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師第六
〔注〕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
〔釋文〕大宗師崔云:遺形忘生,當大宗此法也。其分內,終不強知。斯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也,故得盡其天年,不橫夭折。能如是者,可謂知之盛美者也。
〔釋文〕不喪息浪反。下皆同。或好呼報反。下同。不強其兩反。 雖然,有患。
〔注〕雖知盛,未若遺知任天之無患也。 〔疏〕知雖盛美,猶有患累,不若忘知而任獨也。夫知有所待而后當。
〔注〕夫知者未能無可無不可,故必有待也。若乃任天而生者,則遇物而當也。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注〕有待則無定也。
〔疏〕夫知必對境,非境不當。境既生滅不定,知亦待奪無常。唯當境知兩忘,能所雙遣者,方能無可無不可,然后無患也已。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注〕我生有涯,天也;心欲益之,人也。然此人之所謂耳,物無非天也。天也者,自然者也。人皆自然,則治亂成敗,遇與不遇,非人為也,皆自然耳。
〔疏〕近取諸身,遠托諸物,知能運用,無非自然。是知天之與人,理歸無二。故謂天則人,謂人則天,凡庸之流,詎曉斯旨!所言吾者,莊生自稱。此則泯合人天,混同物我者也。
〔釋文〕庸詎徐其庶反。則治直吏反。之狀,列在下文耳。何謂真人?
〔疏〕假設疑問,庶顯其旨。古之真人,不逆寡。
〔注〕凡寡皆不逆,則所愿者衆矣。
〔疏〕寡,少也。引古御今,崇本抑末,虛懷任物,大順羣生,假令微少,曾不逆忤者也。不雄成。 〔注〕不恃其成而處物先。
〔疏〕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豈雄據成績,欲處物先耶!不謨士。
〔注〕縱心直前,而羣士自合,非謀謨以致之者也。
〔疏〕虛夷忘淡,士衆自歸,非關運心謀謨招致故也。
〔釋文〕不謨沒乎反。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
〔注〕直自全當而無過耳,非以得失經心者也。
〔疏〕天時已過,曾無悔吝之心;分命偶當,不以自得為美也。
〇俞樾曰:過者,謂于事有所過失也。當者,謂行之而當也。在衆人之情,于事有所過失則悔矣,行之而當,則自以為得矣。真人不然,故曰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正文明言「過」,郭注謂「全當而無過」,失之。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注〕言夫知之登至于道者,若此之遠也。理固自全,非畏死也。故真人陸行而非避濡也,遠火而非逃熱也,無過而非措當也。故雖不以熱為熱而未嘗赴火,不以濡為濡而未嘗蹈水,不以死為死而未嘗喪生。故夫生者豈生之而生哉?成者豈成之而成哉?故任之而無不至者,真人也,豈有概意于所遇哉!
〔疏〕栗,懼也。濡,溼也。登,升也。假,至也。真人達生死之不二,體安危之為一,故能入水入火,曾不介懷,登高履危,豈復驚懼。真知之士,有此功能,升至玄道,故得如是者也。
〔釋文〕不栗音栗。不濡而朱反。登假更百反,至也。遠火于萬反。有概古愛反。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
〔注〕無意想也。其覺無憂。
〔注〕當所遇而安也。
〔疏〕夢者,情意妄想也。而真人無情慮,絕思想,故雖寢寐,寂泊而不夢,以至覺悟,常適而無憂也。
〔釋文〕其覺古孝反。其食不甘。
〔注〕理當食耳。
〔疏〕混跡人間,同塵而食,不耽滋味,故不知甘美。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
〔注〕乃在根本中來者也。
〔疏〕踵,足根也。真人心性和緩,智照凝寂,至于氣息,亦復徐遲。腳踵中來,明其深靜也。
〔釋文〕深深李云:內息之貌。以踵章勇反。王穆夜云:起息于踵,遍體而深。衆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
〔注〕氣不平暢。
〔疏〕嗌,喉也。哇,礙也。凡俗之人,心靈馳競,言語喘息,唯出咽喉。情躁氣促,不能深靜,屈折起伏,氣不調和,咽喉之中恒如哇礙也。
〔釋文〕以喉向云:喘悸之息,以喉為節,言情欲奔競所致。其嗌音益。郭音厄,厄咽喉也。若哇獲媧反,徐胡卦反,又音絓。崔一音于佳反,結也,言咽喉之氣結礙不通也。簡文云:哇,嘔也。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注〕深根寧極,然后反一無欲也。
〔疏〕夫耽耆諸塵,而情欲深重者,其天然機神淺鈍故也。若使智照深遠,豈其然乎!
〔釋文〕其耆市志反。,大也。五罪反。凄然似秋。 〔注〕殺物非為威也。
〔釋文〕凄然七西反。煖然似春。 〔注〕生物非為仁也。
〔釋文〕煖然音暄。徐況晚反。喜怒通四時。 〔注〕夫體道合變者,與寒暑同其溫嚴,而未嘗有心也。然有溫嚴之貌,生殺之節,故寄名于喜怒也。
〔疏〕圣人無心,有感斯應,威恩適務,寬猛逗機。同素秋之降霜,本無心于肅殺;似青春之生育,寧有意于仁惠!是以真人如雷行風動,木茂華敷,覆載合乎二儀,喜怒通乎四序。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注〕無心于物,故不奪物宜。無物不宜,故莫知其極。 〔疏〕真人應世,赴感隨時,與物交涉,必有宜便。而虛心慈愛,常善救人,量等太虛,故莫知其極。命,而芳名令譽,傳諸史籍,斯乃被他驅使,何能役人?悅樂衆人之耳目,焉能自適其情性耶?
