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大家已經習慣了標題黨和夸大事實的媒體報道,但央視的報道“心理咨詢師日薪可達9000元”依舊引發了各方回應。足見心理學也已是越來越受關注的話題。
雖談不上老司機,但也算在心理咨詢這個行業里呆了近10年,我確定這是個有意義有前景的職業,不過現在這個職業還在一個起步的階段是事實。它需要被了解,被理解,被關注,但只知其一的宣傳就會造成很多誤解。何況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從對它的認知開始就存有一些錯位。
宣傳錯位
人才缺口巨大?
十幾年前,多數推廣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培訓的機構會這樣說“國外心理咨詢師比例是每1000人有1個心理咨詢師,而我們國家每100萬人只有4個心理咨詢師。因此,心理咨詢師就業前景······(好詞兒盡情想吧?。?/p>
看這說法
仿佛我們國家的國情與國外一樣;
仿佛心理學的普及程度是不需要關注的部分;
仿佛拿了一個心理咨詢師證書就能馬上執業;
仿佛人數直接決定需求量。
實際上,僅就美國而言,從1930年開始,以整個人格為對象的咨詢就發展起來了,算算至今也有近90年的歷史。不論是體系建設還是國民認知程度都已經足以支撐這個職業本身。而我們國家心理咨詢職業資格認證不過十幾年,對我們國家所有人來說心理咨詢都是一個新的概念和職業,前景一定是有的,但時間和距離是需要考量的。
心理咨詢師證書只是一個門檻,想要成為一名可以執業的心理咨詢師后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管是理論技術學習、操作實踐還是個人成長。更不要說在某一個方向學精,怕是要付出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有一位著名的醫生曾說,醫生如果按照書本知識去操作估計達不到救人目的,一個醫生需要綜合運用理論、經驗、社會認知、對人的了解等等各方面知識而對病人做出判斷。心理咨詢師助人也有類似之處,能力和效果除了專業理論技能,還來源于咨詢師本人的一些特質,對社會對人的理解,所以咨詢師的個人成長和修為是重要的功課。更有一個說法“培養一個心理咨詢師不如發現一個,發現一個不如天生一個”。雖然夸張,但也確實說出了心理咨詢師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一些天賦,需要個人修為,而不是多么高的學歷或者參加了多少培訓。
心理咨詢是講道理、是調解?
不知是為了吸引眼球、提升節目品味、還是滿足大眾好奇心,很多情感類節目、調解類節目都會邀請心理咨詢師作為嘉賓??赡苣切?b>心理咨詢師會以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問題,但他們在節目里面做的并不是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就是“揭傷疤”
那個曾經把心理咨詢過程搬上舞臺的綜藝節目,相信很多人還記憶深刻,不僅把偷拍內容泄露出來,還經過剪輯制作專挑別人的痛處去挖掘。真實的咨詢中這樣的做法其實是有違心理咨詢倫理的,對來訪者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傷害。
心理咨詢的過程是會提及往事,是會有痛苦,但那都是為了幫助來訪者成長去做的,也會有保護的去做,而不是為了痛苦、為了挖掘而做。
日薪9000?
在看了李孟潮的文章之后,我竟然真的有點懷疑自己在做什么,還好有更多同行的回復“你才日薪9000,你全家日薪9000!”,讓我感覺沒那么孤單了。
從2016年度心理咨詢師生存狀況調查分析報告也可以看出來,顯然這個報道是有失真實的。媒體的報道究竟要將大家引向怎樣的方向?心理咨詢師賺錢輕松?職業“錢景廣闊”?來訪者都是高收入人群?付不起錢趁早別找心理咨詢?心理咨詢這個職業如此蓬勃?
我完全相信日薪9000的心理咨詢師一定存在,而且還有更多的呢。但不能說一個人買中了彩票,獎金過億,就推薦大家買彩致富吧!
心理咨詢這個職業確實需要被認知,但那一定是全面多角度的、普及性的、能給到大眾幫助的、有助于職業健康發展的,而不是簡單的扎人眼睛一下。
認知錯位
心理問題是精神問題?
即便已經了解心理咨詢并且在接受心理咨詢的人,依然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因為他們不想看到別人異樣的眼光和無盡的猜測。
其實心理咨詢解決的是正常人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情緒困擾、認知偏差、溝通困難、人際關系不良、個人發展和成長等等;而精神科醫生解決的是心理變態或者異常人群的問題,多數需要用藥。這根本是兩個不同的范圍。
說起來,心理學確實需要被更多人以正規渠道的宣傳去認知。
心理咨詢要有神奇效果?
