誤。
而回溯到多年前,爸媽沖突時同樣的狀況下,媽媽可能會保持冰山模式一周甚至更久。
而這件事,也越發堅定了我上講師班以及完形的決心,換個角度看世界,或許一切大不同。我需要更高層次的覺醒。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