〔釋文〕狐不偕司馬云:古賢人也。務光皇甫謐云:黃帝時人,耳長七寸。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箕子胥余司馬云:胥余,箕子名也,見尸子。崔同。又云:尸子曰箕子胥余漆身為厲,被發佯狂。或云:尸子曰比干也,胥余其名。紀他徒何反。申徒狄殷時人,負石自沈于河。崔本作「司徒狄」。皆舍音舍。下同。,與玄天而為類也。彼彼而我我,將凡庶而為徒也。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注〕夫真人同天人,齊萬物。萬物不相非,天人不相勝,故曠然無不一,冥然無不在,而玄同彼我也。
〔疏〕雖復天無彼我,人有是非,確然論之,咸歸空寂。若使天勝人劣,豈謂齊乎?此又混一天人,冥同勝負。體此趣者,可謂真人者也。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注〕其有晝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極,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系哉!
〔疏〕夫旦明夜闇,天之常道;死生來去,人之分命。天不能無晝夜,人焉能無死生?故任變隨流,我將于何系哉!
〔釋文〕夜旦如字。崔本作「靼」,音怛。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注〕夫真人在晝得晝,在夜得夜,以死生為晝夜,豈有所不得!人之有所不得,而憂娛在懷,皆物情耳,非理也。
〔疏〕夫死生晝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而流俗之徒,逆于造化,不能安時處順,與變俱往,而欣生惡死,哀樂存懷。斯乃凡物之滯情,豈是真人之通智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
〔注〕卓者,獨化之謂也。夫相因之功,莫若獨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獨化也。人皆以天為父,故晝夜之變,寒暑之節,猶不敢惡,隨天安之。況乎卓爾獨化,至于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既任之,則死生變化,惟命之從也。
〔疏〕卓者,獨化之謂也。彼之衆人,稟氣蒼旻,而獨以天為父,身猶愛而重之,至于晝夜寒溫,不能返逆。況乎至道窈冥之鄉,獨化自然之境,生天生地,開辟陰陽,適可安而任之,何得拒而不順也!
〔釋文〕其卓中學反。敢惡烏路反。之竟音境。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注〕夫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夫自然之不可避,豈直君命而已哉!
〔疏〕愈,猶勝也。其真則向之獨化者也。人獨以君王為勝己尊貴,尚殞身致命,不敢有避,而況玄道至極,自然之理,欲不從順,其可得乎?安排委化,固其宜矣。本又作「濡」,音儒,或一音如戍反。以沫音末。相忘音亡。下同。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注〕夫非譽皆生于不足,故至足者忘善惡,遺死生,與變化為一,曠然無不適矣,又安知堯、桀之所在耶!
〔疏〕此合喻。夫唐堯圣君,夏桀庸主,故譽堯善而非桀惡,祖述堯、舜,以勗將來,仁義之興,自茲為本也。豈若無善無惡,善惡兩忘,不是不非,是非雙遣,然后出生入死,隨變化而遨游,莫往莫來,履玄道而自得。豈與夫呴濡圣跡同年而語哉?
〔釋文〕譽堯音余。注同。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注〕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形為我載,生為我勞,老為我佚,死為我息。四者雖變,未始非我,我奚惜哉!
〔疏〕大塊者,自然也。夫形是構造之物,生是誕育之始,老是耆艾之年,死是氣散之日。但運載有形,生必勞苦,老既無能,暫時閑逸;死滅還無,理歸停憩。四者雖變,而未始非我,而我坦然何所惜耶!
〔釋文〕大塊苦怪反。又苦對反。徐胡罪反。 〇郭慶藩曰:文選郭景純江賦注引司馬云:大塊,自然也。釋文闕。佚我音逸。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注〕死與生,皆命也。無善則死,有善則生,不獨善也。故若以吾生為善乎?則吾死亦善也。
〔疏〕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以善吾生為善者,吾死亦可以為善矣。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襲用此文,「佚」作「逸」,「息」作「休」,「吾」作「我」。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矣。
〔注〕方言死生變化之不可逃,故先舉無逃之極,然后明之以必變之符,將任化而無系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謂」上有「人」字。
〔釋文〕于壑火各反。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注〕夫無力之力,莫大于變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趨新,負山岳以舍故。故不暫停,忽已涉新,則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自以為故;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山日更矣,而視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復今我也。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哉。而世莫之覺,橫謂今之所遇可系而在,豈不昧哉!
