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在欣賞一場高大上的畫展,正當你大快朵頤,心滿意足,仿佛還在回味這視覺盛宴,你來到了壓軸的作品面前:
一張空白的A4紙,作品名稱《21×29.7》,作者多納泰羅·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達 芬奇
你會作何感想?
——什么鬼!
是的,什么鬼!事實上,類似的鬼作品不少,有些據說還拍出了天價(請自行度娘)。不知道誰拍下了這些作品,也許,他們覺得,至少比那個皇帝多落了張紙吧。
1952年8月29日,紐約的一群觀眾,就親身經歷了一場絕對的“——什么鬼!”
美國先鋒派大師約翰·凱奇(John Milton Cage),舉辦了個人新的鋼琴作品演奏會。只見他關上琴鍵蓋,靜坐了30多秒,重新打開蓋子,此時,觀眾們還能忍受;隨即再次關上、打開,這次持續了2分多鐘,性子再好的觀眾也難免開始嘀咕了;第三次關上,觀眾說,還來?!整個過程持續了4分33秒之后,大師起身致意:謝謝各位,剛才我已成功演奏了《4分33秒》!
——什(W)么(T)鬼(F)!
我想,此時觀眾的內心是崩潰的。
即使時至今日,該作品也是頗具爭議,黑粉參半,有贊“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也有罵“不懂你別瞎bb”的。
元芳,你怎么看?
約翰?凱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