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憑時光流逝,無論是剛剛脫離稚嫩,還是久經人生考驗,我們追求夢想的心不曾改變。夢想人人都有——實現財富自由、設計酷炫產品、游歷大好河山、體驗不同人生……可夢想對于絕大多數人也僅僅是夢想而已,從未追逐過夢想,更別談實現夢想了。
為什么夢想永遠照不進現實?那是因為夢想的追逐通常伴隨著改變,而改變就意味著要做出選擇,面對選擇人通常會陷入矛盾與困惑之中,不知如何是好,遲遲做不出決定也就永遠邁不出追逐夢想的第一步。
在夢想起飛前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選擇呢?其實方法很簡單,我們面對的選擇雖多,但困惑無外乎三種。
接下來讓我們逐一予以破解。
一、預設選擇
人一輩子會經歷許許多多不同的軌跡,這其中就不乏由父母影響、家庭環境和自我期望所預設好了的人生軌跡。一旦形成“某種預設期待的軌跡”,就會造成現實的選擇困境。
我們可以用決策心理學中的“規則遵循理論”來解釋。這個理論認為,人們在做出一個決定之時,往往會基于自己的身份,并遵循自己身份所應遵守的規則來進行判斷,以便使自己的行為與周圍社會情境更好地相適應,這就是“適當性邏輯”。
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大學畢業生在做就業選擇時,往往首先考慮的是專業對口問題,他們希望能在對口崗位上繼續專業的學習與實踐,這是最符合他們身份的一個選擇;又比如一個組織領導者往往喜歡做出一些“雷厲風行”或“不留情面”的決定,因為他會認為這樣做是他作為一個領導所應該表現出的一面;再比如現如今在“創業需要大學生”,“大學生是新一代創業者”的風氣影響下,在校大學生對于創業越來越關注,投入了更多的熱情、賦予了更高的期望,盡管這其中有些人并沒為創業做好充足的準備。
這種基于和遵循身份而做出的選擇,會給我們頭腦設置一個框架,限定、阻礙我們的思考。我們做選擇時更多地會想“我應該做什么”,而不是“我想要做什么;更多地會想“我只能做什么”,而不是“我擅長做什么”;更多地想“我現在是誰,已經是誰”,而不是“我未來是誰,我還能是誰”......于是我們就陷入了預設選擇的思維定式里,好像只能做一些注定要做的事,而這注定要做的事又往往不是自己喜歡做或想做的事。
要想破解預設選擇不難,我們只需要明白以下道理,并予以實踐即可。
1、不要因為預設規則,而放棄個人追求。每個人都應去發現和追求自己所熱愛的東西,而不是追尋“某種預設期待的軌跡”。
2、重新選擇,并不等于從頭再來。人的職業生涯有內外之分,內職業生涯(比如:興趣、稟賦、動機和能力等)是連續發展的;而外職業生涯(比如:職位、社會地位等)是曲折發展的。
總之,不管我們做了哪個選擇,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最終帶著我們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個選擇,而是那些我們不會改變的東西。
二、兩難選擇
人通常在關于個人前途和事業發展上做選擇時會陷入兩難境地。比如所學專業和興趣愛好不同,就業選擇時是以專業還是以興趣為擇業標準呢?生活環境和工作需求相沖突,是該工作遷就生活還是為了生活犧牲工作呢?對現行工作厭惡,可又需要工作收入,是該果斷辭職另尋出路還是為了生活繼續工作呢?等等。
其實雖然處境各不相同,但稍作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兩難境地背后的統一問題:首先,都有唯一的理想目標;其次理想目標與當前現實情況相反或者相差懸殊,兩者相沖突;最后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導致糟糕的內心狀態。看似進入了一個死胡同無路可選,其實這種困局的產生不僅有外界的客觀現實,還有其自身的經歷、習慣和思維慣性的原因。這些東西會在我們思考時自動植入“隱含假設”,從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圍。
四種典型的隱含假設:
1、“賽道假設”:認為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比賽,比賽的項目是設定好的,而勝利者寥寥無幾。比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典型賽道假設的體現。這種隱含假設容易讓人陷入對競爭的焦慮和對失敗的恐懼中,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只能亦步亦趨地在固化的軌道上奔跑。