〔疏〕夜半闇冥,以譬真理玄邃也。有力者,造化也。夫藏舟船于海壑,正合其宜;隱山岳于澤中,謂之得所。然而造化之力,擔負而趨,變故日新,驟如逝水。凡惑之徒,心靈愚昧,真謂山舟牢固,不動巋然。豈知冥中貿遷,無時暫息。昨我今我,其義亦然也。
〇俞樾曰:山非可藏于澤,且亦非有力者所能負之而走,其義難通。「山」,疑當讀為「汕」,爾雅釋器:罺謂之汕。詩南有嘉魚篇毛傳曰:汕,汕樔也。箋云:今之撩罟也。「藏舟」、「藏汕」,疑皆以漁者言,恐為人所竊,故藏之,乃世俗常有之事,故莊子以為喻耳。
〇郭慶藩曰:文選江文通雜禮詩注引司馬云:舟,水物。山,陸居者。藏之壑澤,非人意所求,謂之固。有力者或能取之。釋文闕。
〔釋文〕乃揭其列、其謁二反。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
〔注〕不知與化為體,而思藏之使不化,則雖至深至固,各得其所宜,而無以禁其日變也。故夫藏而有之者,不能止其遯也;無藏而任化者,變不能變也。
〔疏〕遁,變化也。藏舟于壑,藏山于澤,此藏大也。藏人于室,藏物于器,此藏小也。然小大雖異而藏皆得宜,猶念念遷流,新新移改。是知變化之道,無處可逃也。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作「雖然,夜半有力者負而趨,寐者不知,猶有所遁」。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
〔注〕無所藏而都任之,則與物無不冥,與化無不一。故無外無內,無死無生,體天地而合變化,索所遯而不得矣。此乃常存之大情,非一曲之小意。
〔疏〕恒,常也。夫藏天下于天下者,豈藏之哉?蓋無所藏也。故能一死生,冥變化,放縱寰宇之中,乘造物以遨游者,斯藏天下于天下也。既變所不能變,何所遯之有哉!此乃體凝寂之人物,達大道之真情,豈流俗之迷徒,運人間之小智耶!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作「若藏天下于天下,則無所遁其形矣」。
〔釋文〕索所所百反。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
〔注〕人形乃是萬化之一遇耳,未足獨喜也。無極之中,所遇者皆若人耳,豈特人形可喜,而余物無樂耶! 〇郭慶藩曰:文選賈長沙鵩鳥賦注引司馬云:當復化而為無。釋文闕。
〔釋文〕無樂音洛。下及注同。其為樂可勝計邪?
〔注〕本非人,而化為人;化為人,失于故矣。失故而喜,喜所遇也。變化無窮,何所不遇,所遇而樂,樂豈有極乎!
〔疏〕特,獨也。犯,遇也。夫大冶洪鑪,陶鑄羣品,獨遇人形,遂以為樂。如人形者,其貌類無窮,所遇即喜,喜亦何極?是以唯形與喜,不可勝計。
〇典案:淮南子俶真篇作「一范人之形而猶喜。若人者,千變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弊而復新,其為樂也可勝計邪?」
〔釋文〕可勝音升。故圣人將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
〔注〕夫圣人游于變化之涂,放于日新之流,萬物萬化,亦與之萬化;化者無極,亦與之無極,誰得遯之哉!夫于生為亡而于死為存,則何時而非存哉!
〔疏〕夫物不得遯者,自然也。孰能逃于自然之道乎?是故圣人游心變化之涂,放任日新之境,未始非我,何往不存耶!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
〔注〕此自均于百年之內,不善少而否老,未能體變化、齊死生也。然其平粹,猶足以師人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張君房本「妖」作「少」。郭注:「此自均于百年之內,不善少而否老」,是所見本正作「善少」,張本是也。 〔釋文〕善妖崔本作「狡」,同。古卯反。本又作「夭」,于表反。簡文于橋反,云:異也。善少詩照反。否老音鄙。本亦作「鄙」。平粹雖遂反。又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注〕此玄同萬物而與化為體,故其為天下之所宗也,不亦宜乎!
〔疏〕系,屬也。夫人之識性,明暗不同。自有百年之中,一生之內,從容平淡,鮮有欣慼,至于壽夭老少,都不介懷。雖未能忘生死,但復無嫌惡,猶足以為物師傅,人放效之。而況混同萬物,冥一變化。屬在至人,必資圣知,為物宗匠,不亦宜乎!」作「鯨」。此「禺彊」、「禺京」一也。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疏〕少廣,西極山名也。王母,太陰之精也。豹尾,虎齒,善笑。舜時王母遣使獻玉環,漢武帝時獻青桃。顏容若十六七女子,甚端正,常坐西方少廣之山,不復生死,故莫知始終也。
〔釋文〕西王母山海經云:狀如人,狗尾,蓬頭,戴勝,善嘯,居海水之涯。漢武內傳云:西王母與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少廣司馬云:穴名。崔云:山名。或云:西方空界之名。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
