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非常好的“積累”的意識與習慣。
也許,我的堅持許多年而毫不懈怠的語文教學研究與實踐工作,沉淀到一個點上,那就是“積累”。
我把工作中的許多方面都與“積累”緊密地聯系起來。
有一個例子能夠說明這個問題:
在沒有使用電腦寫作之前的10年,我的論文手稿有兩尺多高,它們全是復寫之后保留下來的,一張一張,日積月累。
還有一個例子也能夠說明這個問題:
從1997年開始學習講課到現在,我的每個課是第多少個課,它在什么地方首講,講了多少次,教案變化的情況如何,在我的電腦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凡是我講過課的地方,我都會用一張PPT,進行一次“活動紀要”,以避免以后可能出現的重復。
對于“積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我曾經進行過這樣的闡釋:
一個人有了毅力,就能勤奮,就能自信,就能堅強,“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就能在喧鬧的世界里沉靜下來,積累人生中的美麗。
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時間,勤奮積累;發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鉆研教學,突破專題。
注重積累能讓一位教師的個人水平“升值”。
越是有豐厚的積累,越是容易看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觸發研究與寫作的思緒;沒有積累就進行拓展,于生活于學問都是一句空話。
作為年輕的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研究的入門處如果能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用于積累資料、提煉經驗,可能于一生的教學研究都有好處。
用大海般豐厚的積累來顯現自己的力量。
教學論文的寫作最講“積累”:勤于思考,勤于閱讀,勤于筆記,勤于研討,勤于動筆。
如果沒有大量的學術資料的支撐,一般研究者的研究將行之不遠。因為他不知道學術世界正在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不知道別人的研究走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境界。
……(本文原載于語文潮網站www.yuyingchao.com)
我的積累之法,主要有如下八種。
一、訂閱雜志
訂閱雜志,就是堅持訂閱與中學語文教研教學有關的專業雜志。
1977年以來,我一直訂閱北京的《中學語文教學》和上海的《語文學習》。
它們已經陪伴我30余年,刊載在上面的,已經有兩萬多篇文章。
加上其它一些報刊,我的身邊有十幾萬篇文獻資料可供查詢。
可謂取之不盡。(本文原載于語文潮網站www.yuyingchao.com)
我的一生的語文教學事業,飽受它們的潤澤。
它們構成了極其精致美好的資料的倉庫,永遠一聲不響,永遠沉默寡言,但從來都是無私地袒露著自己的胸懷,從來都是閃耀著學問的光輝。
擁有和不斷擁有一定數量的與中學語文教學有關的學術文獻資料,是語文教
師業務進修與素養提升的第一策略。沒有任何觀摩學習、培訓進修能夠像它們一樣長久地陪伴著我們,沒有任何名師能夠像它們那樣深厚博大,沒有任何一位個人有它們那樣的永在發展更新中的知識與智慧。
從一生的教學事業來講,積累、擁有大量的專業的學術文獻資料,是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的立身之術。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講,這就是在做學問。
例如,有了像下面這樣的資料索引卡片,何愁你手中的雜志不是永遠鮮活?
