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陳海
? ? ? 采仙橋要拆了重建。據(jù)史料記載,最早的橋應該是一座小木橋,清代駱名高重建了石板橋,到解放后,楓橋有個識字并不多的人憑著感覺硬是改建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采仙橋,雖然楓橋人到橋兩邊每每都會驚訝于橋坡的陡斜,但不得不佩服這么多年過去,這橋還是質(zhì)量很好地擔負著楓江南北的交通任務。
? ? ? ? 采仙橋取名和對面的采仙山有關(guān)。據(jù)《國朝三修諸暨縣志》記述:“烏帶山,在縣東四十五里,楓橋鎮(zhèn)西南,一名采仙山”。
? ? ? 孔靈符《會稽記》說:“烏帶山其上多紫石英,世人莫知之”, 《諸暨縣志》說:“山產(chǎn)紫石英,狀如棗核而八棱,紫光瑩澈如琢”。
? ? ? 南朝,梁武帝派了個大臣名字叫烏笪到了楓橋,考察訪問楓橋的風土人情,順便為皇帝采風尋寶。
? ? ? 這個烏大人秉性忠良,對老百姓友愛有加,又兼博通詩書醫(yī)藥,他來到楓橋,倡水利,興學塾,開教化,壓豪強,又在山中采藥,為鄉(xiāng)民治病解困,可惜因操勞過度,在山中不幸亡故。楓橋人民想念烏大人的好,想念烏大人的微笑,和他身上淡淡的草藥味道。心情非常悲痛,因此敬奉烏笪為神,立廟供奉祭祀,呼山為烏笪山,來紀念這位為民造福的好人。
? ? ? ? 時間久了楓橋鄉(xiāng)民就把“笪”誤傳為帶。烏笪山又名採仙山,採仙,即採藥之仙烏笪,后來,村民習慣上寫成“采仙山”。
? ? ? 駱名高,字志遠(1756—1826),諸暨楓橋鎮(zhèn)人,以仗義疏財名聞鄉(xiāng)里,諸暨縣志記載為“楓川義士也”。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春夏大旱,秋八月又遭水災,楓橋堤埂盡決,饑民餓殍,遍及全邑。名高輸糧賑濟,全活數(shù)千家。道光三年(1823)諸暨又大水,湖田盡沒,名高又賑數(shù)千金,并獨資興建采仙橋,鄉(xiāng)民懷德。
? ? ? 采仙橋位于楓橋鎮(zhèn)南端,橫跨楓橋江,江寬約30米。采仙橋頭這一帶原來是楓橋南市,山貨行、禾柴白炭行、紙花行、米行等多集中在此,俗稱“大部弄”,現(xiàn)為青年街。橋的南端有“萬祥春鑊廠”,為當時楓橋唯一的鑄造廠,楓橋的造紙業(yè)很繁華,屠家塢的造紙作坊在紹興地區(qū)非常有名,楓橋的桃花紙遠銷滬杭。會稽山區(qū)出入楓橋主要由采仙橋經(jīng)過。“箬殼草鞋尖笠帽,千根扁擔進楓橋”,采仙橋是主要通道之一。原橋于清道光三年(1823)被洪水沖毀,交通隔絕。駱名高獨資重建采仙橋。橋體為石墩石板橋,計費千金,鄉(xiāng)民懷德。府縣衙門上奏其事。后縣府奉朝廷圣旨,在楓橋鎮(zhèn)旁通往紹興的大道上興建“樂善好施”牌坊。
? ? ? 除了這塊“樂善好施”牌坊外,阮建根先生說在采仙橋邊上還有一塊“采仙橋詔”碑。那一年,我和陳鋼為了這塊“采仙橋詔”碑,從南走到北,從東走到西。有沒有找到這塊碑,我不想告知任何人。10月份在諸暨鄉(xiāng)土文化群里透露了在陳家村發(fā)現(xiàn)陳洪綬祖父陳性學的墓志,結(jié)果有個人在所謂“諸暨木陀”系列文章中非常負責宣布這一消息,還當成了某種機緣巧合。其實我這樣一個學歷史的人,十句話里難得有二句是真的,何況這世上真會有這么多巧合?
? ? ? 重建后的橋?qū)⑹枪沛?zhèn)南入口的標志性建筑,一座端壯雄偉的楓橋?qū)⒃谖覀冄矍俺霈F(xiàn),將重現(xiàn)施滄濤所寫“楓橋西望近黃昏,靈氣迂回散彩痕。漫訝群山清麗絕,沼吳人在苧蘿村”那樣的美景。
? ? ? 不管到何時,楓橋人永遠記著山那邊有座橋,它的名叫采仙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