〔疏〕彭祖,帝顓頊之玄孫也。封于彭城,其道可祖,故稱彭祖。善養性,得道者也。五伯者,昆吾為夏伯,大彭、豕韋為殷伯,齊桓、晉文為周伯,合為五伯。而彭祖得道,所以長年,上至有虞,下及殷、周,凡八百年也。
〔釋文〕彭祖解見逍遙篇。崔云:壽七百歲。或以為仙,不死。五伯如字。又音霸。崔、李云:夏伯,昆吾;殷,大彭、豕韋;周,齊桓、晉文。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
〔注〕道無能也。此言得之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我之未得,又不能為得也。然則凡得之者,外不資于道,內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獨化也。夫生之難也,猶獨化而自得之矣;既得其生,又何患于生之不得而為之哉?故夫為生果不足以全生,以其生之不由于己為也,而為之,則傷其真生也。
〔疏〕武丁,殷王名也,號曰高宗。高宗夢得傅說,使求之天下,于陜州河北縣傅嚴板筑之所而得之,相于武丁,奄然清泰。傅說,星精也。而傅說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則是二十八宿之數,維持東方,故言乘東維,騎箕尾,而與角、亢等星比并行列,故言比于列星也。
〔釋文〕傅說音悅。得之以相息亮反。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司馬云:傅說,殷相也。武丁,殷王高宗也。東維,箕斗之間,天漢津之東維也。星經曰:傅說一星在尾上,言其乘東維,騎箕尾之間也。崔云:傅說死,其精神乘東維,托龍尾,乃列宿。今尾上有傅說星。崔本此下更有「其生無父母,死登假三年而形遯,此言神之無能名者也」,凡二十二字。掘然其勿反。子本亦作「孺」,如喻反。李云:弱子也。曰:「吾聞道矣。」
〔注〕聞道則任其自生,故氣色全也。
〔疏〕答云聞道,故得全生,是以反少還童,色如稚子。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
〔疏〕覩其容色,既異常人,心懷景慕,故詢其方術也。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
〔疏〕惡惡可,言不可也。女偊心神內靜,形色外彰。子葵見有容貌,欣然請學。嫌其所問,故抑之謂非其人也。
〔釋文〕惡惡可并音烏。下「惡乎」同。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無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無圣人之才。
〔疏〕卜梁,姬姓也;倚,名也。虛心凝淡為道,智用明敏為才。言梁有外用之才,而無內凝之道;女偊有虛淡之道,而無明敏之才。各滯一邊,未為通美。然以才方道,才劣道勝也。
〔釋文〕卜梁倚魚綺反。又其綺反。李云:卜梁,姓;倚,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
〔疏〕庶,慕也。幾,近也。果,決也。夫上士聞道,猶藉勤行,若不勤行,道無由致。是故雖蒙教誨,必須修學,慕近玄道,決成圣人。若其不然,告示甚易;為須修守,所以成難。然女偊久聞至道,內心凝寂,今欲傳告,猶自守之,況在初學,無容懈怠,假令口說耳聞,蓋亦何益,是以非知之難,行之難也。
〔釋文〕亦易以豉反。參日而后能外天下;
〔注〕外,猶遺也。
〔疏〕外,遺忘也。夫為師不易,傳道極難。方欲教人,故凝神靜慮,修而守之,凡經三日。心既虛寂,萬境皆空,是以天下地上,悉皆非有也。
〔釋文〕參日音三。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
〔注〕物者,朝夕所須,切己難忘。
〔疏〕天下萬境疏遠,所以易忘;資身之物親近,所以難遺。守經七日,然后遺之。故郭注云「物者,朝夕所須,切己難忘」者也。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注〕都遺也。
〔疏〕隳體離形,坐忘我喪,運心既久,遺遣漸深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
〔注〕遺生,則不惡死;不惡死,故所遇即安。豁然無滯,見機而作,斯朝徹也。
〔疏〕朝,旦也。徹,明也。死生一觀,物我兼忘,惠照豁然,如朝陽初啟,故謂之朝徹也。
〔釋文〕能朝如字。李除遙反。下同。徹如字。郭、司馬云:朝,旦也。徹,達妙之道。李云:夫能洞照,不崇朝而遠徹也。不惡烏路反。下同。豁然喚活反。朝徹,而后能見獨; 〔注〕當所遇而安之,忘先后之所接,斯見獨者也。
〔疏〕夫至道凝然,妙絕言象,非無非有,不古不今,獨往獨來,絕待絕對。覩斯勝境,謂之見獨。故老經云「寂寞而不改」。見獨,而后能無古今;
〔注〕與獨俱往。
〔疏〕任造物之日新,隨變化而俱往,不為物境所遷,故無古今之異。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注〕夫系生,故有死;惡死,故有生。是以無系無惡,然后能無死無生。