陸精康 關于《赤壁賦》 《語文學習》2001年第11期
馮 琪 《赤壁賦》設計ABC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2001年第10期
秦建軍 體悟蘇子情懷 《語文學習》2001年第1期
李上衛 從赤壁詩文看蘇軾 《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1年第10期
喬 虹 《赤壁賦》教學設計 《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 2002年第8期
陸精康 畫意·詩情·哲理——蘇軾《赤壁賦》藝術張力探幽《閱讀與鑒賞》(高中版) 2002.年第9期
楊 樺 悅目、會心、暢神和超越——蘇軾《赤壁賦》自然美審美心理過程管窺
《名作欣賞》 2003年第2期
韓雪松 談《赤壁賦》的教學指導策略 《學語文》2003年第3期
項行龍 《赤壁賦》中幾個值得商榷的注釋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3年第7期
馬錫剛 李百芹 《赤壁賦》微型教案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2003年第10期
呂銳章 《赤壁賦》的悲音從何而來? 《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 2003年第12期
周福勇 《前赤壁賦》美學分析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4年第1期
謝增偉 《前赤壁賦》的押韻與表情達意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4年第5期
范 暉 談《赤壁賦》的哲理美 《中學語文園地》(初中版) 2004年第20期
方彥萍 我教《赤壁賦》 《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5年第1期
祝德純 大江流日夜,千古赤壁情——讀蘇軾《前赤壁賦》 《語文建設》 2005年第2期
陸精康 《赤壁賦》教學疑難十問 《中學語文教學》2005年第5期
葛發民 李克全 《赤壁賦》中的“明月”意象略析 《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5年第3期
黃務海 在凄苦中掙扎和超越——蘇軾《前赤壁賦》情感解讀《中學語文》 2005年第13期
梁德林 關于生命的哲理對話——重讀蘇軾《前赤壁賦》《閱讀與寫作》 2005年第7期
吳秋升. 蘇軾與赤壁 . 《中學語文》2006年第2期
智 平 《赤壁賦》的美人意象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6年第2期
張苑勛 《赤壁賦》備教策略 《語文教學通訊》 2006年第3期
張苑勛 《赤壁賦》備教策略 《語文教學通訊》 2006年第3期
于樹華 《赤壁賦》的景、情、理 《語文教學之友》 2007年 第1期
楊 宏 《赤壁賦》教案 《中學語文》 2007年 第1期
李艷 章尚元 談《赤壁賦》的水與月 《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8期
……
二、資料摘抄
2003年,我寫作了《一直向前走》一文。
我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許多年來,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學的方法讀書。
許多年來,我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讀書。
許多年來,我用最麻煩而又最精細的方法讀書。
那就是做讀書卡片。
在1979年以來的我所訂閱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個大大的“卡”字,這說明我已經讀過它而且做過讀書卡片了。
我現在手中所擁有的,是數以萬計的資料目錄索引和資料卡片,這是覆蓋面極大的、內容豐美的的教研情報。國內數種語文刊物的歷年精美文章的目錄,被我分門別類地收進各個專題研究的目錄卡片中。
這些卡片的類別劃分細密。如閱讀教學類,就分為綜論、記敘、說明、議論、小說、散文、詩歌、戲劇、文言文、語言、詞語、句義、段意、講讀、自讀、語感、教例、課型等小類,每一小類都擁有大量的資料目錄。
