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茶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引起了整個財務部熱烈的探討。我一邊吃西瓜一邊說:“你說為什么我們意識到趨勢的時候,它已經(jīng)走到最高點。為什么我們就沒有一次抉擇是走在趨勢前面的呢?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人和人格局上的差異呢?”
雖然我們嘰嘰喳喳探討了一下午都沒討論出所以然來,但是大家都反饋這樣的聊天非常有意義,建議每周五的下午茶都由我給大家確定一個話題進行探討。這樣的感覺還蠻棒噠~~
分享一下大家的觀點吧。
第一種:國企中難免會有一些思想固化消極的老同事啦,他們用非常老成的口吻告訴你:你們這些年輕人就喜歡想著有的沒的,好好干你們的工作,安安穩(wěn)穩(wěn)生活,別做夢。對于這種觀念,我并不能接受。對生活和成長的提問并不是做夢,而是思考。如果一個人連思考的勇氣都沒有了,站在此刻就可以看到自己10年后的結(jié)果和樣子,那真的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第二種:他們會說:“那馬云、馬化騰有啥么,還不是把人家外國人的東西復制到中國來了。”可是我想說:海歸那么多、一把又一把,他們眼里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信息都是一樣的,為什么他們沒有將西方的先進事物引進中國呢?所以,差別在于每個人對同一個信息的處理方式不同。每個人對于信息的整合能力不同。而這些能力和方式,我想就是一個人的遠見和格局吧
第三種:他們心中有一個英雄夢,可是卻妥協(xié)于生活。他們會說:“年齡大了、有家庭了,有孩子了,即使有學識、有見識、也沒有那個膽識了。顧慮太多了。”可是我想說,之所以沒有膽識就說明見識還不夠高明。對于自己對未來的遇見還不夠自信。如果見識真的到了一定的高度,有了更精準的確定性,膽識應該也就沒那么重要了。
第四種:有見識有格局的人都是有生活閱歷的,我們每天朝九晚五,哪來的見識?我想這是我比較認可的一種觀點。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有見識,每個人的見識一定是積累了無數(shù)次嘗試和失敗之后最后升華出來的結(jié)果。當然這一定不是格局和見識唯一的條件,但應該會是一個必要條件。
......
雖然我們吃著西瓜聊著天,也沒聊出個所以然,可是我想這樣的碰撞是有意義的,至少讓我認真的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希望我能想出一個充分條件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