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歲月靜好的時光道上,靜心的品讀《內(nèi)在動機》一書。它如明亮的鏡子一般,透過其一言一語我對教育的本質(zhì)有了更深的認識、理解與感悟。
一、幸福的教育是自主而不是控制
? ? ? 《內(nèi)在動機》這本書闡述要發(fā)揮人的內(nèi)在動機,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是激發(fā)人的自主性,也就是人們憑借自己的意志做事,并且是帶著興趣和決心沉浸在做事的過程中。而與之效果截然相反的是控制,人們?nèi)粼诒豢刂频膲毫ο滦惺拢湫袨椴⒛苷嬲谋磉_自我,而是屈去順從而選擇完成某項任務(wù)。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很多不良的或令人失望的結(jié)果可能就會隨著發(fā)生。
? ? ? 作為一線教育者,從《內(nèi)在動機》這本書中,我開始回放自己教育實踐的點滴,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班級管理策略。例如,為了訓練學生朗讀,豐富學生語文實踐活動,利用班級公眾號開展“朗讀者”活動。在班級群以招募搶名額的形式,號召學生積極參與。起初學生熱情膨脹,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詩歌朗誦,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展示,這一切緣于學生有了自主選擇的空間,加之招募搶名額的形式激起學生的興趣,積極之花才得以競相開放。
? ? 但隨著前面幾期的開展后,我的小心思開始操作(控制)起來了,我要利用好每一個平臺,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展示自我的機會,平臺的搭建不是為部分學生服務(wù)的,我在意借助每一個小小的平臺轉(zhuǎn)化班上的后進生。于是,我開始在招募令上加上一句:已經(jīng)搶過名額展示過的同學,老師建議你把機會留給別人。
? ? ? 搶過名額的同學都是班上學習習慣好,比較有自覺性的學生。他們恨不得每一次都搶到名額得到展示,可是師命難違,總得給其他同學展示。在這樣的操作下,還沒有得到展示的就是班上的后進生了,招募令發(fā)出來他們卻沒有搶,其他想搶的又不能搶。我開始私聊一位后進生家長,告知一定要抓住每一個可以改變孩子的機會,家長也許是出自不好拒絕老師的“苦苦央求”,勉為其難的在群里搶了名額。結(jié)果呢?這種不是自愿選擇,不是依著興趣做的事情,結(jié)果是很不理想的。
? ? 如果在開展班級“朗讀者”活動之前,我有幸拜讀《內(nèi)在動機》這本書的話,我一定不會以這樣的形式去控制某些學生的表現(xiàn),去要求某些學生按我的要求表現(xiàn)。因為幸福的教育是發(fā)揮學生內(nèi)在動機,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而不是通過外部的控制,施加壓力,挫其潛力。
? ? 二、幸福的教育是要有界限
? ? ? 我們倡導學生自主,但卻不是可理解成自主就是放任。我們所要堅守的自主是有界限的自主,不是放任自留。例如,班級“朗讀者”活動的開展,我讓學生自主選擇詩歌,自主呈現(xiàn)形式,但在此之前,我是有與學生交代好,選擇的詩歌要正能量,這是底線,是這個活動最基本的界限,這條界限不是在于控制學生的發(fā)揮,而是起到正確價值觀引導的作用。
? ? 現(xiàn)實生活中,毫無界限的教育屢屢發(fā)生。因怕孩子耽誤學習,家長包攬全部家務(wù);因怕孩子學習的特長不如別人多,盲目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如此家長,如此沒有界限,看是愛孩子,其實是在毀掉我們的孩子。因為教育不是培養(yǎng)巨嬰,不是攀比,不是盲目的,它是有“度”、有“界限”的。
? ? 教育最終要培養(yǎng)的是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獨立人格的人。幸福的教育需要在有“度”、有“界限”的空間里,大膽放手讓我們的孩子自由翱翔,去實現(xiàn)心靈的自由,自主掌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