這又讀又記的需要時日的讀書生活,是我的“四季的耕耘”。
我到現在仍然喜歡摘抄資料時的那種辛勞:它讓你細細品讀,斟酌取舍;讓你時時翻閱,咀嚼回味,還讓你欣賞卡片上那一粒一粒的蠅頭小字。
現在,已經不用那種手抄筆錄式的“資料摘抄”方法了。
現在的方法是“下載”,那速度多快啊,那收獲多豐啊,有時一天的文字收獲量就是原來一年摘抄字數的千百倍。
但仍然需要用心,仍然需要創造。
摘抄、摘錄、摘記首先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最為重要的過程在于其后的“分類研究”。凡大量的資料,不進行分類,不進行提煉,便大大削弱了其研究的價值。
下面的“句解”,就是我利用所下載的資料,用“集句”的方法所進行的創造:
《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句解
登臨之作的開篇,運用了散文筆法,別出心裁地運用了問答句式。
詩句解釋之一: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
詩句解釋之二:泰山的威儀怎樣呢?它橫跨齊魯大地,青蔥一片,沒有盡頭。
《風俗通?山澤》:“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迭代,故為五岳之長。”
“夫如何”是怎么樣的意思。“齊魯”,指春秋戰國時齊國與魯國。其時泰山以南為魯國,泰山以北為齊國。“青未了”,是說泰山山南山北,蒼峰連綿不斷,青青翠色一望無際。
“岱宗夫如何”,描寫的是乍一看到泰山時高興得不知道怎么形容才好的那種心情,揣摩、驚嘆、仰慕,不言而喻。
“齊魯青未了”,這是經過一番揣摩一番感嘆之后得出來的結論。當時泰山以南為魯,泰山以北為齊,在齊魯兩地以外還能望見泰山橫亙在視野中,這是以距離之遠來烘托泰山之高。
首聯一問,表達了對泰山的驚嘆與仰慕,答句中點出了泰山的巍峨氣勢,一個“青”字形象描繪出泰山盎然的生機,一問一答,從視覺的遠端描摹了泰山。
其實,這里并非寫由實際肉眼所見之景象,而是以心靈之眼籠罩萬物、包舉宇宙所發現的自然的奇妙之處。
……
三、大量寫作
寫作,是我的“積累”的第一要素。
沒有寫作,就沒有我的教學工作中的辛苦與快樂,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就。
工作了幾十年,我就堅持寫作了幾十年。
現在,公開發表的大小作品已經約有1400篇了。
寫作的面比較廣,但幾乎不寫純理論性的文章。
似乎從來沒有放下過手中的筆,似乎隨時能夠進入寫作狀態。
有時頗費斟酌,有時得心應手;有時寸步難行,有時洋洋灑灑。
寫得最多的,就是系列稿,即刊物的專欄;五年、十年地寫,步步為營,精耕細作。
有的專欄寫完之后,就結集成了“著作”;有的專欄還在寫作之中,又產生出新的寫作創意。
我寫下的許許多多的文章,有的變成了書,有的化作了講稿,有的成了教學設計的參考資料。
越是有充分的寫作,自己的創造的資料越是豐富多姿。
越是有創見的寫作,越發表現出寫作之前的辛苦積累。
像下面的這一篇短文,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才寫得出來:
文章閱讀一法
語文學習非常講究方法,文章閱讀非常講究方法;每一位熱愛語文學習的人,都應該有自己喜愛的方法。
學習語文講究方法,其好處是提高學習的效率,并讓自己保持長久的濃厚的興趣。
我常常用一種“讀中學寫”的方法來進行我的語文學習,進行我的閱讀體味。
這種方法不僅僅只是閱讀欣賞了文章,更帶給我以文章寫作技法方面的精美收獲。
如,中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其實都表現了一個生活體驗的角度,其取
材內容可以說是五彩繽紛、千姿百態。于是我我常常進行這樣“提煉”:
回憶童年的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表現稚嫩的童趣:《童趣》(本文原載于語文潮網站www.yuyingchao.com)
記錄成長的腳步:《孤獨之旅》
抒寫至愛的親情:《背影》
眷念深摯的母愛:《荷葉 母親》
表現真切的友情:《社戲》
抒發淡淡的鄉愁:《春酒》
懷念心中的師友:《藤野先生》
歌吟美麗的山水:《周莊水韻》
描摹地域的風情:《端午的鴨蛋》
探索自然的奧密:《月亮上的足跡》
……(本文原載于語文潮網站www.yuyingchao.com)
