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知識人何為》有感
? ? ? ? 曾經很喜歡讀一份報紙,那字里行間犀利的言論,對社會事件冷靜的分析,一度在讀者之間成為感知時事的指南針。然而后來卻發展到內容僵化,成為宣傳的工具,不禁令人嘆惋。也許,當新聞和媒體失去了某種自由,他們曾經受教育時所追尋的社會真實與自由的精神便成為了框架下的空殼。
不過,民眾已經不甘心于被某種輿論導向而左右,他們會去思考現象背后的原因,是非對錯成為他們行為選擇的判斷指南。
? ? ? ? 老師在國學的課堂上引用過《讀書》中楊雷所寫的一篇文章———《知識人何為》,其中有這樣的一段話來定義知識分子:“真正的知識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熱情以及正義、真理的超然無私的原則感召時,叱責腐敗,保衛弱者,反抗不完美或壓迫的權威,這才是他們的本色。”魯迅在很早以前就這樣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 ? ? ? ?還記得秦王想要霸占安陵君的土地的時候,他大概沒有想到,被安陵君派來看起來手無縛雞之力的唐雎,竟然在他說”公亦常聞天子之怒乎?”時絲毫不亂方寸。秦王以為,布衣之怒,不過是脫下帽子光著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唐雎卻說:“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寢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彼z毫不畏懼秦王的威嚴,也不在乎自身的安危,他始終牢記著一種使命,繼續說道:“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鼻赝跻宦?,長跪并且向唐雎道歉,并且不再去威脅要安陵君的國土了。唐雎作為一個有氣節的使臣,為他的國家贏得了安寧和尊嚴。而我們現在依然需要這樣的人。
? ? ? ? 我們在生活中,越來越感受到某種固有的保守,社會需要鮮活的血液,能夠促進全身上下的流通,能夠容納多種不同的聲音。很多有文化的人在社會上早已經為了追逐某種享受而忘記了知識分子的本分,也有一些人在發言的過程中受到了壓制而從此沉默。他們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知識分子。就像文中所說“知識分子最可貴的價值在于,他能夠堅守住作為一個文化人的獨立意志和自由精神。倘若這些不復存在,知識分子只不過是個虛名而已,沒有任何意義?!?/p>
? ? ? ? 人和人的差距在很多方面無法衡量,也沒有可比性。真正凸顯出來的,是一個人的飽滿度,有沒有應對一切的底氣。在心怡的工作面前,在想要的生活面前,能不能昂起頭,心安理得的擁有。如果可以,希望通過讀書和人生閱歷的豐富出現越來越多的知識人,如同黑暗的鶯走出囚籠,像老師上課所說的那樣,努力去實現社會與自然、理性與感性、美與善的統一,達到一種活潑潑的怡悅的自由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