〔疏〕古今,會也。夫時有古今之異,法有生死之殊者,此蓋迷徒倒置之見也。時既運新,運新無今無古,故法亦不去不來,無死無生者也。會斯理者,其唯女偊之子耶!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疏〕殺,滅也;死,亦滅也。謂此死者未曾滅,謂此生者未曾生。既死既生,能入于無死無生。故體于法,無生滅也。法既不生不滅,而情亦何欣何惡耶!任之而無不適也。
〇典案:碧虛子校引江南古藏本「殺」上有「故」字。
〔釋文〕殺生者不死。李云:殺,猶亡也,亡生者不死也。崔云:除其營生為殺生。生生者不生李云:矜生者不生也。崔云:常營其生為生生。其為物,無不將也。
〔注〕任其自將,故無不將。無不迎也。 〔注〕任其自迎,故無不迎。
〔疏〕將,送也。夫道之為物,拯濟無方,雖復不滅不生,亦而生而滅。是以迎無窮之生,送無量之死也。無不毀也。
〔注〕任其自毀,故無不毀。無不成也。 〔注〕任其自成,故無不成。
〔疏〕不送而送,無不毀滅;不迎而迎,無不生成也。其名為攖寧。 〔注〕夫與物冥者,物縈亦縈,而未始不寧也。
〔疏〕攖,擾動也。寧,寂靜也。夫圣人慈惠,道濟蒼生,妙本無名,隨物立稱,動而常寂,雖攖而寧者也。
〔釋文〕攖郭音縈。徐于營反。李于盈反。崔云:有所系著也。攖寧也者,攖而后成者也。」
〔注〕物縈而獨不縈,則敗矣。故縈而任之,則莫不曲成也。
〔疏〕既能和光同塵,動而常寂,然后隨物攖擾,善貸生成也。顯彰,謳歌滿路也。
〔釋文〕于音烏。又如字。謳徐烏侯反。李香于反,云:謳,煦也。欲化之貌。王云:謳,歌謠也。于謳聞之玄冥。
〔注〕玄冥者,所以名無而非無也。
〔疏〕玄者,深遠之名也。冥者,幽寂之稱。既德行內融,芳聲外顯,故漸階虛極,以至于玄冥故也。
〔釋文〕玄冥李云:強名曰玄,視之冥然。向、郭云:所以名無而非無也。玄冥聞之參寥。
〔注〕夫階名以至無者,必得無于名表。故雖玄冥猶未極,而又推寄于參寥,亦是玄之又玄也。
〔疏〕參,三也。寥,絕也。一者絕有,二者絕無,三者非有非無,故謂之三絕也。夫玄冥之境,雖妙未極,故至乎三絕,方造重玄也。
〔釋文〕參七南反。寥徐力彫反。李云:參,高也。高邈寥曠,不可名也。參寥聞之疑始。」
〔注〕夫自然之理,有積習而成者。蓋階近以至遠,研粗以至精,故乃七重而后及無之名,九重而后疑無是始也。
〔疏〕始,本也。夫道超此四句,離彼百非,名言道斷,心知處滅,雖復三絕,未窮其妙。而三絕之外,道之根本,而謂重玄之域,衆妙之門,意亦難得而差言之矣。是以不本而本,本無所本,疑名為本,亦無的可本,故謂之疑始也。
〔釋文〕疑始李云:又疑無是始,則始非無名也。研粗七胡反。七重直龍反。下同。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
〔疏〕子祀四人,未詳所據。觀其心跡,并方外之士,情同淡水,共結素交,敘莫逆于虛玄,述忘言于至道。夫人起自虛無,無則在先,故以無為首;從無生有,生則居次,故以生為脊;既生而死,死最居后,故以死為尻,亦故然也。尻首雖別,本是一身,而死生乃異,源乎一體。能達斯趣,所遇皆適,豈有存亡欣惡于其間哉!誰能知是,我與為友也。
〔釋文〕子祀崔云:淮南作「子永」,行年五十四而病傴僂。子輿本又作「與」,音余。
〇典案:御覽四百九引作「子與」,與釋文一本合。子犁禮兮反。為尻苦羔反。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疏〕目擊道存,故相見而笑;同順玄理,故莫逆于心也。也。而鑒古暫反。曰嗟乎崔云:此子輿辭。 子祀曰:「女惡之乎?」
〔疏〕淡水素交,契心方外,見其嗟嘆,故有驚疑。
〔釋文〕女惡音汝。下同。下烏路反。曰:「亡,予何惡!
〔疏〕亡,無也。存亡死生,本自無心,不嗟之嗟,何嫌惡之也。
〔釋文〕曰亡如字。絕句,予何惡烏路反。下及注同。一音如字,讀則連「亡」字為句。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 〔注〕浸,漸也。夫體化合變,則無往而不因,無因而不可也。
〔疏〕假令陰陽二氣,漸而化我左右兩臂為雞為彈,彈則求于鴞鳥,雞則夜候天時。尻無識而為輪,神有知而作馬,因漸漬而變化,乘輪馬以遨游。茍隨任以安排,亦于何而不適者也。
〇典案:御覽三百六十九引「浸」作「侵」,下同。百五十引作「浸」,與今本合。又「予因以乘之」,鶴林玉露引「以」作「而」,影宋本、世德堂本同。
〔釋文〕浸子鴆反。向云:漸也。予因以求時夜一本無「求」。為彈徒旦反。鴞戶驕反。炙章夜反。且夫得者,時也; 〔注〕當所遇之時,世謂之得。失者,順也; 〔注〕時不暫停,順往而去,世謂之失。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疏〕得者,生也,失者,死也。夫忽然而得,時應生也;倏然而失,順理死也。是以安于時則不欣于生,處于順則不惡于死。既其無欣無惡,何憂樂之入乎!
〔釋文〕哀樂音洛。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
〔注〕一不能自解,則衆物共結之矣。故能解則無所不解,不解則無所而解也。
〔疏〕處順忘時,蕭然無系,古昔至人,謂為縣解。若夫當生慮死,而以憎惡存懷者,既內心不能自解,故為外物結縛之也。
〔釋文〕縣音玄。解音蟹,下及注同。(同)[向]云:縣解,無所系也。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
〔注〕天不能無晝夜,我安能無死生而惡之哉!
