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來歲的人,很容易就陷入焦慮。前面因為要處理一些工作、學習及帶小朋友以外的事務,倍感疲憊,總擔心自己出錯,做不好,所以整個人開始有點焦慮的癥狀,對別人的評價開始特別敏感,整個人都繃得很緊。此外,前兩天也借著30周歲的生日,總結了這幾年的心路歷程。而這洋洋灑灑的4000多字一氣呵成,也正是以焦慮一詞展開了關于內在成長的系列描述。在生日來臨之際,一想到父母和孩子,心理就滿是焦慮,總覺得自己既沒有盡好女兒的孝心,又沒擔起母親的責任。所以,這段時間,感覺自己就像張滿的弓。
除了我自己,再看看身邊的人,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滿心憂慮的事。焦慮似乎都快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旋律了。小孩焦慮,因為時常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而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學生焦慮,常常怕應付不完那些繁重的考試而被嘲笑愚笨;年輕人焦慮,總是擔憂一個不留神就在職場里摔個大跟斗;青年人焦慮,為了更好的發展身不由己地游走在各種人情世故里;中年人焦慮,上有老下有小的重任猶如兩座大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老年人也焦慮,生怕自己退下來沒有價值感。
那人為什么而焦慮?
哈佛首位女校長福斯特在一次畢業典禮上的講話提到人的焦慮主要來自于人們既想活得有意義,又想獲得成功。
確實是這樣,焦慮從某種程度上預示著我們對更好未來的期待。但這種期待如果與現實差距太大,就特別容易引起我們內心的惶恐和無能為力的乏力感。
我們會發現,生活中那些完美主義者特別容易焦慮。因為他們不想只是做到一般意義上的成功,而且還想過得有意義。總之他們的標準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但問題的關鍵是,想要魚和熊掌兼得的同時還要標新立異或者遠超她人,這時候如果不知道這兩個目標如何才能同時達到。同時,對自己的綜合能力又缺乏合理的評估,那就會出現理想很豐富,現實很骨感的無奈的現象。時間長了,焦慮的情緒自然光顧啦。
其實,焦慮這種情緒是生命的一種常態。
每個人都會有,而且還會在一定時期或情境下反復出現。畢竟,我們凡夫想要在這個社會立足,因為顛倒,所以總是希望抓住更多的東西,比如財富、地位、名望等等來證明自己。于是我們就會想要的太多,想學的太多,但時間精力有限或者能力不夠。這就導致了焦慮情緒的蔓延。
就比如我自己,也是如此,常常因需求和現實不對稱而倍感焦慮。可今天,在看《百法略說》的貪心所的時候,
普光疏里提到了:于諸有情,及資具等,愛樂枕著,名之為貪。
然后聯想到焦慮,忽然此有了一個新的理解:
焦慮,是恐懼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害怕不想要的情況出現,擔心喜歡的東西失去。說到底還是對順境起貪執,對逆境生嗔恨。這樣看來,焦慮,歸根結底就是,我們面對境遇生起貪執的妄想而無法淡定了。
那么怎么克服焦慮呢?
或許這個問題才是你所關心的吧?
是啊,我也很關心!
在心理學上對于焦慮也有很多的研究、定義和探討。也給出了很多的方法,比如調整呼吸、合理歸因、改變生活方式、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標等等。這些方法其實大家生活中都懂得,只是焦慮就像空氣一樣無孔不入,常常侵蝕我們的生活,而且當它光顧時,我們又總是措手無措。
看來,焦慮像草,不除根,只是暫時壓服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宰草除根是相當重要的。但很多技術都是在外部下功夫,并不能治本。那究竟有沒有一劑良藥讓我們減少甚至根除焦慮咧?
尋尋覓覓,覓覓又尋尋。
在生日那個凌晨去看了《岡仁波齊》,忽然覺得找到了答案。
整個電影都很平淡,即便是生死,也沒有過重的色彩。這一路,一行人或為了祈福,或為了自我救贖,或為了眾生,向著其心目中的圣地進發。一路上,有人生,有人死,有人生病,有人受傷,還有車禍,即使如此,都發生得如此平靜,沒有過重的筆墨描寫任何一個場景,所有的一切意外和苦難都沒有影響他們去朝拜心中的圣地。
然而正是他們那種低欲虔誠而又純粹的平靜卻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就是這樣平淡的一部記錄電影逐漸攻破了我內心的防線,也為對治焦慮找到了答案。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受周圍環境和人的影響,忘記了最初我們為何出發,最初最簡單的追求是什么,從而增加了對附加欲望的執著,生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為尚不確定的事焦慮和恐懼。就如《八大人覺經》云:“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所以在那一刻,我意識到了,要根除我們內心的焦慮,就是要少一些對欲望、欲樂的貪執,這樣才能安樂和自在。
也許我們學不來藏族人民簡樸純粹的生活,也無法馬上就有一個堅定的信仰,但至少我們可以嘗試著多在過程中付出,少為結果計較。活在當下,追求但不貪執。
但是如果我們不放下對很多身外物的貪婪和執著,讀再多的書,許再多的愿,磕再多頭,也都于事無補。
那么讓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嘗試放下那些多余的欲望、執著的苦惱和理不清的焦慮,時刻活在當下,保持一顆知足健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