僅此還不行,還可以換一換角度,運用新的說法:
一種悠然的陶醉:《醉翁亭記》
一次深沉的嘆息:《登高》
一抹淡淡的哀愁:《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
一葉飄飛的思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一角奇異的風光:《三峽》
一灣理想的仙境:《桃花源記》
一縷深沉的相思:《夜雨寄北》
一闋美麗的心曲:《岳陽樓記》
……
還可以更加細膩地品析欣賞,看文章到底是如何展開的,如:
童年夢痕 《再塑生命》: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再接著一個故事
生活情味 《雪地賀卡》:從一件新奇的事引出又一件新奇的事
少年世界 《走一步,再走一步》:從細膩的“敘“寫到大段的“議”
生活感悟 《生命 生命》:敘議結合,少敘多議,反復進行
懷念親情 《背影》:從略寫到詳寫,從記敘到抒情
青春抒懷 《行道樹》:擬人自述,警句穿插
人生境界 《雨之歌》:詩意的手法,詩意的結構,詩意的語言
天方夜譚 《漁夫的故事》:主要用對話的方式將故事鋪敘開來
……
于是,奇妙的收獲就伴隨著一次次的閱讀而產生,于是,文章就讀得深、讀得美,讀得別有韻味。
……
四、火花隨記
深深地思考語文教學能讓我們的腦海里迸閃出理性很強的想法,這就是思想火花。
勤于思考的人,專注思索的人,常常有思想的火花閃現。
抓住這些瞬間閃現的思想火花展開研究,往往能讓我們獲得生動、真切、實在的研究成果。
學術積累的好方法之一,就是隨時把自己的思想所得變成文字。
有時候,一個關鍵的詞語,就是一個好的研究話題;有時候,一個短短的句子,就是一個好的專項研究。
我隨記的內容多種多樣。
特別值得珍愛的是“教學創意”、“講稿創意”、“余映潮思想火花”、“今天我在做什么”、“講課紀錄”、“講課火花備忘”、“課文研讀提示”、“我的工作之最”之類。
打開文件,滿目璨然。
下面就是一則美好的隨記,如果沒有及時的記錄,這些美麗的火花就可能不會再現:
飛濺的思想火花
2011年3月7日至3月11日,連續5天在東莞市塘廈鎮余映潮工作室勞作。五天之內聽了17個說課,評點了17個說課;聽了11節課,評點了11節課;評點說課和評課的時間就長達4個小時;自己講了兩個課,說了兩個課;對小學語文教師專門進行了“提升素養”方面的講座,對初中語文教師進行了專題的“試題研究技能”的培訓,聽取了學校語文組的中考語文總復習方案并提出三點重要意見。
五天的工作內容紛繁,任務繁重,起早貪黑。
但也許在這樣高度緊張的工作環境下,自己的思想火花時時飛濺:
年輕的語文教師可以寫一寫微博式的“成長筆記”。
優秀的語文教師可以寫一寫“備課隨記”。
評課議課的能力是語文教師的基礎功力之一,教師評課議課的高水準是應該在評課的時候給人家“講教材講課文”。
提升教案設計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再寫角度完全不同的“升格教案”。
“小專題研究”是語文教師提升自己研究素質的法寶。
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最好的思想方法是“提煉”,最好的學習方法是“筆記”。
課堂教學的效率決定于教師的六種意識:“學生訓練充分”的意識,“課文高效利用”的意識,“語言學用為重”的意識,“能力訓練為重”的意識,“知識積累為重”的意識,“集體訓練為重”的意識。
高效的語文課就是學生訓練充分的課:讀一讀,寫一寫,練一練,背一背。課堂閱讀教學的境界是四有:有知識的積累,有語言的學用,有能力的訓練,
有情趣的享受。
研讀一篇課文,語文老師可以做多少事?這就是專題的研究。
余映潮作文指導課的創意《詩意的“羅列”》。
……
五、課文把玩
對課文創造性地艱苦玩賞,讓我創造了不知多少好的資料。
每準備一個課,我都差不多要寫一篇課文賞析文章。
像這樣的課文欣賞方面的文章,已經可以出版一本厚厚的書。
但遠不止于此。
我研讀課文的別有個性的方法,可能就超過了20種。
語言卡片,美詞分類,句式研究,段式研究,篇式提煉,章法分析,手法品味,筆法探究,信息提取,片段精讀,課文集美,文中選文,變形閱讀,變體閱讀,詩聯賞析,課文美讀,寫作借鑒,課中比讀,課文聯讀,集合研究,本文評點,詩詞句解,資料助讀……
可謂用之不絕。
課文把玩,其實是對課文進行深加工,進行美加工,進行巧加工,進行厚加工。
這樣的過程,特別需要苦心、耐心、細心、靜心與慧心。
