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蒙蒙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在校園內的南墻根下,現在已經按班級排起了十幾路縱隊。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給眾人分飯菜。菜分甲、乙、丙三等,主食分白饃、黃饃和黑饃。
現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個人留在空無人跡的飯場上。就在這時候,在空曠的院壩的北頭,走過來一個瘦高個的青年人。他胳膊窩里夾著一只碗,縮著脖子在泥地里蹣跚而行。他獨個兒來到饃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彎腰拾了兩個高粱面饃。留下剩下的兩個。
他直起身子來,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蕩蕩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見乙菜盆的底子上還有一點殘湯剩水。他扭頭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壩里空無一人。他很快蹲下來,慌得如同偷竊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著雨水的剩菜湯往自己的碗里舀。他站起來,用手抹了一把臉,端著半碗剩菜湯,來到西南拐角處的開水房前,在水房后墻上伸出來的管子上給菜湯里攙了一些開水,然后把高粱面饃掰碎泡進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大家記得嗎?這就是那個孫家二小子,作者路遙筆下《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孫少平。雨雪交加,寒風凜凜,連周圍的空氣也顯得陰沉,同學們領了飯菜作散鳥狀,趁著大院壩里空無一人,少平同學來領他的非洲饃饃吃,而且還沒得多的吃。
孫少平上這學實在是太艱難了,經常餓得頭暈眼花。但是他時常感到最痛苦并不是溫飽,而是由于貧困而給自尊心所帶來的傷害。他常常感到別人在嘲笑他的寒酸,因此對一切家境好的同學內心中有一種變態的對立情緒。每當他看見派頭十足的班長顧養民站在講臺上點名的時候,他就怒火中燒。
是啊,怎能不怒?同是來學校讀書,別人衣服體面,吃的起三毛的甲等菜,自己連五分錢的丙菜都吃不起。
可他心里也清楚,父母年歲一大把了,老胳膊老腿的,掙不了幾個工分;家里還有一位年近八十的老祖母,半癱在坑上;哥哥早已綴學在家勞動,可他也才二十三歲;妹妹才升入初中,吃穿用度都有增加;姐姐嫁了個不務正業的丈夫,時不時還要接濟下兩個小外甥。家里已經夠爛包的了。能讓他這樣一個大后生不掙工分白吃飯,讓他到縣城上高中,實在不容易了。在這樣的光景下,他能上學到高中,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眼前的環境中是自卑的,而貧困又使他過分的自尊。自打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之后,少平就沉迷書本不能自拔。漸漸的他發現,當他陶醉在書本中時,他仿佛忘記了貧困、饑餓和自卑,他覺得“活著還是很有意義的”。
他還以書會友,自郝紅梅問過少平《紅巖》這本書后,只要少平看過的書,就都給郝紅梅看。一來二往,兩人私底下也就熟絡了起來。青春騷動的年歲,同樣潦倒艱苦的環境,有一個姑娘,給他內心帶來一絲溫暖。
讀書的日子,孫少平精神上有了從未有過的滿足。他可以用比較廣闊一些的目光來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事物,也對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審視的能力,并且開始用各種角度從不同的側面來觀察某種情況和某種現象了。比如,郝紅梅帶著目的和顧養民貌似好起來之后,少平的“思緒像亂麻一般紛擾”,覺得“精神上最重要的一根支柱已經被抽掉”,他痛苦得無法忍受。可是,過了一段時間,當郝紅梅和顧養民真正在一起之后,少平對此感到很平靜,書本帶給少平一個強大的內心,心理上不再產生任何異常。生活總歸是要歸于平靜。
比如跛腳女孩侯玉英,曾經揭發他不關心無產階級政治,光看《紅巖》類的“反動書”而被老師沒收書本,在后來勞動中侯玉英被困石崖下,是孫少平不計前嫌,冒雨相救。通過書本,孫少平形成了自己的事非觀,對事不對人,善良,正義,贏得了同學們的好感。
