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談到了商業的前三個維度:從低到高(造塔),從慢到快(飛輪),從始到終(原力)。今天來談第四個維度以及護城河理論,最后分享我個人的商業分析方法論。
從此到彼(變化)
一個弱小的創業公司能夠憑借“非連續性”彎道超車,在短短幾年內迅速崛起。商業最有魅力的一點就是變化,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然而,這句話并沒有很好地揭示商業變化的根本原因,為什么一個龐大的壟斷型公司,會在短短幾年被一個創業公司迎頭趕上,甚至擊敗?企業壯大后產生的“大公司病”固然是一個方面,但其根本原因,我覺得還是商業環境的“非連續性”。商業發展并不總是遵循線性的發展方式,它往往是在一個模式下線性發展一段時候后,躍遷到另一個模式下繼續發展。而兩個商業模式的躍遷階段,就是新興公司的最好機會。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今日頭條”從新聞整合與個性化推送的維度,一舉擊敗“新浪”、“搜狐”這類在新聞廣度和深度上線性發展的門戶網站。李善友曾經談到過巴菲特與芒格的價值投資理論,其中有兩點對立而互補,一是護城河模型,即規模優勢模型,二是非連續性模型,即競爭性毀滅模型。想要覺察到非連續的躍遷已經很難,想要看懂并預測更是難上加難。因此,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依仗護“連續性”,靠時間與復利賺錢,同時敬畏“非連續性”,適當分散投資。而作為創業者,我們應該反其道行之,避免在相同維度下與市場的壟斷者競爭,同時關注并積極迎接變化,爭取在新的維度上彎道超車。
網飛(Netflix)最近在市值上超越了迪士尼,考慮到它的營收只有迪士尼的五分之一,資本市場對它的追捧可見一斑。結合我過去4年多的工作經歷,我覺得網飛在以下幾點上做的比較好(以下分析僅代表個人觀點):
造塔:不斷增加的高質量原創劇,高效的全球分發與推薦平臺,符合不同國家要求的視頻分級系統,覆蓋全球的的內容分發網絡(CDN),針對各個國家具體國情的支付系統。
飛輪:影片的數量與質量越高,用戶數量就越多,同時也就有更多的資本拍攝更多更好的影片。
原力之一:數據導向。公司的大小決策,無論是產品的改進,還是影片的購買,甚至是公司零食的選擇,都需要通過數據分析來決策。在產品部門,AB Testing的理念深入人心,圍繞認知不斷地提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或者推翻假設。
原力之二:結果導向的公司文化。作為個人的修行,我偏向于過程導向,但對于追求極致效率的商業,結果導向無疑是最高效也是最公平的。公司從招聘、薪酬、升職、假期等方方面面貫徹這點。
原力之三:雙焦點視角。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在聚焦、不偏離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前提下,積極優化并升級核心競爭力。這主要體現在上下游產業的探索上,上到影片前期籌劃、中期拍攝、后期制作的工具開發,下到周邊產品的制作與銷售。
盡管網飛具體優秀企業的眾多元素,但它能在短短十年的時間追趕上迪士尼,我個人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商業環境的“非連續性”。隨著流媒體在技術與設施上的成熟,以及云服務的興起,網飛可以用低廉的成本打造一個覆蓋全球、個性化的內容分發(Content Distribtion)平臺。在這樣的生態系統下,網飛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同時潛在用戶的數量又非常龐大,這是傳統的媒體無法想象的紅利。當傳統媒體還在以國家為單位,兜售影片不同批次的播放權時,網飛已經開始購買并自己制作具有全球版權的影視作品了。當影片制作完畢后,影片立刻在自己的平臺上全集放出,這既極大地提高了用戶體驗,又省去了代理商與電視臺的成本,這種競爭模式也是迪士尼不曾遇到的。
護城河
再說幾句“護城河”,老喻的這篇文章 —— 股神大戰鋼鐵俠:巴菲特與馬斯克的“護城河”之爭(鏈接)對護城河的分析鞭辟入里。
什么不是護城河?(1)優質產品,(2)高市場份額,(3)有效執行,(4)卓越管理。
什么是護城河?(1)無形資產,(2)轉換成本,(3)網絡效應,(4)成本優勢。
個人的補充與歸納:
文章中的護城河基本是壟斷者(大型成熟企業)相對于挑戰者(小型初創企業)的護城河。其實挑戰者也需要建立自己的護城河,防止壟斷者通過資源優勢將自己吃掉。
挑戰者最大的優勢是順應時代的產品和低廉的維護成本。這里插一段Netflix和HBO的歷史來說明這個問題。HBO的主要商業模式是與有線電視的服務供應商(比如Comcast)合作,通過他們將自己的HBO頻道賣出去。在美國,添加HBO頻道大概需要每月10美元。2015年時,HBO感受到Streaming的優勢與競爭壓力,于是他們也準備推出一個類似的服務,也就是后來的HBO Now。然而,他們在定價中遇到了進退兩難的問題。當時,Netflix最便宜的包月套餐是8美元。因此,如果它希望自己的產品有價格優勢,那么HBO Now的定價應該在8美元以下,但這個價格會傷害到自己合作伙伴、同時也是自己最大客戶的利益。最終,HBO Now的價格被定在15美元,這是一個妥協的價格,它保證了當前利益不受影響,但也極大限制了未來的發展。在這個案例中,HBO在發展新業務時,需要為固有前業務付出極大的維護成本,換句話說,公司的未來被當前的利益“綁架”了。相反,對歷史的零負擔成為了小型初創企業的護城河。
絕對優勢不是護城河,相對優勢才是護城河。也就是說,只有那些自己獨有的、以及那些別人即便擁有也無法使用的優勢才是護城河。前者很好理解,比如知識產權、專利等,后者稍微復雜。舉個簡單的例子,長城是農耕民族的單方面優勢,因為游牧民族即使占領了長城也無法利用,它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定居固守。同理,Netflix深入人心的AB Testing理念(拿真實用戶做實驗),Tesla的實時監控與遠程升級技術,樂高的“游戲系統”設計理念,都是競爭者基因中缺乏并很難吸納的東西。
個人收獲
最后談談寫這篇文章的收獲。在學習完商業的四個維度后,結合之前對李善友《第一性原理》的學習,我形成了一套商業分析的方法論。這套方法論不僅能幫助我投資理財,更重要的是,它還是我未來創業的思維框架。我先將這套方法論總結如下,之后一段時間我會對最近的一個創業想法進行自問自答。
這個產品著眼于人類的哪些“底層需求”?
它是如何解決這些需求在當代遇到的沖突與矛盾的?
它由哪些核心部分組成?(造塔)
它會引發哪些正反饋?(飛輪)
它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發展的上限又是什么?(原力)
它的發展可以利用哪些變革(非連續性),它的成功又會引發哪些變革?(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