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職辣媽H在微信群里甜蜜地“抱怨”:“我跟老公決定了,以后不給寶寶上幼兒園。我的看書插花下午茶的計劃碎成一地啦。”
“?!”我小心翼翼地說,“你們倆要不要再考慮一下……畢竟孩子現在才10個月大。”
“老公已經決定啦,而且寶寶是美國戶口,以后肯定要到美國讀書的。國內的幼兒園太不安全了,我可不想自己的心肝寶貝被老師隨意打罵。”
聯想到最近一連串的幼兒園事件,我只好閉上了嘴,內心泛起絲絲無奈。
在東方衛視的《四大名助》中,我們也經常看到對家庭教育的探討。
其中有一個媽媽,瞞著家人,給女兒辦理了退學,要帶女兒到深山中的私塾去學習四書五經。
10來歲的小女孩兒,圓臉長發漢服,珊珊可愛,還現場表演了一段昆曲,萌翻全場。然而,這個本該三年級小學生,卻連20以內的加減法還不會算。
小女孩兒的媽媽堅持:“不想讓女兒走上辛苦的體制教育道路,我更愿意讓女兒學一些歷經千年祖宗流傳下來的精華。”
還有一名虎爸,為了讓孩子見識到大千世界,便經常帶著才7歲的兒子在網吧出入;為了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愣是不讓4歲的小男孩兒打麻藥縫針。
還有一名外婆,全面接管了媽媽的教育工作,跟北大虎媽有的一拼,讓孩子的生活除了學習還是學習。
這些家長愛孩子嗎?誠然,他們是很愛孩子、很關注孩子的教育,并且用心實踐的一類家長。
然而他們的教育方式我卻不敢茍同。
從業于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我見過很多這樣的70后、80后家長,他們深受應試教育和傳統家庭教育的“荼毒”,一方面極為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又對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缺乏較為科學、系統的認識和理解,關注了很多有關教育的公眾號,片面地吸取自身或周圍人的經驗教訓,然后卻又草率地決定了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他們有些人將成人世界中一套功利的、世俗的規則,套搬到下一代的教育上,全然不顧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客觀規律。
-2-
在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尹建莉老師提到過一件事:
她為了提升女兒對數學加減法的興趣,便想出一個好玩兒的游戲——根據女兒的喜好和“夢想”,在家開了個“小賣部”女兒來當老板,爸爸媽媽當客人,在模擬的買賣關系中練習數學的加減乘除法。
這個方式方法特別奏效,不僅讓女兒在4歲的時候,可心算五百以內的加減法,而且后來的乘除法和應用題,也是一學就會。
有家長聽說了這個方法后,非常開心,回到家立馬就用。一開始女兒非常開心,慢慢地就不喜歡甚至厭惡這個游戲。
原來這位家長太心急了,成天逼著孩子反反復復玩兒這個游戲,恨不得效果立竿見影,從此愛上數學,結果適得其反。而卻沒有注意到尹建莉老師把這個游戲,從女兒三四歲的時候一直玩兒到三四年級,一旦出現情況,立馬進行調整,才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這個游戲和之后一系列的調整,都是以尹建莉老師完整、系統且較為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一以貫之的。
其實很多家長都是這樣,接觸了幾個國內外較為新鮮的教育名詞,或是道聽途說得知了幾個成功案例,便急著在孩子身上試驗,而不去探討支撐這些名詞背后成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體系,加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反而容易走極端。
-3-
前段時間,我們接收了一名比較奇特的初一小男生。小男生父母都是國內排名前5的名校理工博士,收入不菲,從小入讀的都是全省最好的名校。
這樣的家庭背景,培養出一個小天才或許都不出人意外,然而這名小男生的數學卻屢屢幾近掛零,在學校老師的一再勸說甚至“威脅”之下,父母極不情愿地把孩子送來了補習班。
跟家長溝通幾次之后,我發現,原來這對父母奉行“民主自由開放”的美式教育,堅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全由孩子的喜好主導。
深受應試教育荼毒的他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孩子被考試束縛了天性,于是總是跟孩子強調“不要在乎成績”,并且多次在孩子期中、期末等重要考試期間,帶孩子請假出去玩兒、
結果便是,一名初一的學生,卻還不知道平行四邊形是什么,四則混合運算的規則也完全不會。
“我們沒打算讓孩子參加國內的高考,高中一讀完就送他去美國讀書。”
現在很有一部分家長,了解了一些發達國家的教育模式,再跟國內體制內的教育一對比,便覺得教育就是國外的好,也不深入分析國外教育背后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便開始邯鄲學步式的照搬,或者索性送出國了事。
然而我相信,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都是根植于該國的國情,并自有其利弊,并無絕對的正確或錯誤,更不能斷章取義般地照搬。
-4-
當然,教育是個很大的議題,家庭教育更是其中最復雜的議題之一,我自是不敢妄自斷言。
然而正如電視劇臺詞所說,“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幾乎所有家長都希望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讓孩子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
我也經常在設想,如果有一天我也有了孩子,我會給孩子立下什么樣的家規呢?
我想,關鍵詞大概會是這四個:生存;閱讀;尊重;美。
我希望,TA在任何時候,先要學會生存,掌握安身立命的本領。
我希望, 培養出TA閱讀的習慣,讓閱讀帶TA見識我不能帶給TA的世界。
我希望,TA能學會尊重。尊重自己,尊重生命。
我希望,TA有感受美的習慣和能力。“美是幸福的承諾。”
我不希望,因為自身經驗、見識的局限性,人為地給孩子設下一頂天花板,讓TA終其一生,都在與自己的宿命抗爭,而是希望能為TA打開一扇窗,任其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