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和一個正在讀高三的朋友聊天,我們的話題理所當然的三句不離高考和學習,除了大多數都有的學習上的壓力外,她提到最多的是那個讓她極度無語的老師,她說,這個老師上課的模式是隨意性的,上課基本按書上的念,從來沒有對學生有知識上面的啟發,不和學生有什么交流,她不懂這樣的老師是怎樣做到,來教即將面對人生重要考驗的學生,我能從她的語氣感受到濃濃的不滿和焦急。
當然,對這個當時還有不到3個月就要參加高考的朋友,我并沒有多說什么,我盡量的勸慰她,老師不能決定一切,不是有那么多的人,沒碰到好老師,還是靠自己考上重點大學。但是我知道的,這句話,根本說服不了我自己。
難道真的是像被大家說爛了的那句話一樣,不靠老師,靠自己嗎?難道一個老師的作用真的可有可無嗎?是這樣的嗎?
1.每天占據社會新聞頭條的,有一個關于“老師”的負面新聞的類別,比如幼兒園老師虐童事件之類的,這些新聞大多無下限的拉低了人們對師德的理解。雖然,這種新聞每次被報道出來的時候,部分老師都會被人們罵的狗血淋頭,但我清楚,被指責的其實也只是部分而已。
上次回老家,外婆和我說起表弟。在表弟的小學,學校要求老師,要讓全班的學生都訂購學生奶,這個和老師的工作掛鉤,但是舅舅覺得沒有必要,也就沒有訂。
事后讓我很震驚的是,老師的做法。這個老師將表弟當著全班的同學罵了一遍,僅因為這個學生沒有按她的要求訂奶,好像這件事是多么天大的錯誤一樣,隨后把表弟調到了教室的最后一排。
其實,我為什么感動憤怒呢!是老師罵一個學生,以及將學生調到最后一排這樣的做法。在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的小學生認知里,最后一排代表“不好的學生”和老師不喜歡的同學,而小學生們單一的判斷力,使得他們大多數會跟隨老師的意志,這代表著以老師為首的,在孤立一個其實什么都沒有做錯的孩子,這無疑會深深的傷害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心!這使我不禁想問,到底一個幼小的孩子能否承受住,這份來自本應最信任的老師的滿滿的“惡意”。
像新聞里的那些事件,其實離我們的真實生活很遠,我們中的大多數一般碰不到這種敢明目張膽的敗壞師德的“老師”,相反我們的學生時代有那么一群“老師”,他們用最世俗的心理對待學生,他們站在“教師”的制高點上,形成了一種“學生嘛!好糊弄”的認知,卻從不明白所謂教師二字的真實分量。
有趣的是,我將表弟這件事講給很多人聽過,除了和我一起表示憤慨的外,還有一群認為這沒什么的人,他們大多是已經在社會有過一番摸爬打滾后的人,經歷了各種的辛酸和煎熬。我也一度被他們的論調影響,覺得這好像確實沒什么,小孩子嘛,有什么想法,而且比這傷自尊的事多了去了。
但不應該是這樣啊!我們時常看見的是,一個小孩子總是輕而易舉的因為一件“小事”,比如被搶了棒棒糖,而嚎啕大哭,那痛苦程度,絲毫不亞于成人的喪親之痛,為什么會這樣,棒棒糖被搶在自詡成熟的大人眼中和小孩子的眼中價值不同,親人是成人世界里最重要的部分,就像棒棒糖是孩子最心愛的東西一樣,他們都是各自的全世界,所以失去時,是以心痛程度為基礎而有的最真實的感受。這和大多數人對表弟老師的事的反應是同樣的道理,痛苦的經歷不應該被用來這樣比較,我們無法否認一件事情的影響深度,這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人而異,也因時而異,本身就沒有既定的評判標準。
2.前不久的《墊底辣妹》在中國熱映,電影本身濃厚但不造作的雞湯屬性讓電影很受歡迎,電影中包括女主,女主一家人,補習班的老師和負責朦朧戀情的小配角,每一個人物在形象上的塑造都很飽滿,讓我格外關注的是,那個電影中的關鍵人物坪田老師。
這是一個讓人感動的老師,對最差的學生依然堅定的信任,耐心的學習和每一個學生之間的相處模式,以及他所信奉的“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老師”,他因材施教,站在劣等生的角度感同身受,這個真誠善良的坪田老師也就是靠著這些改變了女主,才有了這個故事。
看完電影的時候,我想起了我那個高三的朋友說的話,也想起了我高三的老師們。事實證明,我是幸運的。
高三是所有不確定性因素的綜合,任何一點小小的不同都可能有巨大的影響,很久以后我總能想起我高三時候那些,可愛的老師們,他們有的博學有見解有想法,每天的課程不被課堂局限,用他們成年人的經驗來教導我們這些即將步入社會的學生;有的自信樂觀,用自身的氣質無聲的影響著學生;還有特立獨行走“逗比”風格,每天被我們換著花樣的調侃,只為讓我們沉悶的氣氛多一點輕松的。
以至于現在的我回想起高三的時光,他們是我們永遠也避不開的話題,那是除了他們身為老師本應獲得的尊重之外,也像朋友一樣,被我們喜愛。
高考出成績那天,消息欄一直閃爍著班主任的大頭照群頭像,我點開看了看,原來是大家興奮于,我們班出奇的好成績,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著考這么好的原因,我看著他們鬧哄哄的討論著,回想起十幾天前的那天,大家的緊張隨著老師們的玩笑,慢慢的被嘴角的笑沖淡,如今再看看興奮的群動態,我想,我應該知道為什么吧!
3.后來高考填志愿的時候,爸爸媽媽讓我去報師范院校,以后當老師,我問了爸媽為什么!他們的想法很實際也和大多數人一樣,覺得老師穩定,假期多。當然我拒絕了,理由除了我并不想當老師外,我知道,老師這個職業需要的人,需要有很多優秀的品質,畢竟這是一個教書育人的職業,也明白當一個人被叫做老師后,就也擔起了這個稱呼背后的責任,就像孔子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我依然很感謝,我所遇到的那些好老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