〔疏〕玄天在上,猶有晝夜之殊,況人居世間,焉能無死生之變?且物不勝天,非唯今日,我復何人,獨生憎惡! 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
〔疏〕環,繞也。喘喘,氣息急也。子輿語訖,俄頃之間,子來又病。氣奔欲死,既將屬纊,故妻子繞而哭之也。
〔釋文〕喘喘川轉反。又尺軟反。崔本作「惴惴」。環而如字。徐音患。李云:繞也。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
〔注〕夫死生猶寤寐耳。于理當寐,不愿人驚之;將化而死,亦宜無為怛之也。
〔疏〕叱,訶聲也。夫方外之士,冥一死生,而朋友臨終,和光往問,故叱彼親族,令避傍近,正欲變化,不欲驚怛也。
〔釋文〕叱避昌失反。無怛丁達反。崔本作「靼」,音怛。案怛,驚也,鄭衆注周禮考工記「不能驚怛」是也。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
〔疏〕又,復也。奚,何也。適,往也。倚戶觀化,與之而語。嘆彼大造,宏普無私,偶爾為人,忽然返化。不知方外適往何道,變作何物。將汝五藏為鼠之肝,或化四支為蟲之臂?任化而往,所遇皆適也。
〔釋文〕倚其于綺反。鼠肝向云:委棄土壤而已。王云:取微蔑至賤。蟲臂臂亦作「腸」。崔本同。,音恤。簡文云:當作「滅」。本又作「眓」,呼括反,視高貌。本亦作「俄然」。蘧然李音渠。崔本作「據」。又其據反。蘧然,有形之貌。覺古孝反。向、崔本此下更有「發然汗出」一句,云:無系則津液通也。崔云:榮衛和通,不以化為懼也。矣。故以天下為一體者,無愛為于其閑也。
〔疏〕此之三人,并方外之士,冥于變化,一于死生,志行既同,故相與交友。仍各率乃誠,述其情致云:誰能于虛無自然而相與為朋友乎?斯乃無與而與,無為而為,非為之而為、與之而與者也。猶如五藏六根,四肢百體,各有司存,更相御用,豈有心于相與,情系于親疏哉!雖無意于相為,而相濟之功成矣。故于無與而相與周旋,于無為而為交友者,其義亦然乎耳。
〇馬敘倫曰:孔子弟子有琴張,見春秋昭二十年左氏傳及孟子萬章篇。
典案:御覽五百三十一引「子琴張」作「禽張」。
〔釋文〕相與如字。崔云:猶親也。或一音豫。相為如字。或一音于偽反。愛為于偽反。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
〔注〕無所不任。
〔疏〕撓挑,猶宛轉也。夫登升上天,示清高輕舉;遨游云霧,表不滯其中;故能隨變化而無窮,將造物而宛轉者也。
〔釋文〕撓徐而少反。郭許堯反。挑徐徒了反。郭、李徒堯反。又作「兆」。李云:撓挑,猶宛轉也。宛轉玄曠之中。簡文云:循環之名。相忘以生,無所終窮?」
〔注〕忘其生,則無不忘矣,故能隨變任化,俱無所窮竟。
〔疏〕終窮,死也。相與忘生復忘死,死生混一,故順化而無窮也。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
〔注〕若然者豈友哉?蓋寄明至親而無愛念之近情也。
〔疏〕得意忘言,故相視而笑;智冥于境,故莫逆于心。方外道同,遂相與為友也。,相和聲也。夫從無出有,名之曰生;自有還無,名之曰死。汝今既還空寂,便是歸本反真,而我猶寄人間,羈旅未還桑梓。欲齊一死生,而發斯猗嘆者也。
〇李楨曰:「嗟來」是歌聲,卻是嘆辭。釋名釋言語:嗟,佐也;言之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來,哀也;故來入已哀之,故其言之低頭以招之也。孟子反、子琴張嘆桑戶之得已反真,故為此歌也。
〔釋文〕我猶崔本作「獨」。人猗于宜反。崔云:辭也。哀樂音洛。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
〔疏〕方內之禮,貴在節文,鄰里有喪,舂猶不相。況臨朋友之尸,曾無哀哭,琴歌自若,豈是禮乎?子貢怪其如此,故趨走進問也。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
〔注〕夫知禮意者,必游外以經內,守母以存子,稱情而直往也。若乃矜乎名聲,牽乎形制,則孝不任誠,慈不任實,父子兄弟,懷情相欺,豈禮之大意哉!
〔疏〕夫大禮與天地同節,不拘制乎形名,直致任真,率情而往,況冥同生死,豈存哀樂于胸中?而子貢方內儒生,性猶偏執,唯貴麤跡,未契妙本。如是之人,于何知禮之深乎?為方外所嗤,固其宜矣。
〇典案:御覽五百三十引「人」作「子」,「是惡知禮意」作「是惡知乎禮意也」。北堂書鈔百零六引「惡」下有「乎」字。
〔釋文〕惡知音烏。下皆同。稱情尺證反。 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臨尸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疏〕命,名也。子貢使返,且告尼父云:彼二人情事難識,修己德行,無有禮儀,而忘外形骸,混同生死,臨喪歌樂,神形不變。既莫測其道,故難以名之。
〔釋文〕無以命之崔、李云:命,名也。。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衆人之耳目哉!」
〔注〕其所以觀示于衆人者,皆其塵垢耳,非方外之冥物也。
〔疏〕憒憒,猶煩亂也。彼數子者,清高虛淡,安排去化,率性任真。何能強事節文,拘世俗之禮,威儀顯示,悅衆人之視聽哉?
〔釋文〕憒憒工內反。說文、蒼頡篇并云:亂也。以觀古亂反,示也。注同。 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之依?」
〔注〕子貢不聞性與天道,故見其所依而不見其所以依也。夫所以依者,不依也,世豈覺之哉!
