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讀了威廉.詹姆斯的著作<心理學原理>,這是一本被稱為科學元典的心理學著作,只看一章,便覺深中肯綮,更令人驚嘆的是,這是一本寫于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只是由于翻譯的原因,細度起來并不是十分通順。于是有了這篇讀書筆記,以饗各位讀者。
習慣的定義:
生物的習慣現象是由于構成他們的身體有機物的可變性導致的...
在書中,作者從生理學的角度解釋了什么叫習慣,大腦是一個可以被改造的器官,其中的神經反射中樞有一定的可變性,而養成習慣,正是要利用這種可變性對神經中樞進行一定形式的改造。
例如:我目前在培養寫書法的習慣,那么,在培養寫書法習慣之前,我大腦相關部位的神經元和我現在的神經元結構就是不一樣的。
習慣的產生和成長:
… 所以,要設想,神經流一次通過一條路徑后,第二次就更容易通過。
很明顯,通過一次次的練習,一次次刺激神經流,會讓"習慣"的痕跡不斷的加深加固,就好比不斷的用水流一次次的沖刷一道溝,這道溝就會越來越深。也就會越不容易被磨滅。
例:我第一次練書法是在4年前,練了3個月,但時隔4年,又重新拿起毛筆時,之前的肌肉記憶都還在,雖然略有退步,但很快的就進入了狀態。
這里有一個問題,第二次以及以后的神經流刺激,是對大腦中習慣”路徑“的加深,那么這個溝壑是如何被初始化的呢,也就是說,一條新的路徑,是如何產生的呢。書中是這樣說的:
… 神經系統是一個集團的物質,其中各部分緊張的狀態是不同的,因之也常有使各部分狀態復歸均等的趨勢。任何兩點間的均等化作用,循著那時刻最通達的任何條路徑進行。但因為這個系統的某一定點,從實際或可能方面說,是屬于好多不同的路線,并且因為營養作用會起偶然的變化,阻塞嘗嘗會發生,使神經流穿過異常路線;這種異常路線就是新創造的路徑。
從這句話來看,第一次產生習慣”路徑“只不過是一次”隨機產生的異常“,這個解釋似乎有點牽強,但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由于大腦中的神經流異常活躍,以至于一個普通人一天會產生7萬多個想法。如果我們把”想法“當成是第一次習慣的雛形。那么這中解釋似乎也還說得過去。
這讓我想到,不同人”相通“同一事物的時間有長有短,追根究底,還是大腦中的神經結構不一樣。這樣一來,似乎也能印證這一理論。
習慣的好處:
習慣是達到某個結果所需要的動作簡化,使這些動作更準確,并且減少疲乏。
習慣使我們動作所需要的自覺的注意減少。
無需解釋,無需等待,想擁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把它培養成習慣吧。
習慣的格言
要學新習慣,或要改舊習慣,我們必須設法使我們開頭的力量盡量強烈,盡量堅決
始終不要有例外,一直到新習慣在你生活里根深蒂固了的時候為止,每回破例,就像讓你辛辛苦苦繞起來的一團線掉下地一樣,一回滑手所放松的,比好多回才能纏繞上去的還多。
決心和志愿使腦筋得到新模式,不在于下決心志愿的時刻,而在于決心志愿發生動作的效果的時刻
上帝的饋贈
肌肉或腦部做新式的活動,當時不能再做下去了,但休息一兩天,再來練習,不少時候,我們的技巧會忽然進步,會使我們自己也詫異。
培養習慣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然而這一機制,看起來更像是上帝的買一送一的贈品。但是這個和“不要有例外”沖突嗎?
請注意,上面話有一句,“當時不能再做下去了”,也就是說,上帝是不允許你作弊的,只有在不能做下去狀態下,休息兩天,才會有新的進步。
總結
普通人抱怨性格,聰明人利用性格,通過刻意的練習,我們可以養成任何習慣,成為讓自己佩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