堅持下來,則需要恒心。
下面的課文語言卡片,不下千淘萬漉的功夫,就尋覓不到它的身影:
余映潮對課文《敬畏生命》的提煉
我感到那云狀的種子在我心底強烈地碰撞上什么東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所感動。
5.一個詳略式描寫段: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際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種子中有哪一顆種子成了小樹,至少,我知道有一顆已經成長。那顆種子曾遇見了一片土地,在一個過客的心之峽谷里蔚然成陰,教會她怎樣敬畏生命。
8.一篇欣賞短文:
大團大團 渾然不覺 小型的云朵 無限的云庫整個下午 整個晚上 漫天 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 不分晝夜的飄散 驚心動魄的壯舉。
六、專題研究
語文教師的專題研究,我稱之為“小專題研究”。
我的意思是,語文教師要著眼于小小的實用的專題研究。少做什么“課題”,少說一些空話。
“小專題研究”,是某一項研究的“聚寶盆”。
它像線索一樣牽連起無數可愛的素材,將它們集聚在一起,熠熠閃光。
我有一批很好的講稿,每份講稿都有幾萬字;它們其實都是我所進行過的“小專題研究”:
《板塊式 主問題 詩意手法》,
《中學語文教師常用研究技法》,
《教研員工作漫談》,
《磨煉的深度決定你的高度》,
《角度的美妙——例談教材研讀與閱讀教學設計》,
《例談如何提高我們的閱讀教學設計水平》,
《淺說小學語文教師閱讀教學的兩項基本能力》,
《小學:好課是這樣煉成的》,
《小學生閱讀能力訓練探微》,
《提高設計水平 提高教學水平》,
《關于文本的深度解讀》,
《例說我對“教學創意”的研究》,
《讓讀寫結合的形式豐富多彩》,
《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教學》,
《什么樣的課是“好課”》,
《淺談文言詩文的朗讀教學》,
《“教材處理”的八種角度》
《中考作文復習應試10講》
……
下面是我最近研究的“閱讀教學有效訓練10法”的提綱,每一句話,都是一個小小專題的研究:
概說課文,形式豐富
字詞教學,方法多姿
朗讀訓練,角度細膩
分析賞析,正規訓練
精段細讀,能力提升
品詞論句,格調高雅
亦讀亦寫,活動充分
課文作文,扎實美好
反復訓練,處處落實
巧用課文,思維訓練
可想而知,這里面集聚了多少美好精致的教學設計方面的資料。
七、課例創造
五十歲以后,我創造了豐富的教學案例。
我常常暗自與名師較勁:一定要有“量”的要求,在“量”上勝過他們。
2012年,我的著作《余映潮創新教學設計50篇》就要出版,接著而來的就是《余映潮課堂教學細節設計藝術短論80篇》。
這恐怕就是“量”的勝利。
可能目前還沒有人能夠用一本書的形式出版50個教學設計。
但是我能。
其實不止50個,我的課已經講到了第150個。也就是說,我有150個教學案例了。
這里面涌動著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波濤。
這里面閃耀著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光彩。
“量”的后面,是聞雞起舞,是爭分奪秒,是夜以繼日,是自強不息。
無數的時間與精力都凝聚在它們的身上,無數的艱苦與突破都表現在它們的身上,它們讓我敝帚自珍。
但我沒有停滯我的創造,每年都有一批新課走向課堂。
有時候對某一個課,我也會有多種創意、多種變式。
如《最后一課》的教學創意:
教學創意之一:
整體把握,片段精讀。
第一節課:文意把握
教師指導學生自讀故事的開端,自讀故事的發展,自讀課文的高潮與結局。
教師還指導學生概說課文。
第二節課:片段欣賞
(1)欣賞課文1—6段。
(2)欣賞課文第17段——20段。
教學創意之二:
第一步,說說課文中的“我”。
設計意圖:進行整體閱讀教學,讓課文中的“我”也成為課文閱讀教學中的線索,牽動對全篇文章的閱讀。理解什么是“我”的“最后一課”。教師講解“文章線索”的淺近知識。
第二步,說說課文中的“我的教室”。
設計意圖:將課文教學的重點引向“教室”,通過“教室中的故事”更加真切地感受“最后一課”的背景和小說中的人物。教師講解“場景設置”的淺近知識。
第三步,說說“我的老師”。
