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本身是學計算機的,現在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生物信息學。所以,仔細學習一下分子生物學很有必要,因為很多生物的實驗原理以及生物學概念(轉座子、增強子、順式調控元件等等)在看論文的時候如果沒接觸過,很容易看的頭大。因此本文面向的主要對象是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物信息等領域的初學者。
廢話不多說了,我閱讀的教材是朱玉賢的第4版,由于是從閱讀到中間開始記錄的。部分沒有記錄的章節要點稍后補全。
第五章 DNA、RNA、蛋白質操作技術
第5、6章主要講常用的實驗技術,對明白生物相關的論文為什么要做某些實驗,以及在要找相關的數據的時候,用哪種實驗的數據都很有幫助。
重組DNA技術
重組DNA通常是通過將特定DNA片段整合到病毒或者質粒等載體上,構成重組DNA,通過侵染或者注入等形式進入宿主細胞。使得宿主細胞得以表達某些DNA,通常的目的有:合成蛋白質,研究某些DNA的功能等。
重組DNA的必備原料有:
- 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用來切割DNA分子。(EcoR I等)
- DNA連接酶:連接DNA分子。
- 載體:病毒,質粒等,具備自主復制能力,可以通過某些手段進入宿主細胞內,來在擴增自身的同時擴增目的DNA。
- 宿主:真核生物通常有酵母,原核有大腸桿菌等。
部分載體具有多克隆位點:即包含多個限制性酶切位點,他們是外源基因的插入部位,通過多克隆位點可以實現多種不同的DNA重組,如可以同時獲得多種抗性。
藍白斑篩選:DNA重組并得以在宿主內表達的菌落呈白色,而非轉化的菌落呈藍色。
細菌轉化:將外源的DNA分子和載體進行重組后,需要將其送到宿主內,通常如大腸桿菌等對重組后的DNA吸收能力差,需要使用如氯化鈣處理,才能夠較好的吸收這些重組DNA,使其在宿主細胞內表達。
經過Cohen和Boyer等人的研究發現:某些高等生物如非洲爪蟾的基因,也可以通過DNA重組技術移到原核細胞(如大腸桿菌)中,并能夠成功表達。
DNA基本操作技術
核酸凝膠電泳
由于DNA鏈的多核苷酸呈陰離子狀態,放在電場中,會向正極移動,移動的距離和構成DNA的核苷酸的數量相關(因為每個核苷酸帶的電量基本是相同的),由于其帶的電荷量以及分子大小的不同,在電泳中遷移的速率不同,遷移的距離也不同,故能夠分離DNA片段。
通常凝膠對DNA片段的分辨能力與濃度有關。相同類型的凝膠,濃度越高,截止的空隙越小,對DNA分子的分布能力越強,就可以分離更小尺寸的DNA片段。反之,濃度越大,只能分離長度較大的片段。
對于超大DNA片段(>50kb),普通的瓊脂糖凝膠電泳很難分離,因此發明了脈沖電場凝膠電泳。
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
PCR是體外快速擴增待定基因或DNA序列的常用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 DNA在體外攝氏95°高溫時變性變成單鏈(變性)
- 低溫(經常是60°C左右)時引物與單鏈按堿基互補配對的原則結合(復性)
- 調溫度至DNA聚合酶最適反應溫度(72°C左右),DNA聚合酶沿著磷酸到五碳糖(5'-3')的方向合成互補鏈。(延伸)
基于聚合酶制造的PCR儀實際就是一個溫控設備,能在變性溫度,復性溫度,延伸溫度之間很好地進行控制。
PCR反應五要素:引物(PCR引物為DNA片段,細胞內DNA復制的引物為一段RNA鏈)、酶、dNTP(脫氧核糖核苷三磷酸)、模板DNA和緩沖液(其中需要M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