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直覺往往是錯的,因為不升級我們的認識漏斗,篩選出來的結果就是一錯再錯”
讀書上學時,我們往往疲于考試。
社交溝通時,我們往往愛自說自話。
工作時,我們往往疲于完成工作。
與之相對,元認知更高階的小伙伴。
讀書上學時,學如何高效學習。
社交溝通時,洞察別人的內心,成為積極的聆聽者。
工作時,學習高效工作,提升工作質量和效率。
所以,元認知決定我們最終的財富,其他的可能都是附屬因素。
接下來,我們分三步,來談一談,何為元認識,擁有上帝視角和訓練方法。
一、何為元認知
前段時間,很火的萬科寶能之爭,不同的人會表達不同的看法,就像1萬個人看哈姆雷特就有1萬個哈姆雷特。
究其原因,我們的每個人元認知不一樣,不一樣的元認知,看問題的角度就會不同。
《沉思錄》中有句名言: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因此,元認知就是過濾信息,過濾信息的漏斗。元認知的高低,決定我們的看問題的角度,做事的心態,學習的思維,做事的行為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讓大家更好的理解,元認知就像一個優秀的記者。
元認知強的小伙伴,會像一個優秀的記者,看到經典的知識會迅速行動,進行有意識的學習和思考。
元認知強的小伙伴,會像一個優秀的記者,挖掘各方面的信息,打破或各學科之間的邊界。
元認知強的小伙伴,會像一個優秀的記者,一針見血的直面核心問題。
元認知強的小伙伴,會像一個優秀的記者,持續追蹤問題的所在,直至問題解決。
元認知強的小伙伴,會像一個優秀的記者,打破原來過的思維,接受真實的事實。
二、 重塑元知識,擁有上帝視角
曾經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而這個認知就是元認知,亞里士多德根據這個元認知,構建出了一系列的知識體系。
但后來,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并且被證實地心說是錯誤的。我們就獲得了新知,原先的元認知,一切和原先元認知相關的知識體系就全都崩塌了。
這個過程就是元認知的重新塑造。我們需要對新的元認知建立新的知識體系,用上帝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對應到現實的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是:我們往往容易忽略知識背后的原理,喜歡直接學操作技巧。
在上學時,普通學生,學習數學定理就是直接背了用于解題,不去理解定理背后推到的過程,換道題極有可能又不會了。
好學生會將定理產生的過程推到一遍,這就是上帝視角,不僅換道題也會,甚至很難的壓軸題,也能做出來。
抓住了背后的核心本質,就擁有了上帝視角。
在《麥肯錫方法》一書中,提到麥肯錫之所以外行可以看到問題的核心所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發現關鍵驅動因素,也就是解決了20%的核心問題,就能帶來影響80%的結果。
同樣,閱讀也是,元認知能力強的人,會通過檢視閱讀用非常短的時間,看書名,目錄,加粗段落,圖表,每章簡介等大致游覽整本書,來判斷這是不是一本好書。
像一個將軍一樣決定這場仗該不該打,而不是,還不知道書的好壞就開始戰斗,一個字一個字的讀過去。
可見,我們需要打破固有認知,找到問題最原始的出處,抓住核心問題,不斷的更新自己的元知識,根據元認知重建知識架構。和這個日異月新的世界,一起不斷的自我生長。
三、訓練方法
方法一:多看大師的經典書籍
現在的我們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天被切割成大量碎片的時間,接受著碎片的信息,我們很容易把該學習的內容當成娛樂,把該娛樂的內容當成學習。例如:我們每天刷微信,微博。
刷完幾個小時后微信,微博后,常常感覺一無所獲,因為碎片的信息,知識,沒有經過系統的整理,沒辦法形成知識體系。
而閱讀大師經典圖書,這些經典都經過歲月沉淀,事實檢驗。大師的元認知先入為主的進入,不僅可以降低自己的處理知識的難度,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塑造自己的元認知。提升自己的品位。對錯誤,低質量的信息產生屏蔽。
正如那句話所說:知識決定智慧,智慧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
別人在看朋友圈的時候,你看付費內容。
別人在看付費內容的時候,你看系統的付費課程。
別人在看系統的付費課程的時候,你拜見大咖學習。
別人拜見大咖學習的時候,你系統的寫作,講課,演講等輸出。
方法二:拆解復雜
把大問題,拆解成小問題,分解的越細,成功率就會越大,誤差就會越少
在《超預測:預測的科學與藝術》一書中,提到了一個問題,怎么僅憑預測,預測出芝加哥有多少鋼琴調音師?
