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是從一本雜志上看到的,但其實當時并沒有多少感覺,特別是名字,在現在滿大街都是心靈雞湯的文章中給人一種過分夸張的感覺,直至后來看到作者為這本書所說的一句話“我為它而活著,并為它推遲了我的死亡”,這句話像個謎一樣深深吸引著我,所以毫不猶豫地買了這本書。剛買回來看到書時,吃了一驚,沒想到書那么薄,而且出版社為了賺錢(完全可以弄個合集啊),整本書前面后面幾十頁都是作者照片和簡介,所以滿是抱怨。但看到第一句時,我就被吸引住了,”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廢紙堆中,這是我的love story”,我喜歡這樣的帶有淡淡詩意的開頭,一篇文章好的開頭總是會刺激你的味蕾,不僅吸引你繼續讀下去,而且讓人回味無窮,就像杜拉斯的《情人》開頭一樣,總讓人念念不忘,不自禁回想。
小說很短,只有八節,且每節都沒有段落,在這本書前,我從未想過小說可以這么寫,這本書不止形式上顛覆了我對小說的概念,而且文字的表達方式更是讓我聞所未聞,作者的文字好像有一種魔力,雖然描寫的好多東西很是讓人惡心,但也會讓人不禁回想。記得看過第一遍時,我滿腦子都會浮現書中那些關于老鼠,曼倩卡與大糞,蒼蠅,成噸的書,母親與舅舅的死亡,茨岡女人,巨大的壓力機等等畫面,而每次一想到這些畫面,我又一陣陣反胃,不愿想象這世上怎么還有這樣的世界,其實明明知道這是個小說,可我就是確實覺得那么真實。愛默生曾說過“在天才的每一部作品中,我們認出了我們自己拋棄了的思想:它們帶著某種疏遠的威嚴回到了我們的身邊。”這本小說就是這樣深深拉扯著我。這本書是通過一個在廢紙回收站工作的老打包工漢嘉的通篇獨白,講述了他在這里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故事和所思所想。漢嘉獨自生活在生活的底層,終日在骯臟、潮濕,充滿著霉爛味的地下室用壓力機處理廢紙和書籍,但因為常常能撿拾到珍貴書籍,他喜歡著自己的生活,這是他的love story,他并不感到孤獨,就像他曾說的“因為我有幸孤身獨處,雖然我從來并不曾孤獨,我只是獨自一人而已,獨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為我有點狂妄,是無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無限和永恒也許就喜歡我這樣的人。”
這是一本從孤獨中開出花兒來的書,看完整篇,覺得文章的名字起的是如此恰當和貼切,孤獨是常在的,而又常過于喧囂。作者所說的過于喧囂的孤獨在我看來,從大的方面是知識和真理在那個常常喧囂時代的孤獨,在那個荒誕的時代,書本被漠視,漢嘉曾眼睜睜看著自己搶救出來的珍貴書籍在下雨天被卡車運走竟傷心不禁自己要求警察帶走他,社會主義突擊隊只知處理書本而對其內容無動于衷,美學教授需要打包工從廢紙堆中尋書以尋求另一種幸福,詩人需要用刀威脅別人來聽一聽他的詩等等,在這樣一個時代,知識和真理永藏背后;從小的方面是漢嘉的思想在喧囂,在吶喊,他曾提到"精神斗爭之可怕絕不亞于任何一場戰爭。”當他讀書時,他是在夢境中,在一個美麗的世界,但現實總時時去碰撞他。整本書采用的是捷克式幽默,以一種近乎天真的黑色幽默消解著荒誕的現實,要證明現實的荒誕,就要比荒誕更荒誕,十倍地放大這種不合理的地方夸張到不得不令你正視的地步,就像文中的曼倩卡,她的前兩次出現都伴隨著大糞,(書中總共出現三次大糞,而且每次都是在最美好的時刻出現,這隱喻著在那樣的時代生活不會幸福),而她最后的出現更是驚奇,以自己身體為砝碼建了一所房子與一位雕塑家談著精神戀愛。這種種鮮明的對比、隱喻深深揭示著捷克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深深反思與擔憂。
拋開大的人文主義和社會背景來說,其實,每一個愛書的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據赫拉巴爾說他為這個選題醞釀了二十年之久,這本書其實是有點自傳性質的小說,作者就是通過漢嘉的愛書寫出了自己對書的癡迷,這正像愛書的你我他,在書中讀著那些美麗的語句就像嘬著糖果似的嘬著,還有孤獨,每個人都會不可避免地遭遇孤獨,但有書在,我們并不會感到自己的孤獨,因為你的孤獨也是別人的孤獨,與他們交談你會發現孤獨乃是人生常態,叔本華曾說“人,要么孤獨,要么庸俗”。所以當漢嘉失去工作時,失去書本失去他的孤獨時,他告訴自己“打這會兒起,伙計,一切全得看你自己啦,你得逼著自己到人群中去,你得自己找樂趣,自己演戲給自己看,直到你離開你自己”,但他根本無法存活,他想到了從前的自己,但看到的卻是對自己的譴責,所以最后他選擇了死亡,選擇拒絕被趕出自己的天堂,選擇了去看一看布尼茨也無法向他說清的事情。他的死是警鐘也是探尋,正如他所說的“我們有如橄欖樹,唯有被粉碎時,才釋放我們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