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年幼時候我是不愛讀書的,當住在樓上的表哥看完了數以十部的世界名著時,我才勉強讀完了一本魯濱遜漂流記。時至今日,關于閱讀過的世界級名著我也只能列出《飄》,《傲慢與偏見》,《悲慘世界》,《基督山伯爵》寥寥幾部。
初中時,上課無聊就蹭女同學的各種書看,無外乎安妮寶貝,韓寒為主,偶爾還會出現本三毛,新概念作文大賽之后,雜志《萌芽》一時間也炙手可熱;我想我和名著注定無緣,有幾次嘗試看三國都很隆重的開始,看到一半就覺得乏味。高中時候,我陷入對武俠的癡迷,在政治和地理課上看盡了金庸和古龍,還嘗試過梁羽生和還珠樓主。那時,古龍比較投我的脾性,甚是偏愛;還珠樓主則是武俠開山宗師,他的篇章氣勢恢宏,人物和故事架構復雜而交織,是可以描繪出一個幻想世界和次元的手筆,就如同當代西方世界里的托爾金,J.K羅琳,其實《蜀山》系列并不遜色于《魔戒》和《哈利波特》。直到許多年后再回頭看時,才明白為何金庸更被推崇,他對質量和數量的控制,對于創作的嚴謹是我在成年后才領悟到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惜字如金,部部經典。少時偏愛古龍,可能就像初品瓊漿,更喜歡那些甜的濃烈的滋味,到后來經歷了生活,才學會欣賞個中的渾厚,苦澀與無盡的回甘。再看古龍時,依然精彩才情俱佳,但敗筆有不少,突兀有不少,缺乏穩定性,他創作的源頭終究是快意恩仇,也有不少酒精和女人成分,少了那份對讀者的尊重,終究薄了幾分。金庸的英雄,俠之大者,家國天下,再是兒女情長;古龍的英雄不過是獨步天下,尋找自我。格局決定了作品的最終層次。
回歸到傳統文學,高中時除了讀魯迅,讀過兩本張愛玲,還有一本《邊城》一本《圍城》。關于圍城,緣起于央視重播經典電視劇《圍城》,我不知怎么就陷入了對方鴻漸和唐曉芙的CP情結中。大約當時飾演唐小姐的史南芽女士太過俊俏,心生喜歡,又遺憾于小小的誤會竟然使其與男主就此陌路,于是懷疑編劇是不是扭曲了原著,竟然生平第一次自己花錢買了一本文學著作(當時書柜里塞滿了各類計算機和教輔書),并反復細讀了兩遍,試圖能發掘出些方鴻漸和唐曉芙更多的感情線索來。最終,的確是失望了,就如同方鴻漸一般,剛以為人生的精彩才剛剛開始,原來意氣風發的歲月竟然是如此短暫,書中的唐小姐也是生的玲瓏,但也只是淡得不能再淡的支線,這本經典巨作畢竟不是講初戀的,也不是談風月的,它要告訴我們的是一個關于現實人生辯證矛盾的命題,城內和城外人的不同困境,多少年了,那句“人生的愿望也大抵如此罷”依然在我心中回蕩。
大學時代,看過的電影要比書多出許多來,那個時候時光靜好,閑得膩味,我大約把我之前沒有看過的堪稱經典的電影都看了個精光。至于書,我終于開始接觸那些讓我越來越滄桑的作品了,這種滄桑最終讓我陷入了一種孤獨的境地。我最先感興趣的,竟是知青類文學,也許出于對那個未知年代的好奇和探究,我知道了梁曉聲這個名字,閱讀了他的《雪城》《年輪》,那些歲月我躺在床上,品味著上一代人的青春,欣賞著他們人生曲折和愛恨情仇,頓感大學生活的寂寥,一度萌生出要休學入伍的念頭來,著實震驚了爹娘。再后來,在一些比我還要早熟和資深文藝青年的指引下,我認知了王小波,余華,蘇童,王朔等當代作家,不知不覺那些出自他們手下,被人推崇的經典也就這么不知不覺地一部接著一部看了下去。有時候我也覺得我還蠻幸運的,幾乎沒有讀過多余而無用的書,雖然說書總是讀不夠的,但不知道是書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書。