〔疏〕方內方外,淺深不同,未知夫子依從何道?師資起發,故設此疑。 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注〕以方內為桎梏,明所貴在方外也。夫游外者依內,離人者合俗,故有天下者,無以天下為也。是以遺物而后能入羣,坐忘而后能應務,愈遺之,愈得之。茍居斯極,則雖欲釋之而理固自來,斯乃天人之所不赦者也。
〔疏〕夫圣跡禮儀,乃桎梏形性。仲尼既依方內,則是自然之理刑戮之人也。故德充符篇云:「天刑之,安可解乎!」雖然,吾與汝共之。」 〔注〕雖為世所桎梏,但為與汝共之耳。明己恒自在外也。
〔疏〕夫孔子圣人,和光接物,揚波同世,貴斯俗禮。雖復降跡方內,與汝共之,而游心方外,蕭然無著也。 子貢曰:「敢問其方。」 〔注〕問所以游外而共內之意。
〔疏〕方,猶道也。問跡混域中,心游方外,外內玄合,其道若何。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
〔疏〕造,詣也。魚之所詣者,適性莫過深水;人之所至者,得意莫過道術。雖復情智不一,而相與皆然。此略標義端,次下解釋也。
〔釋文〕相造七報反,詣也。下同。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
〔注〕所造雖異,其于由無事以得事,自方外以共內,然后養給而生定,則莫不皆然也。俱不自知耳,故成無為也。
〔疏〕此解釋前義也。夫江湖淮海,皆名天池。魚在大水之中,窟穴泥沙,以自資養供給也,亦猶人處大道之中,清虛養性,無事逍遙,故得性分靜定而安樂也。
〔釋文〕穿池本亦作「地」。崔同。
〇俞樾曰:「定」疑「足」字之誤。「穿池而養給」,「無事而生足」,兩句一律。「給」亦足也。「足」與「定」,字形相似而誤。管子中匡篇「功定以得天與失天,其人事一也」,今本「定」誤作「足」,與此正可互證。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注〕各自足而相忘者,天下莫不然也。至人常足,故常忘也。
〔疏〕此結釋前義也。夫深水游泳,各足相忘;道術內充,偏愛斯絕,豈與夫呴濡仁義同年而語哉!臨尸而歌,其義亦爾故也。
〔釋文〕相忘音亡。下同。 子貢曰:「敢問畸人。」 〔注〕問向之所謂方外而不耦于俗者,又安在也。
〔疏〕畸者,不耦之名也。修行無有,而疏外形體,乖異人倫,不耦于俗。敢問此人,其道如何?
〔釋文〕畸人居宜反。司馬云:不耦也。不耦于人,謂闕于禮教也。李其宜反,云:奇異也。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注〕夫與內冥者,游于外也。獨能游外以冥內,任萬物之自然,使天性各足,而帝王道成,斯乃畸于人而侔于天也。
〔疏〕自此已下,孔子答子貢也。侔者,等也,同也。夫不修仁義,不偶于物,而率其本性者,與自然之理同也。
〔釋文〕而侔音謀。司馬云:等也,亦從也。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注〕以自然言之,則人無小大;以人理言之,則侔于天者可謂君子矣。
〔疏〕夫懷仁履義為君子,乖道背德為小人也。是以行蹩躠之仁,用踶跂之義者,人倫謂之君子,而天道謂之小人也。故知子反、琴張不偶于俗,乃曰畸人,實天之君子。重言之者,復結其義也。 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處喪
〔疏〕姓孟孫,名才,魯之賢人。體無為之一道,知生死之不二,故能跡同方內,心游物表。居母氏之喪,禮數不闕,威儀詳雅,甚有孝容,而淚不滂沱,心不悲戚,聲不哀痛。三者既無,不名孝子,而鄉邦之內,悉皆善之,云其處喪,深得禮法也。
〔釋文〕孟孫才李云:三桓后,才,其名也。崔云:「才」或作「牛」。
〇李楨曰:以「善處喪」絕句,文義未完,且嫌于不辭。下「蓋魯國」三字,當屬上為句,不當連下「固有」云云為句。蓋與應帝王篇「功蓋天下」義同,言孟孫才以善處喪名蓋魯國。爾雅釋言「弇,蓋也」,小爾雅廣詁「蓋,覆也」,釋名釋言語「蓋,加也」,并有高出其上之意,即此「蓋」字義也。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
〔注〕魯國觀其禮,而顏回察其心。
〔疏〕蓋者,發語之辭也。哭泣縗絰,同域中之俗禮;心無哀戚,契方外之忘懷。魯人覩其外跡,故有善喪之名;顏子察其內心,知無至孝之實。所以一見孟孫才,遂生疑怪也。不及雄漂淰,雄漂淰不及簟筮,簟筮乃入于漻天一」。以上時掌反。 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 〔注〕資者,給濟之謂也。
〔疏〕意而,古之賢人。資,給濟之謂也。意而先謁帝堯,后見仲武。問云:帝堯大圣,道德甚高,汝既謁見,有何敬授資濟之術,幸請陳說耳。」 〔釋文〕意而子李云:賢士也。資汝資,給也。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
〔疏〕躬,身也。仁則恩慈育物,義則斷割裁非,是則明賞其善,非則明懲其惡。此之四者,人倫所貴,汝必須己身服行,亦須明言示物。此是意而述堯教語之辭也。,無系之涂也。
〔疏〕黥,鑿額也。劓,割鼻也。恣睢,縱任也。轉徙,變化也。涂,道也。夫仁義是非,損傷真性,其為殘害,譬之刑戮。汝既被堯黥劓,拘束性情,如何復能遨游自得逍遙,放蕩從容,自適于變化之道乎?言其不復能如是。
〔釋文〕黥其京反。劓魚器反。李云:毀道德以為仁義,不似黥乎?破玄同以為是非,不似劓乎?遙蕩王云:縱散也。恣七咨反。又如字。睢郭、李云:許維反。徐許鼻反。李、王皆云:恣睢,自得貌。復游扶又反。下同。」。崔本作「目」,云:「目」或作「刑」,刑,黥劓也。以與音豫。下同。之好如字。又呼報反。黼黻上音甫。下音弗。觀古亂反。 意而子曰:「夫無莊之失其美,據梁之失其力,黃帝之亡其知,皆在鑪捶之閑耳。