設計意圖:再次進行整體閱讀教學,感受、分析、體味小說中的韓麥爾先生,欣賞小說描寫、表現人物的手法,體會小說通過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之情。教師講析“作品視角”的淺近知識。
教學創意之三:
16個字的教學創意:宏大背景,微小場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題。
反復地多角度地帶著學生深深地進入課文,從小說的角度、從人物形象的角
度、從作品主題的角度,感受、欣賞《最后一課》表達藝術。
第一節課:
在課文中體味故事發生的宏大背景
在課文中感受故事發生的微小場景
第二節課:
在課文中關注故事之中的平凡人物
在課文中領會故事表達的崇高主題
…… (本文原載于語文潮網站www.yuyingchao.com)
八、順勢積聚
順勢積聚,就是順著做一件事的過程、在完成某項研究中“趁機”積聚與此有關的大量資料。
它的思維方式是:連類而及,歸并,提煉,重組。
其收藏方法是:每一篇課文都設立一個文件夾;每一個小專題都設立一個文件夾。
其操作手法仍然是“提煉”。
一個善于提煉的人,既善于對人對物對生活對社會進行感悟與提煉,也善于對信息對文獻對資料進行提煉,以此利于自己的成長,利于自己的發展。
“順勢積聚”是學術研究中的一種開合手法;其智慧在于抓住時機,趁熱打鐵,旁逸斜出,收放自如。
舉例來說:
在杜甫《春望》備課的時候,順勢搜集一批關于《春望》的文獻資料。
在研讀《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時候,順勢搜集一批梁衡先生的精美作品。
在欣賞《記承天寺夜游》的時候,順勢品味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在品味《詠雪》的時候,順勢搜尋關于《世說新語》的評說文章。
在準備《聽聽那冷雨》的教案的時候,順勢到孫紹振先生的博客上一游。
在教學《論語10則》的時候,順勢下載“《論語》中的成語”,然后“牽連”到“《孟子》中的成語”、“《莊子》中的成語”……
在設計初中版《老王》的時候,順勢獲得高中版《老王》的教學資料。
在研究《孔乙己》教例的時候,順勢收集全國各位名師的《孔乙己》的案例。
在教學《岳陽樓記》的時候,順勢整理全套教材中的寫景四字短語。
……(本文原載于語文潮網站www.yuyingchao.com)
“雪球”就是這樣滾出來的,但它再也不會融化。
教學《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時,我“順勢積聚”了幾十篇有關資料,其中有一篇“別出心裁”的文章,也能讓我們一開眼界:
從科學視角解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北方新報(呼和浩特)
明月月球本身并不發光,不少歐洲人曾誤以為達·芬奇率先于15世紀提出月光來自日光。其實,中國人和希臘人提出此說還要早得多。例如,西漢末年成書的《周髀算經》即已提及“月光生于日所照”。
幾時有:月球在任何時候都只有半個球面照到太陽光。而且,任何時候也只有半個月球表面向著地球。月亮不停地繞地球轉動,太陽光入射月球的方向同我們觀察月球的視線方向之間的夾角便不斷地變化,于是造成月亮的盈虧圓缺。
青天:地球大氣對紅橙色光散射最輕微,對藍紫色光散射最強烈,“天”呈青色或藍色,即系地球大氣對太陽光中不同顏色的成分散射效果各異所致。在地球大氣外看到的天空是漆黑一片,但在暗黑的天穹上太陽顯得異常耀眼,漫天繁星卻可與太陽同時出現。在沒有大氣的星球上決不會有“青天”,例如在月球上就是如此。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源自李白詩《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太白是問:在地球的天空中,是什么時候有月亮的?這正是科學家們一直在苦心探究的月球起源問題。如今科學界較普遍贊同的看法是:大約45.6億年前,有一個略大于火星的天體與原始地球相撞,兩者都被撞出大量碎塊。其中一部分碎塊環繞原始地球運行,并逐漸聚集,最后形成了月球,與原始地球相撞的那個天體則早已離去,不知所終。
天上宮闕:從地球上看覺得月亮在“天上”,宇航員在月球上又看見地球在天上。其實,從天文學的立場看,地球和月亮都是天體。當觀測者置身于某一天體上時,他就覺得自己“腳踏實地”,其他星球則皆在“天上”。人類迄今尚未發現地球外的其他天體上有生命,“靈霄殿”、“廣寒宮”都只是人們的想象。