相信很多心理咨詢師跟我有同樣的經歷。就是當別人知道你是一個心理咨詢師的時候,盡管現在已經沒人再這樣問“那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嗎?”但形式變成了以下幾種:
1、他們馬上開始傾訴自己的心理問題,想讓你給支個招或者馬上告訴他答案。
2、“那你會催眠嗎?”——潛臺詞是心理咨詢有神奇手段吧?
3、我這陣子抑郁了,哪天找你聊聊。這些人大概以為心理咨詢能話聊掉所有人的所有事。
其實,心理咨詢有專業的設置,有明確的咨詢范圍,需要在特定的條件下開展,并且會是一個過程。人的心理活動復雜程度估計沒有人會懷疑,當形成了心理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學心理學的心理問題更嚴重?
曾經,楊鳳池老師就被網友問到過這樣的問題,“我看到過很多做心理的人心理問題更嚴重,甚至有自殺的,你自己心理咨詢師,你會不會自殺?”楊老師的回復非常精彩,意思是說:我不能確定將來有沒有可能想要自殺,但是我知道在我遭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會更有能力去面對和處理。是的,心理咨詢師也是人,而且就是一個普通人,他在生活中可能面對的事情和問題跟所有人是一樣的,當然也會有困擾,也有可能產生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障礙。但是一個學習過正規的心理學的人,更能知道自己發生了什么,為什么會這樣,可以怎樣面對和解決,解決不了問題的怎么做到接納。而不是學了心理學就萬事大吉,不會有煩惱和困擾了。
當然是會有人學了心理學反而更會運用心理學的方法來避免自己的改變,更具有防御的措施。但這是他們學習的過程和個人特質影響而成的,并不是心理學的錯。
對接錯位
找不到合適心理咨詢師的需求者
一般需要心理咨詢的人會通過三個途徑找到咨詢師:1、去醫院,但醫院基本都是精神科醫生,即使他們可以做咨詢但醫院的繁忙程度是很難支持咨詢方式的,所以往往會難以找到合適的咨詢師。2、朋友或者其他人際關系資源介紹,因為一些避諱和圈子不對接的緣故,也很難找到適合的咨詢師。3、廣告等途徑了解,這樣的話就要通過一次次的嘗試找到自己認為合適的咨詢師。我們也承認咨詢師圈子里的人參差不齊,而且匹配度很重要,過程中需求者很可能因為失敗的咨詢而對整個行業造成誤解。
踏實做咨詢但不擅長宣傳的心理咨詢師
其實心理咨詢這個工作本來就無法直接宣傳的,總不能見人就說“我是心理咨詢師,你有什么事情來找我咨詢吧?!倍鄶敌睦碜稍儙煏ㄟ^寫文章、講課來間接讓別人了解自己。心理咨詢工作本身,需要咨詢師付出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安靜鉆研,這就有可能造成咨詢師很難抽出時間和力氣做其他方面的工作,或者很難把狀態轉換到做宣傳的頻道里去。這樣有時候,真正踏實做咨詢的咨詢師反而來訪者沒有想象中那么多。
上心理學課程能解決心理問題?
有些長期受到心理問題困擾的人,往往希望通過上一次課程解決自己的問題。想想也能理解——即使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上課也能學習到很多東西,也許可以長久的運用。而且,萬一解決了問題呢,豈不是更劃算?所以很多心理咨詢技能提升課程里面,除了能見到許多心理咨詢師還能見到一部分想要解決自身問題的參與者。
但課程針對的是心理咨詢師,提升咨詢技能,也許會有一些案例處理,但那只是一種演示,即使參與也只有一次機會。為了保護求助者,培訓老師會要求不談深層問題,也許會解決一些淺表的困惑。但為了尋求效果,有的培訓可能會在案例演示的部分深挖一下參與的求助者,但一個傷口挖開了,如何填上呢?誰來做后續的工作呢?這就不是培訓要解決的事情了,終究還是要求助者自己解決。所以,如果真的心理問題困擾你很久了,還是找到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幫忙解決是相對快和好的途徑。
沒想到寫了這么多,希望這些錯位會越來越少吧!
作為一個正在從事心理咨詢,也將此作為個人事業的心理咨詢師,我堅信很多人是在認真做事的,也有很多人是真的需要心理咨詢師幫助的。而且我當然非常希望看到這個職業健康蓬勃的發展起來。
只是這需要各方面的條件:
比如以健康正確的方式普及心理學知識給到大眾,
建立良好的心理咨詢師培養和成長體系,
形成結構化的心理服務機制,
提供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工作者與求助者的良好溝通平臺,
······
一定還包括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