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女
詹姆斯成為NBA史上最年輕的28000分先生。我瞄了一眼簡書文章字數,今天也剛寫完28萬字。
我來簡書寫作,三個月了。
一朋友形容我為:“你的文章,高產如母豬”
我忍不住想了這畫面,話糙理不糙,好形象啊。
“宅界對你這種勤奮的行為有種尊敬的說法,意思是勤奮,作品如井噴。”
簡書,見證了我生命中最好時光的成長。
最近有了三個很作死的思維:
1.源于彭小六說,堅持日更是一種習慣,沒有文采沒關系,沒有素材沒關系,仍然需要堅持,然后形成肌肉記憶——就鐵定了我要日更文章與寫作的意愿
2.意識到每天寫作的狀態(tài)不同,連載專題的主編一鳴作為超級奶爸,在照料老婆和孩子的兩年間,有一次他在群里分享,有時候覺得幾天都憋不出文字,有時候一天寫1萬字都是精華啊,但還是要堅持寫,只有堅持寫下去,才能一路發(fā)現更多的驚喜。
3.顏懸哉和frank的文章中曾經無意間提過,每天盡量寫夠1000字的文,字數低于1000的文,點評其實也會少很多——你都沒有誠意寫,我又為何要掏心掏肺地給你點評文章呢?
今天聽了一個好消息,好朋友茜喵,她剛通過簡書簽約作家的申請。
茜喵,來簡書兩個月,擅長于把自己的專業(yè)(營養(yǎng)學)結合我們所需要的溫度干貨文,成為一篇一篇文章。
前幾天自己發(fā)起了一場文字馬拉松,像julia說的,"自己發(fā)起的比賽,把自己活埋了也要寫完",我參加完一次文字馬拉松,寫完后覺得渾身都要散架了。
這場活動中,第一個跑完文字馬拉松的人,正是茜喵。
她用了24小時,打開word文檔,分成三個主題。寫完了4萬3千字,當她紅著眼睛打著呵欠說:“師父,我寫完了。”
我頓時詢問:真棒,你還活著嗎?
她回復了感受是:“這真不是一般的挑戰(zhàn),比之前跑馬拉松還費勁。寫作過程中無數次想去捏發(fā)起者的臉。真是太不容易了,每次寫完一篇新開一個空白文檔時,腦內彈幕狂閃:天哪,又來!這般自虐為哪般!要不是想到我是第一個開始挑戰(zhàn)的,真的分分鐘想棄賽了,基本全靠意志力撐著,為馬拉松群的小伙伴們開個好頭吧。”
作為她的塔羅老師,我覺得她是個堅持力,學什么東西都會非常認真,且非常有毅力去堅持,擅長于把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好,幾個月前和她約好技能互換,我教她塔羅,她教我營養(yǎng)學,公平公正的技能交換。非常用心的小姑娘,人美心善:茜喵(她單身,放心撩)
28萬字了,談談輸出
例如電腦的“輸出”設備,顯示屏幕、音響,人輸出知識有很多種方式,比如侃天說地聊天、寫作、演講、視頻等等方式。
簡單回歸一下寫文的過程,其實都是已經講到爛的寫作技巧——打框架,素材填充,反復寫故事來舉例子證明你的觀點,總結。
身邊存在不少朋友認為自己寫的文章不出彩,就不寫了,我覺得很可惜。
我認可的觀點是:文章合而時為著。
寫文應該是反應當下這個時代和你所處的社會,寫得真實即可。
關于輸入——書/事/人
【書】
小時候周歲抓鬮,抓到的東西正是書。
父母也很驚奇,你這娃,以后要成為教書匠?
書店是我最常去的地方,那里像是靈魂的庇佑所,心靈的避風港,每當我難過,傷心,甚至絕望,我都會跑去書店躲起來,隨意翻閱,看上一整天的書。
青春期時,好想投資去開一家書店,不考慮賺多少錢,只要不虧損就好,做一些合作和延伸,咖啡、手帳、工藝品等衍生工具,白天反哺夜晚的經營。
現在也是青春期,所以現在想,哈哈。
想一想,書店運營成本,最貴的其實還是書本身,根據前幾年廣州的一理工男開的24小時書店,當時由二十多個人合伙出資,共同開了一家店,成本約240萬,還提供免費沙發(fā),途經的沙發(fā)旅行客做晚上的棲居之地。
來深圳后,知道深圳有一個神奇的地方,深圳24小時書吧,這個也是中國內地堅持最久的24小時書吧。
位置在深圳書城,從前身到轉型,從2006年11月至今,7萬個小時不打烊不熄燈,這里是深圳人永遠的靈魂燈塔。
我已經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比起塔羅專業(yè)性質強的職業(yè),寫作是陪伴我走過無數個漫長深邃的夜晚的真愛。
在今天28萬字了,寫作需要儀式感,也一路在日更文,我其實是拖延狂,但奇跡的是,到現在能堅持下來。
【事、人】
我的身邊的朋友都知道,寫文這個習慣已經潤物細無聲地貫穿在我生命的每個角落。
和友人一行人聊天,我會默默拿出手機,打開備忘錄,遇到有趣的句子會記錄下來,一開始朋友都會像被雷劈得驚悚地反問“你在干嘛?”
“我在記錄你們聊天中有趣的觀點呀..”
街邊小巷、地鐵的廣告牌,坐公交視頻中偶然聽到的一句話,我會突然停下腳步,去感受一句廣告詞的魅力。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很多人認為相信自己的天才大腦,一定記得的東西,到最后與要記住的事情,要愛的人,“走著走著就散了”。
想對已經寫完28萬字的朋友說:朋友,我懂你,我來了。
想對沒寫到28萬字的朋友說:愿大家也像詹姆斯一樣,做自己的28萬先生,寫作的山峰上,很美。
我不會等你,除非你選擇和我并肩上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