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這件事,我一直很喜歡梁文道先生的一句話: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那對于2016的總結,我將這一年的思維與能量成長,提煉成一份很個人的書單。
這份書單,是回首來時路,謄印舊日的我;是更寬容地去擁抱這個復雜世界;是改變自己偉大也自卑的欲望驅使。
1.世界亂,書桌不亂。——《文學回憶錄》
我慢慢收集木心老先生的所有遺作,將《文學回憶錄》翻了又翻,像是重回大學課堂,外國文學的老師對于很多作品有著全新的解讀,而那個老師是帶著毛呢帽,叼著飛馬香煙的帥氣老頭——木心。
《文學回憶錄》是陳丹青先生的一份聽課筆記,在客觀的文學作品講述評論中夾雜著木心的個人觀點,八十五講,逾四十萬字,不僅僅是世界文學史講座了,而是一個有趣老人對于文學,對于世界的滿滿熱忱;是他自己的一部“荒誕小說”,“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
這本木心留給世界的禮物,沒有那么濃的學究味道,不會讓人覺得枯燥和討厭,文學在木心先生的筆下,變得瑰麗而溫柔,奇妙而博大,是文學的福音書。
2.只要我一天還在走,她就要活著?!兑粋€人的朝圣》
哈羅德·弗萊,六十歲,收到來自二十年未見、患了癌癥的老友奎妮的告別信。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最后,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哈羅德千里跋涉的故事,給了我很多想象與動力——
讀書,學習,下廚,遠游,自成格局。
獲得知識、眼界與品格。
不要讓日常被無意義的對話填滿、也不必擔心有什么隊伍必須要跟上去。
應贏得尊重,而非認同。
3.“南方有城,城中有獸,獸有喜怒哀樂,人有聚散離合。”——《異獸志》
這本書提供了九個故事,記錄了九種獸。
悲傷獸:因雙手靈巧而成為了紡織工人,一笑則亡;
喜樂獸:寄居在幼童體內的神獸,神秘莫測;
舍身獸:本身生命力旺盛而喜自殘的獸種,被保護在舍身獸研究中心;
窮途獸:性溫順怯懦,以吞食人類的絕望為生;
榮華獸:只有雌獸,以栽種亡獸尸體而自行繁衍;
千里獸:傳說中因能知天命而亡了族,其實卻隱匿在地下,隨成長而失去記憶……
這九個故事,每個背后都隱藏著各自的秘密?;蛟S正如作者自己所說的:寫下的所有都稍縱即逝,隱去的全部卻堅若磐石。這些秘密,被以故事編織的悲劇包裹著。
看完后很難過,作者打造了一個虛幻的場景,講述一些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里繁衍蔓生的的平淡無奇的悲劇,有愛人能力的喪失,有至親之間有意無意的相互傷害。而這些悲劇,每個人都有份置身其中,因為“沒有一個人是清白的”。
對這些悲劇,有人視而不見,有人將其消解成談資,也有人挫敗、有人探尋。
無論如何,悲劇繼續悄悄滋長,生活繼續默默繼續。
4.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督o孩子的詩》
北島選編的《給孩子的詩》,其他人見我放在書房里,覺得幼稚,我卻喜歡得緊。
北島親自甄別、挑選,57位不同國別的詩人,101首不同風格的新詩,是他心目中最適于孩子誦讀、領悟的短詩。這本詩集像是攜帶著思想、文學、文明的火種,交給孩子,照亮下一代的閱讀空間與品讀質量。
從小就不乏接觸詩歌,大多是硬性要求背誦的心情下淺嘗輒止,長大了,讀詩歌的心情也變得更平靜。以前覺得詩歌不如小說散文來得豐富,現在讀著終于懂得盛名的可敬,與自己輕淺的可笑。
我不是詩歌愛好者,往日多是興致而起隨意閱讀,但對書中大部分的作品也能如數家珍。從余光中的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到依群的當我閉上眼睛的時候,從北島的你是柵欄是墻垣,到顧城的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這些都是時代的精華。
在這樣快速消費的社會里,已經很少有人愿意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在詩歌的海洋里徜徉……書的結尾是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小聲呢喃,不禁鼻子發酸,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做一個溫暖的人……
這本書,值得被品讀的時間還有很久,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