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學習《薛侃錄》第二天的內容。內容比較長。
陽明先生認為圣人之所以稱為“圣”,是從質的精深、純一而論,而不是從量的多少而論。如果在分量上區分、就陷入了功利。如果沒有比較分量之心,每個人通過努力、堅持,心中存天理,每個人都會圓滿、成功。但如果不懂得在自己良知良能上去體悟、充實自己,只追求不知道的知識,好高騖遠,不能發現和去處心中的私欲、惡性,只空想者成為圣人,結果只會是碌碌無為,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做成啥樣,就可悲了!
關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先生對“學”的解讀是:學習去人欲、存天理的意思。有了這樣的想法,就自然會下很多問辨思索、存省克治的功夫。“時習”,就是無論何時何地、或坐或立,都在修習自己的心。“說”同悅吧。是指在人心修煉到人欲逾少、天理愈多之時,自然而然會感到喜悅,這是由心的本性決定的。
關于“立志”。這一點先生已經反復論述。修養道德的人一定要修養自己的心,去人欲就像修建樹苗多余的枝葉。求學者立下作圣人的志向,就像種下了一棵樹,就要細心培養,不能拔苗助長。立志貴在專一,只管專心、全力培養種植,修枝剪葉,自然會日夜成長,枝繁葉茂。
專功涵養的人是注重修心之人,這樣的人會時時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在見識上用功的人,卻往往會至看到自己的余。看到缺點的會一天天有余,而日益看到自己有余的人,會一天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