〔注〕言天下之物未必皆自成也。自然之理亦有須冶鍛而為器者耳。故此之三人,亦皆聞道而后忘其所務也。此皆寄言,以遣云為之累耳。
〔疏〕無莊,古之美人,為聞道,故不復莊飾,而自忘其美色也。據梁,古之多力人,為聞道守雌,故不勇其力也。黃帝,軒轅也,有圣知,亦為聞道,故能忘遣其知也。鑪,竃也。錘,鍛也。以上三人,皆因聞道,然后忘其所務,以契其真。猶如世間器物,假于鑪冶打鍛以成其用者耳。今何妨自然之理令夫子教示于我,以成其道耶?故知自然造物,在鑪冶之間,則是有修學冶鍛之義也。
〔釋文〕無莊據梁司馬云:皆人名。李云:無莊,無莊飾也。據梁,強梁也。鑪音盧。捶本又作「錘」。徐之睡反,又之蘂反。一音時蘂反。李云:錘,鴟頭頗口,句鐵以吹火也。崔云:盧謂之甕。「捶」當作「甀」。盧甀之間,言小處也。甀,音丈偽反。鍛丁亂反。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
〔注〕夫率性直往者,自然也。往而傷性,性傷而能改者,亦自然也。庸詎知我之自然當不息黥補劓,而乘可成之道以隨夫子耶?而欲棄而勿告,恐非造物之至也。
〔疏〕造物,猶造化也。我雖遭仁義是非殘傷情性,焉知造化之內,不補劓息黥,令我改過自新,乘可成之道,隨夫子以請益耶?乃欲棄而不教,恐乖造物者也。子兮反。司馬云:碎也。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注〕日新也。
〔釋文〕長于丁丈反。覆載天地、刻彫衆形而不為巧。
〔注〕自然,故非巧也。
〔疏〕萬象之前,先有此道,智德具足,故義說為長而實無長也。長既無矣,老豈有耶?欲明不長而長,老而不老,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也。雖復天覆地載,而以道為源,衆形彫刻,咸資造化,同稟自然,故巧名斯滅。既其無老無巧,無是無非,汝何所明言耶?此所游已。」
〔注〕游于不為,而師于無師也。
〔疏〕吾師之所游心,止如此說而已。此則總結以前吾師之義是也。,外不識有天地,然后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
〔疏〕大通,猶大道也。道能通生萬物,故謂道為大通也。外則離析于形體,一一虛假,此解墮肢體也;內則除去心識,悗然無知,此解黜聰明也。既而枯木死灰,冥同大道,如此之益,謂之坐忘也。
〇典案:文選鵩鳥賦注、御覽四百九十、葉大慶考古質疑引「知」作「智」。「大通」,鵩鳥賦注、御覽引作「大道」。
〔釋文〕去起呂反。知音智。坐忘崔云:端坐而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 〔注〕無物不同,則未嘗不適,未嘗不適,何好何惡哉!
〇典案:淮南子道應篇作「洞則無善也」。
〔釋文〕無好呼報反。注同。何惡烏路反。化則無常也。
〔注〕同于化者,唯化所適,故無常也。
〔疏〕既同于大道,則無是非好惡;冥于變化,故不執滯守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后也。」
〔疏〕果,決也。而,汝也。忘遺如此,定是大賢,丘雖汝師,遂落汝后,從而學之,是丘所愿。撝謙退己,以進顏回者也。 子輿與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
〔注〕此二人相為于無相為者也。今裹飯而相食者,乃任之天理而自爾耳,非相為而后往者也。
〔疏〕雨經三日已上為霖。殆,近也。子桑家貧,屬斯霖雨,近于餓病。此事不疑于方外之交,任理而往,雖復裹飯,非有相為之情者也。
〔釋文〕霖雨本又作「淋」,音林。左傳云:雨三日以往為霖。裹音果。食音嗣。注同。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
〔疏〕任,堪也。趨,卒疾也。子桑既遭飢餒,故發琴聲,問此飢貧,從誰而得。為關父母?為是人天?此則歌哭之辭也。不堪此舉,又卒爾詩詠也。
〔釋文〕有不任音壬。其聲而趨七住反。舉其詩焉崔云:不任其聲,憊也。趨舉其詩,無音曲也。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
〔注〕嫌其有情,所以趨出遠理也。
〔疏〕一于死生,忘于哀樂,于無相與,方外之交。今子歌詩,似有怨望,故入門驚怪,問其所由也。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注〕言物皆自然,無為之者也。
〔疏〕夫父母慈造,不欲飢凍;天地無私,豈獨貧我!思量主宰,皆是自然;尋求來由,竟無兆朕。而使我至此窮極者,皆我之賦命也,亦何惜之有哉!
【校記】猗,原作「倚」,據莊子正文及集釋等本改。漢世,原作「漢書」,據集釋等本改。獻,原誤作「戲」,據注、疏、釋文及集釋等本改。能,原誤作「而」,據集釋等本改。用,原作「有」,據集釋、南華真經注疏改。真人,原作「真知」,據下文及集釋改。夭,原作「天」,據集釋、南華真經注疏改。喜怒,原作「善怒」,據集釋、南華真經注疏改。千,原作「于」,據集釋改。原句斷為:「用刑法為治,政之體本;以禮樂為御,物之羽儀。」斷句誤。依南華真經注疏改。萬物,原作「萬致」,據輯要本改。下注文同。反,原作「文」,據集釋改。黃,原作「皇」,據南華真經注疏改。成德,原作「威德」,據輯要本改。槌,集釋、南華真經注疏均作「挺」。」,據集釋改。戌,原作「戍」,據讀音及集釋改。困,原作「因」,據集釋改。千,原作「干」,據集釋改。象,原作「衆」,形近而誤,據集釋改。規,原作「見」。「許規反」疑注「隳」字讀音,劉文典以為「墮」、「隳」古通用。據集釋改。集釋、南華真經注疏「其」下有「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