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時候,一位過去我帶過的同事路過公司,上來找我聊了一會兒天。
雖然只做過她兩個月的領導,但還是經常通過朋友圈關注著彼此的動態。看著她一年多來在自己的領域里風生水起,很充實的樣子,由衷的高興。
話題自然而然的就談到了對工作的選擇與態度上。她說,在公司工作的那段時間,很少有付出100%努力的想法和行動,總覺得工作最終是為別人而做的,努力與否的最終差別并不大。直到換過幾次工作,一再的進入選擇和迷茫的循環,才漸漸懂得,任何工作,只要付出的是自己的時間,那么它一定是為自己而做。
于是,我看到了一個每天跑步,參加各種興趣小組,一年瘦掉二十斤,工作與生活輝映精彩的姑娘。
我們一定聽說過這樣的雞湯“選擇大于努力”“人生有三次改變命運的機會,一次高考,一次擇業,一次婚姻”云云。我也曾經深以為然。
后來我發現,選擇與努力,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動作維度與順序,是沒有可比性的。而且,你假如聽到這句話,要么是一個需要被洗腦的語境中,告訴你接受某種選擇,要么是一個失敗者的自我安慰,證明了自己的失敗是因為沒有選擇對,同時間接的否定了努力的意義。
當然,我們一定會面臨選擇大學、選擇職業、選擇愛人這樣對人生有重要意義的選擇題。那是我們人生命運的一部分,無論做出什么選擇,都是我們確定的一部分。事實上我們對于這些問題的選擇往往慎之又慎,一定會做出當時認為的最正確的選擇。
我曾因為沒有考上重點大學而幾乎沉淪了整個大學時光,認為失去了起跑線上最好的機會。而我的一位舍友,卻用四年的努力考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和北大的博士。他的經歷,像極了那位因激情勵志的演講而聞名的北大劉媛媛。他畢業的時候送了我一本書,叫做《本領恐慌》,第一頁寫著,二十一世紀最大的恐慌,是本領恐慌。
我們沒有多少機會去做出影響命運的關鍵原則,這些原則大同小異。實際上,比它更重要的,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習慣。
要不要早一點起床?
要不要再嘗試一次?再努力一點?
吃什么飯?喝不喝酒?
去做運動嗎?
要不要寫工作總結?
你看,我們幾乎每天都生活在這樣小的選擇中,那些不經過思考就做出的選擇,我們稱之為習慣。
即使是關鍵選擇,也不太可能一蹴而就,而習慣,就是一種潤物細無聲了。
關注著幾個公眾號,都是自己堅持著一點一點寫起來的。比如三公子,寫理財專欄特別棒,給到職場白領們很多理財的建議,一定要養成記賬的習慣,堅決不月光。因為她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比如六神磊磊讀金庸,金庸經典信手拈來,仍保持定期重復去讀的習慣,實際上,我們能認真的讀一本書看一遍就差不多會感動自己了。
所以,審視一下自己身上有哪些不好的習慣,定期修正一下,來避免因為微不足道就減少了思考的環節,會是我們提升自己的一條路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