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看了文章的目錄和序之后,大體的知道作者把本書分為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的拖延的源頭,我們為什么會產生拖延。第二部分給了一些建議以幫助我們擺脫拖延。 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們應該客觀的去閱讀,在不理解拖延的情況下,不對拖延下定論或斷言。就像對自控力點理解一樣,他人問我我的自控力怎么樣,我會問他自控力是什么?它是以怎樣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呢?該怎么衡量?之后你對一個概念真的了解之后,你就可以對其進行評論。
一 我怎么知道我在拖延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拖延。為什么這么說呢?還記得在上小學的某某某晚上,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作業,我們回到家后,先玩,直到最后關頭才會想著去做作業,因為我們不做會受到懲罰。而到了成年之后,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的拖延并不那么明顯,其實并不然,是因為很少事會受到懲罰,更多的拖延帶來的是內心的恐懼。那么我們該如何去分別自己是否在拖延呢?我們只需要去看這件事的推遲是否會讓你煩惱,如果你的日程很滿,而你不得已把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延遲處理,這樣就不會對自己產生煩惱。但另一部分人就比較可憐了,他們的拖延不僅給自己帶來了內在情緒的折磨,可能還會造成嚴重的外在后果。
二 拖延的怪圈
我們大家可能都面臨過這種情況,當我們對自己的拖延造成的損失很惱悔時,我們都會信誓旦旦的告訴自己下次一定不在拖延,但事實上,我們還是會重蹈覆轍,下次復下次。其實我們是陷入了拖延的怪圈了。
- “這次我想早點開始”
當我們想要去做一件事或者是接到一個任務的時候,我們總是會認為這次自己肯定能很快的完成,但真實情況是我們不會馬上去開始做,因為我們覺得我們應該去準備,然后一次做好,但一段時間過去后我們可能還是沒有開始,我們發現時間變的緊迫起來,自己產生了擔憂。 - “我得馬上開始”
一旦我們想要馬上開始做某件事的決心破滅,我們便會開始焦慮、不安,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們往往還是不會去馬上去做,相反的,我們會告訴自己離最后的期限還有時間,所有我們還是會抱有一絲希望。 - “我不開始又怎樣呢”
時間又過去了,我們依舊沒有開始,現在我們的問題已經不是一個如何有一個理想的開端了,而是一種不詳的預感取代了我們之前的樂觀,我們的腦海中可能出現了如果我們沒能去做我們可能會遭遇的可怕后果。 - “還有時間”
雖然我們的內心已經呈現出了那些可能出現的可怕的后果,我們也感到了愧疚。但我們依然會認為剩下的時間依然足夠我完成這件事。就像發生了地震,當房屋坍塌時,我們依舊認為我們可以迅速的逃脫出來。 - “我這個人有毛病”
此時的我們已經絕望了,我們已經不可能完成這件事了,我們可能就會把全部的責任怪罪在自己的身上,認為自己缺少某些別人都具備的某些東西。 - “做還是不做”
在這種情況下,做與不做的意義也不是很大,因為我們都是在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下去做的,我們更多的是以應付的心理去完成任務,只想著怎樣能以最快的速度去完成,就像我們兒時因自己的拖延最后補作業一樣。 - “我永遠不會在拖延”
不管這個任務有沒有被完成,我們最終都會感到精疲力竭。我們會感覺到經歷了這種事很痛苦,并下定決心,下次一定要早點開始,嚴格按照計劃執行。就這樣隨著一個放棄拖延行為的堅定的誓言的誕生,這個拖延怪圈也被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但大部分在下一次還是會毫不猶豫的踏入這個怪圈
拖延癥信條:
- 我必須要做到完美
- 我做每件事都應付輕而易舉,不費力氣
- 什么不做要比冒失敗的危險更為安全
- 沒有什么是我無法做到的
- 如果不把事情最好,那么它根本就不值得去做
- 我必須避開挑戰
- 如果我成功,有人就會受到傷害
- 如果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下次我一定也可以做的很好
- 按照別人的規定做事意味著屈服和失去掌控
- 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事物
- 如果我展示真實的自己,別人不會喜歡我
- 總有一個正確的答案,我將一直等待知道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