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公眾號的初衷是感覺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可能不多,有一種危機感和緊迫感,感覺媽媽正在不斷地遠離我,滑向我所未知的黑洞。我要趕快記下和媽媽生活的點滴,等以后自己老了,想娘的時候可以隨時翻開來看。由此所產生的帶入感,能幫助我回憶,也會讓我以后不會留有遺憾!
前幾天,一個朋友的父親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離世,讓她措手不急,急忙從外地趕了回來,這樣的痛苦打擊是可以用天塌地陷來形容的。但如果像我現在這樣,有足夠的準備時間,卻眼睜睜的看著媽媽的失智癥一天比一天嚴重,自己卻無法改變;看著媽媽眼神越來越空洞、茫然,讓你感覺到她正在遠離你,越來越疏遠你,又是一種怎樣的痛苦。
每當我難受的時候,我只能用跑步來發泄自己。感謝老天爺讓我找到了一種合適的運動方式來讓我脫離副面情緒,調整自己,面對生活。
把媽媽接到和自己一起住的這一年半的時間里,在外人看來,媽媽的身體似乎沒有什么變化,甚至比去年我剛接媽媽出院時,還讓人感覺臉色紅潤,“精神”了。但只有和媽媽朝夕相處的我才知道,她正在以一種不易被人察覺的速度在衰弱下去;我常打開媽媽以前的照片,和現在的樣子對比,明顯消瘦了,衰老了;她走路更慢了,說話聲音更小了,也更沉默了,睡覺的時間更多了。以前媽媽常在房間里轉圈,現在也見不到了,更多的時間在睡覺了,或者一個人發呆,無聲無息。我常想到一個詞來形容媽媽目前的狀態——“能量”。我的媽媽,她的能量就快用完了,快要無力支撐她身體的運轉了。
我從外面回到家時,媽媽已經無動于衷了。對她而言,一個和她沒有任何關系的人突然出現而已,和在她外面遇見的陌生人沒有什么不同,完全感覺不到我對她來說的特殊意義。回想起以前,我回老家,經常要到附近的麻將館里找媽媽。那個時候,只要聽到我的呼喚,媽媽總是不由自主地立馬站起來,笑著對她的麻友說,“不打了,不打了,我的崽回來了,我要回家搞飯去了”,樣子像極了犯了錯被老師發現了的小孩子,那是一種不好意思,又是幸福的看到了自己兒子的表情。現在這種場景再也無法重現了。
相比以前,我改變了許多,相比媽媽的離失,我在陪伴中在成長。以前的陪伴,我現在看來只是形式上的,沒有用心,沒有交流。剛把爸媽接過來時,我每天也陪爸媽散步,但更多時候只是跟著,一個人看手機,或者打電話,只要爸媽不離開我的視線就可以了。后來干脆就不跟著去了,媽媽反正有爸爸陪著,也熟悉了周邊的環境了。現在我的觀念有所轉變了,懂得觀察,懂得細心了。和爸爸相比,我的陪伴是敷衍的,沒有用心的。爸爸散步時,總是牽著媽媽的手,慢慢的走著,注意媽媽的情緒,還經常和媽媽交流,指著旁邊的景色給媽媽看。我有時候還忍不住調侃到,“還手牽手呢,秀恩愛”。有時候,回到家里,媽媽還會像在外面一樣,一直跟著爸爸。爸爸去廁所,媽媽也會跟著進去。讓媽媽出來,她會失去方向,不一會又進去了,或者干脆站在廁所門口不走。這一刻,讓人看了心酸,我知道媽媽沒有了方向感,也沒有了安全感,爸爸目前是她唯一的依靠。
爸爸不在媽媽身邊時,我也會接過爸爸的職責,牽著媽媽的手。既增加了媽媽行走的安全系數,不讓她摔倒,也希望讓媽媽的心理上能帶來一絲安慰,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媽媽感受到,牽她手的這個人,是關心她的,是不會把她丟下的。
《最難舍的告別》——如果我的日記以后匯編成冊,可以出一本書的話,我覺得作為書名很適合。我知道自己還到不了出書的水準,但我想起碼有兩個人會去看——一個是自己,另一個是徐博文。兒子和他奶奶待的時間不多,我想讓他以后長大了,讓他還記得他奶奶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