今夕是何年:地球上的“一年”是地球繞日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月球作為地球的衛星,隨地球一起繞日運行,故“月球年”的長度和“地球年”相同。可見,“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個問題還很帶天文意味呢。
乘風歸去:“風”是大氣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沒有大氣的地方便無風可言。欲“乘風”在地月之間旅行,其實是不可能的。
瓊樓玉宇:此處指月宮。21世紀初以來,世界上已逐漸形成新一輪的探月高潮,科學家已經在切實考慮大規模開發月球的可能性。將來,人類必定會頻頻往返于地月之間。那時,“瓊樓玉宇”將會成群地出現在月球上。
高處不勝寒:月球沒有大氣和海洋的調節,因而晝夜溫差極大:白晝陽光直射處的溫度可超過120攝氏度,夜間溫度又可低到零下180攝氏度。如果沒有特殊的裝備,那可不光是“不勝寒”,而且還會“不勝暑”哩!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月球表面重力僅約為地球表面重力的1/6,故宇航員在月球上行動顯得優雅飄然。若在月球上舉行運動會,則無論是跳高跳遠還是鐵餅鉛球,都會遠遠打破地球上的紀錄。
千里共嬋娟:此句原說親人遠隔千里,還能共享明月清輝。世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在同一時刻看到的天象互有差異——這就是“時差”。例如,當北京明月中天時,在倫敦月亮卻尚未東升。“千里”之外的親友倒還未必真能“共嬋娟”呢。
……
我常常說,名師成長的過程,往往是“集萬千折磨于一身”的過程。
沒有類似于這樣“積累”的諸多“折磨”,或者受不住這樣的經年累月“積累”的“折磨”,難以養成厚實的底氣。
堅持積累,讓人有鋼鐵一般的意志,有清泉一樣的靈動。
愿無數的青年語文教師關注自己成長中的“積累”。
于是,當我們的教學青春日漸美麗時,我們的學問也日漸豐厚。
(5)用詩意的文章結構——利用“章法之美”來抒情。
(4)用富于情感的語段表達自己內心熱烈而真切的感受:/p>
滿心所感到的是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狀的敬畏。我幾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雖然是植物的。/p>
吃驚 詫異 震撼 折服 敬畏 感動 強烈地碰撞 /p>
(1)用富于情感的詞句描寫、贊美湖邊之樹對“種子”的飄送:/p>
一個夏天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個湖邊。我發現有幾棵樹好幾個小時地、整個下午、整個晚上、漫天地飄散著白色的、大團大團的、像棉花似的種子、我感到吃驚,我感到詫異和震撼。我滿心所感到的是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狀的敬畏。我不能不被生命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所感動。那群種子中至少一顆已經成長,在一個過客的心之峽谷里,蔚然成陰,教會她怎樣敬畏生命。/p>
6.一個虛實式抒情段:/p>
滿心所感到的是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狀的敬畏。我幾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雖然是植物的。/p>
整個下午,整個晚上,漫天都是那種東西。/p>
滿心所感到的是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狀的敬畏。/p>
渾然不覺 無以名狀 不計成本 不分晝夜 驚心動魄 蔚然成蔭/p>
敬畏生命/p>
對于“積累”,從教師專業水平發展的角度,我也有一些論說的片段:
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需要我們重視,那就是“積累”。
在語文教育中,不注重積累,學生的語文倉庫就會貧瘠,學生的語言泉流就會干涸。/p>
積累,是人生的永恒課題之一。(本文原載于語文潮網站www.yuyingchao.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