這個問題感覺讓人摸不著頭腦,不知如何預測,但是把這個問題拆解成:
1.鋼琴多久調一次?
2.調一次多久?
3.調音師一年工作多久?
4.芝加哥有多少臺鋼琴?
這些小問題預測起來就會變得容易。
1.鋼琴多久調一次?也許一年一次。
2.調一次多久?也許兩個小時。
3.調音師一年工作多久?一年可能工作1600小時。
4.有多少臺鋼琴?可能有5萬臺。
按照這些數據,我們最終可以猜測5萬臺,每年調一次,每次2小時,總共10萬小時,除以一年工作時間,得出62.5個人,和登記在冊的83人,差的不是很多。
在生活中遇到的復雜問題,同樣也可以將其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去進行思考解決,會容易的多。
方法三:刻意練習
1.買工具和教材
當你對某件事情有興趣的時候,不要舍不得錢,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買工具,買教材。
買好的工具就像磨刀不誤砍柴工。
買好的教材就像前面講到的閱讀大師經典。
2.模塊化訓練
有了好的工具和教材之后,將訓練步驟進行分解步驟,進行模塊化訓練。就像我們學習廣播體操。
著名的游泳選手菲爾普斯08年奧運會泳鏡壞了,照樣拿金牌的原因就是,模塊化訓練中,大量練習到了泳鏡壞了如何比賽的內容。
若時間有限,找到分解動作中的最核心步驟,專注的訓練該項內容。例如:學習彈吉他,就專注的學習音階,經過正確的訓練,一段時間后,你會發現很多曲子你都會彈。
3.加入社群
我們處于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千萬不要浪費這個時代給我們最好的饋贈。
也就是要去好的線上社群,移動互聯網讓其變得極其的方便,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大大的降低了我們學習的成本。
好的社群,小伙伴們會按時的分享,潛移默化中我們學會了自律。
好的社群,小伙伴們充滿著正能量,潛移默化中我們的情緒變得積極,又富有正能量。
好的社群,小伙伴們都是各路英豪,能給我到我們激勵和及時的反饋。
在這個時代,不融入一個好的社群,是不是一個很大的失誤?
如何進入好的社群?移動互聯網也讓其變得低門檻,僅通過看好的文章,就能順藤摸瓜找到。
4.輸出
輸出倒逼輸入是個不錯的的學習方法。
查理芒格有一個著名的大猩猩理論:一個人進入一個有大猩猩的房間,解釋他的想法是什么,而那個大猩猩只是坐在那里吃它的香蕉。結束這段談話后,那個解釋的人出來時一定變得更聰明了。
這就是輸出的好處,我們能表達出多少,代表了我們掌握了多少。
平時生活中,我們聽了一門新的課程,做了筆記,但嘗試將筆記的內容去和別人分享,就會發現,有些內容你想說卻說不出來。這些內容就代表著我們沒有真正掌握的內容。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去理解學習,甚至去查相關的其他內容,重新組織我們的語音,這個過程就是我們不斷挖掘自身潛能的過程,形成自己元認知的過程。
最終我們會進入一個,產生更大興趣,練習更加深入,分享更加系統化的正循環。
到那個時候,我們經常就會說:
啊!原來我想的是錯的?
啊!難道我想的不對嗎?
啊!原來是這樣的?
而這個時候就是我們摧毀舊的元認知,重塑新元認知的時刻。
說明:內容是經過自己學習,整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