如上作家,都是我很欣賞的,在某種層面講又都是深刻而批判的,當一個處女座和這樣的特質發生碰撞時,便在電閃雷鳴之后渾然一體。多少年來我覺得有一種宿命一樣無法言語的東西在指引著我閱讀的方向。我仍還記得我初讀王小波,王朔時候內心的那番震蕩,那時我想我真的不是在看小黃書嗎,那些直面我們人性和欲望,善與惡的探討就這么以或荒誕或詼諧的方式鋪成出來,刺激過癮之后是深深地思索;閱讀余華和蘇童則又是另一種感受,他們的作品看上去并不野蠻荒誕,似乎就是在記敘普通人又普通不過的故事,但是不露聲色之間,有很強的時代感,特定時代下特定人物的命運。時代的蒼涼,人生而孤獨的命題潛藏在文字中情節里,讓人不勝唏噓,善與惡終于開始模糊起來,道德終究也是被人定義的。而生命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于是在我大學時代的末了,我懷著無限的崇敬,展開了人生歷史上最神圣的一次閱讀,我鬼使神差般地從大伯家的書柜里祭出了人民文學出版社70年代版本的《紅樓夢》,我覺得到時候了,大約應該有些底氣和修為能夠悟得一二吧。于是一鼓作氣將前80回連同后40回囫圇吞棗地讀了一遍,我不得不驚嘆于這本曠世巨作的精深,光是涉及的詩歌詞賦就夠讓人撓頭,更別說能捕捉個中細節解讀出其人文深意。讀畢除了能夠明白大體的故事情節,人物關系外,剩下的竟全是不明覺厲,且這種認定又似乎是有確據的,但功力不夠無法用言語表達。大約人生百態,森羅萬象,盡在其中,幾乎所有的現實生活中的橋段,都能在其中窺得一二。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竟然回不過神來,一方面大約仍沉浸在紅樓的夢中,一方面我又深陷在后世各類的點評和解析中,意圖讓這次神圣地拜讀會有更多一點的體會和收獲。
工作以后,讀書的時間便越來越少了,大多是看一些流行類小說,十年間也看過《誅仙》《鬼吹燈》《盜墓筆記》之類賺足版稅的奇幻仙俠,當然也少不了村上春樹,海明威,馬爾克斯等這些個名字。《小王子》和《百年孤獨》兩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百年孤獨》讓我一度又有再讀紅樓的感覺,我甚至將其認定為西方世界里的石頭記。十年中有幾年,我大約是著了魔,既沒有讀過一本書,連運動也都完全放棄了,我坐在四輪工具里,不沾地氣,穿梭在水泥森林里,腦子里盡念想著我本來完全不感興趣的事,人一旦被一種錯誤的生活模式卷入其中,就像一個齒輪一樣身不由己地轉動著,能跳脫回歸到自己的生活中來真是暗自覺得僥幸。
近兩年來,我又開啟了我的閱讀之旅,開始繼續探尋著以往那些曾經一次次出現在我生命中但是還沒來得及捕捉和消化的名字——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東野圭吾,卡夫卡,博爾赫斯……如果有一天我實在是有番興致,甚至說不定還會翻出莎士比亞的精典和曾經失之交臂的世界名著們給自己補補課,但我深知更鐘愛的依舊是亞洲文學中國文學。亞洲種族特有的文化(根源都是衍生于古中國傳統文化)漢語文字的張力和表現力于我而言總是有著無窮的吸引力。作為一個非典型理工男,從小立志科研的我,不知不覺之間就走偏了,讀了這么些個書,細細想來竟大大地超越了童年時候的預期,也算是一樁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