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了一句話想跟大家分享:成功就是證明自己的價值。
乍一看,你可能會說這句話聽起來就是一句雞湯啊,好像誰不知道一樣,但我想深入聊聊這句話的背后邏輯,如何證明自己的價值,讓你正確看待這句“雞湯”。
前不久出現了一次世界上最長的一次采訪——時長8個小時30分鐘的雙羅會談(羅振宇采訪羅永浩),羅永浩是我很喜歡和崇拜的一位創業者(如果你不認識可以百度了解他一下)在我看來這次采訪對于創業者來說是讓創業者們了解老羅創業背后的故事,對我來說則是讓我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了這個身體微胖而又幽默嚴謹的老師。
我記得采訪里面羅振宇老師說我們對每個人也許都會存在誤解和偏見,因為我們了解他們只通過他在說話時的一兩句話或者把他們轉變成幾個抽象符號或者標簽來傳播,想要真正了解一個人需要從不同角度去觀察他,最重要的是要聽他把話說完,而我們現實社會幾乎沒有媒體有耐心花長時間去采訪和真正了解一個人,但羅振宇開了這個先例,這也是我佩服和喜歡羅輯思維的原因之一。
羅振宇老師說的那句話確實讓我比較震撼。確實,在生活中,別說那些在舞臺上的閃耀明星,哪怕就是你的室友或者是家人你可能都很難說你了解他們,在《細節》這本書里講了一個調查,讓一個人分別與兩個在生活中了解兩年和十年的熟人做一個調查,這兩個熟人分別預測這位朋友對生活中的118事物的喜歡程度,結果是相識大約兩年的那組人準確率是42%,令人驚訝的是相識十年以上的熟人準確度只有36%,結果證明我們認識某人時間越長,可能并不是越了解他,反而是越不了解。
了解一個人需要通過從各個角度去觀察他,看他和身邊人的關系和他所說所做的行為,才能讓你更接近真相,那你肯定會問,了解一個人對我來說有什么用呢?甚至可能我連自己都不了解,是不是真的了解一個人又怎樣呢?
我想說的是,現在我們對生活的認識,都基于我們從小一直到現在對這個世界的觀察和理解,對于歷史的認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面對未來,如果你沒興趣了解他人和這個世界,就等于說你主動關閉了你認知的大門,以后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僅僅是簡單的個人判斷,距離真相會越來越遙遠,被這個需要每個人協作的社會淘汰,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需要花時間去了解別人,而最快了解一個時代的方式就是通過了解一個人和他與這個世界的關系。
人和人的差距不在于錢和地位,而是你們的認知,在生活中你很容易就會發現,你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說話和做事發現他的不同,而這背后的邏輯都來源于他高于常人的認知和生活的目標,有目標的人知道他應該做什么,而無目標的人不管他如何對生活偷奸?;?,最后都是失敗,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所以爆發,不是清政府腐敗無能,而是英國的目標是想要打開中國市場做生意,而中國只希望沒有這件事,所以最后清政府盡管機關算盡,強制關押了英國訪談代表團,最后圓明園被燒毀,結局注定是失敗。
所以你看,成功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句要努力,生活的意義也不僅僅是做好眼前的事,而是你有什么樣的目標和認知,從而證明自己的價值,如果你的目標是不斷提升認知,對世界保持好奇心,那么你會想盡辦法去學習成長,如果你的目標只是為了湊合生活,那么你絕不會理解他人的想法,所以也不要輕易的去評價一個人,因為可能你并不了解別人,最后不要以為你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沒有意義,要相信功不唐捐,當你在證明你自己的價值時,身邊所有的人都是旁觀者,他們會選擇站到強者這一邊,盡管他們會同情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