2、“低關聯假設”:認為人生種種經歷之間相互獨立,不存在什么聯系。比如很多人小時候學過聲樂,但是長大后就不在演奏,更不會在職場中加以使用。這種隱含假設讓很多過往經歷難以發揮出其真正意義。
3、“僵固型心智”:以一種固定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天賦不夠,或智商平平。這種隱含假設容易讓人一遇到挫折就自怨自艾,喪失勇氣。
4、“零和博弈”:在與人競爭中,傾向于從他人那里爭奪利益,而很少去構想雙贏的方案。這種隱含建設容易讓人只是一味爭奪,而不能學會成長。
其實當陷入隱含假設所造成的兩難選擇時,我們只需要
三步就可以輕松走出僵局:
1、找出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
2、識別隱含假設中的不合理性,進行校對;
3、形成新的更靈活的思維框架,在此基礎上思考出其他出路,并進行嘗試。
對于靈活的思維框架,我想推薦
三種思維方式:
1、目標懸置: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多個目標之間的關系。通常要不就是串行處理,處理完一個再去處理另一個;要不就是并行處理,同時處理多個目標。這種兩種處理模式都有一個特點:心急。要不就是為了處理下一個目標,急急忙忙完成當面目標;要不就是想一下同時玩多個目標。這時不妨換一個思維方式,將目標懸置,占時停一停,可以休息下或是做些完全不同的事情,等到時機成熟時,再重新開始。
2、能力嫁接:出于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的需要,人的潛意識里會將整體分解成局部,把不同的事物劃分類別,建立區隔。最典型的就是我們的知識體系,我們從小學習不同課程,到了大學還要選擇不同專業學習,這都是在建立區隔。其實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科與學科之間,能力與能力之間是有遷移力的,有些方面是互通的,這里的知識能力在其他地方也是能應用的。
3、特性改造:對于工作和愛好,人們可能早已形成了某些僵化的看法,比如:工作是“要我做”,愛好是“我要做”;工作是被動,愛好是主動;工作很辛苦,愛好很愉悅等等。其實工作和愛好是可以進行特性改造的,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將“消費型興趣”升級為“生產型興趣”,比如:中國電子競技選手SKY(李曉峰)從一個游戲玩家,發展成為電子競技職業選手。
三、多樣選擇
現如今的人們其實并不缺少選擇,反而往往因為選擇太多而苦惱。這時又該如何在眾多的選擇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并確信這個選擇是正確的呢?其中一個基本方法就是“精細化思考”。可問題又來了,一般人在做選擇時,很難做到精細化思考,這是人的天性使然。管理學和心理學大師詹姆斯 馬奇曾說道“對現實世界中決策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備選方案都是已知的,并不是所有的結果都要考慮,并不是所有的偏好都在同一時間出現。”那么我們該如何運用精細化思考來克服天性中的選擇弱點呢?這通常用的方法就是維度分析法:把選擇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維度,然后分別就不同維度做出評估。這對職業抉擇這一典型多樣選擇非常適用。
就拿求職為例,假設現在有A、B、C、D四個工作機會,每個工作都有優缺點,令你難以抉擇,這時該怎么辦?
1、“重新定義問題”將原來的問題“四個工作機會選哪個”重新定義為一個更根源性的問題“我為什么要工作”。
2、“因素窮舉”基于重新定義的問題,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
3、“因素賦權”對羅列的因素進行篩選,按其重要性進行權重賦值(-5到5分)。
4、“打分出結果”依次對A、B、C、D四個工作機會職業價值各個因素進行打分(0到5分),然后將因素分和權重分逐一相乘就可得到每個待選項在各個因素上的加權分(如:A的加權分=A的得分*權重)。最后將所有因素的加權分相加,即可得到每個工作機會的總分,然后取高得分者。
到此為止,選擇時最常見的三種困惑我們都已有了應對之策,其實選擇的方法秘訣并不難。
希望以上這幾種選擇的方法,能夠讓大家的夢想順利起飛!
夢想起飛后我們便是同行者!
以后的道路就讓我們一同前行,倔強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