一九七七年元月中旬,孫少平就要高中畢業了。回家的日子,少平沒有太多選擇,接受著遲來的勞動種地。那個時候他還在感嘆,想讀書更困難了,沒時間不說,借書也不方便。幸而田曉霞一直和他保持聯系。有好的書給他留著;每個星期集中給他郵寄《參考消息》;在信上中外古今、縱談橫論一通。
集體的生活給了少平做教師的機會,少平因為這個消息很是激動,他不是慶幸逃避勞動,而是他又有時間看書看報了,他也倍加珍惜這樣的時機。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一股尚學風氣。人們常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小時候常看的蒲松齡筆下的《聊齋志異》中,就經常有秀才讀書時遇見美麗狐妖的場景。給人愛的享受,郎才女貌,才子佳人。
而在教書這一年里,孫少平的生活中還有一件外人所不知曉的事。他根本沒有想到,在他教書不久后,城里的跛腳女子侯玉英接二連三給他寫了幾封“戀愛信”。
活在這世界上,有人愛你,這總不是一件壞事。
少平覺得他不能藐視和嘲弄跛腳女子的一片熱心,卻也對她并沒有愛的成份。后來他便很誠懇地給她回了一封信,說他現在不愿考慮自己的婚姻,并說他不會忘記她對自己的一片好心。看,一個多么善良、有愛的男子。
雖然書本帶給少平一個強大的內心,但是“現實生活依然是那么具體,所有這些并不能改變他眼前的一切狀況……”。生活的本質不也正是如此嗎?社會在進步,少平終歸要走他該走的路。
上人生的旅途罷。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有島武郎
隨著少平的成長,在哥哥磚廠正順利發展的時候,少平并沒有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毅然選擇了外出攬工,最后干上了挖煤的工作。
每當背著石塊爬坡時,少平的意識就處于半麻痹狀態。沉重的石頭幾乎要把他擠壓到土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樣在臉上縱橫漫流,而他卻騰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的火辣辣地疼,一路上只能半睜半閉。兩條打顫的腿如同篩糠,隨時都有倒下的危險。
燈火、鐵軌、礦車、管道、線路、材料、房屋……各種聲響和回音紛亂混攪在一起……大巷道,沿著鐵軌沒有盡頭。地上盡是污水泥漿……一片寂靜,一片黑暗,只有各自頭上礦燈的一星豆光勉強照出腳下的路……斧子工正在掛梁,攉煤工緊張地抱著一百多斤鋼梁鐵柱,抱著荊笆和搪采棍,拼命操作。頂梁上,破碎的石子嘩嘩往下掉,鋼梁鐵柱被大地壓得吱吱嚓嚓的聲響從四面八方傳來……
辛苦嗎?緊張嗎?臟亂嗎?疲憊嗎?難受嗎?危險嗎?是的。可是少平不怕。他要用他的方式,走向更深遠的世界。
有些愛情,注定不會有結果,就像少安與潤葉,少平和曉霞。因為彼此的世界不在同一平面,也許在時光交錯的剎那,驚鴻一瞥,從此以后卻只能是漸行漸遠,模糊了視線,直至消失……
“本報記者田曉霞在抗洪第一線為搶救群眾的生命英勇犧牲。”犧牲?我的曉霞……
孫少平一下把右手的四個指頭塞進嘴巴,用牙齒狠狠咬著,臉可怕的抽搐成一種怪模樣。洪水撲滅了那幾行字,巨浪排山倒海般向眼前涌來……他丟掉傘,在大雨中狂奔,任憑雨水在頭上臉上身上漫流,兩條腿一直狂奔不已。他奔過了東邊的火車站,奔出了礦區。
眼淚是一波一波往外流,模糊了視線。 那一段看哭了多少像我一樣為他們可惜的人。相望而不能相守,相愛卻不能在一起。有緣卻不能終老。
因為愛所以成全,因為愛所以堅持。時間總會平復一切,而生活仍然要繼續。
人因痛苦而改變。少平年少時家境貧寒,受盡他人的嘲笑鄙夷,從而練就一顆堅韌不拔,與生活斗爭的決心。
雖然物質生活很匱乏,但是意外與書本結緣,富足了他的精神世界,不知不覺中讓他有了夢想的起點。
難得的是困境中有一個和自己處境一樣的女孩兒陪伴,都有熱愛書本的喜好,兩個人輪流從圖書館借書看,顯得書本的意義更深了一層。
和田曉霞一塊演戲和講故事,少平被這個女孩子強烈地吸引了。“孫少平被田曉霞引到了另外一個天地,他貪婪地讀她帶來的一切讀物。”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哪怕不能陪伴你走完一生,那也是美好。
多讀書豐富內心世界!責任意味著犧牲,不辛苦就沒有輕松,不痛苦就沒有快樂。
理想要靠知識、能力來實現。沒有知識,沒有實力,哪來的夢想,哪來的詩和遠方?
在書本中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有時候明知自己深陷其中,但卻無能為力的種種無奈;有時候想要改變,卻下不了決心的無措……平凡的我們,平凡的人生,卻還能感受到家人、朋友、愛人的關愛,溫暖這顆平凡的心!
勞動改變生活,知識改變命運。路在腳下,夢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