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雅稱“洞天世界”——溶洞,是這里的第二大特色,除了教科書上的“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被稱為溶洞三絕,讓我們第一次領略到云洞氣象大觀的,其實是在竹海海底。
說到竹海,其實是要巡山路到山頂(或坐纜車)向下俯瞰——竹海森森、竹浪翻滾,又有云蒸霞蔚煙云彌漫,竹海的萬頃碧波帶給人的漫卷輕舒的仙風道場想來是和一般的林場絕對不同的天地造化。
而當時的我們,就仿佛潛于竹海海底,而那也真的就是一條翡翠的長廊。
隨著天象的變化,遠遠近近的雷聲就在雨云的前后悶聲回響——但也真是熱啊!
孩子們的衣服就一直沒有干過。
本想到更深的林間小路去避暑,但是,頭頂的雷聲讓山外來的客人只好老老實實沿著大路繼續向前。
咦,也就在這時,忽然看到路旁分出一條岔路,好奇心把我們引向分岔路口,還沒走到盡頭,就覺得陣陣涼氣撲面而來,真的就好像有人打開了空調開關;伴隨著一股一股的涼意也夾帶著絲絲縷縷的白霧把我們纏繞起來。再往深處看,那里——就是一個洞口。
看起來,洞是被封上了,但是從沒有被封嚴的空隙處,冷氣不絕讓我們這群之前暴露在陽光下的行路者大呼過癮,真沒有想到,大自然就是有如此奇巧神工!
因為和這個洞相遇,男孩子們一下對閉關修道隱居的話題來了興趣。
其實,就連我這個天馬行空的射手和向來都是腦回路無規則彈射的外星人瓶子來說,這樣一個既釋放冷氣又揮灑仙氣的洞,太能引發我們的無限想象了。
——那里面究竟是不是住過得道的神仙?
——洞里面發生過什么奇異的故事?
——后來,為什么又要把洞口給封住?
從竹海出來,我們就直奔張果老修道的“張公洞”而去!倒要看看,那洞里有沒有住著神仙!
修道的人飛升成仙,就只有后人塑像立在洞外——張公洞,因果老得名。
中國的悠遠的歷史,一個是書里,另一個也就是在“行萬里路”的路上感受得格外明顯。
比如宜興陽羨茶,就記載著當年蘇軾被貶至此,因了這茶的清幽而愿久居于此的典故;
街頭巷尾一道烏米飯,又帶出了目蓮救母慈孝敬親的民間傳說;
而在道教文化一度盛行的中原大地,像張果老這樣的八仙人物的故事肯定也是比比皆是,到處都留有他們的足跡吧。
說是來拜訪仙人,也有另一層目的,上午的竹海已經讓我們領教了宜興8月份濕熱的天氣,進洞,多少是想向仙人討一捧“高處不勝寒”的涼意。
得道的仙人自有他的驕傲,即便是立在洞口,也是背向訪客;
只有檐上的小童,憨態可掬地向來人行著人間的禮儀。
禮,能免就免了吧——
關鍵是,洞里,千萬,得涼快啊!
從感覺到錯覺,
之前黏在皮膚上的一層熱汗沒有褪盡,那個涼,也就還來不及滲透到身體里,
好像是沒那么熱了?
但是啊,但是……
一路的臺階和攀爬,
涼一陣,又熱一陣的洞中有洞,洞內套洞,大洞包小洞,一洞復一洞……
哎呀我的媽啊!
現在是除了熱,除了爬臺階身體往外流出的汗,最考驗人的是我的眼鏡上已經完全被霧氣給覆蓋,
曦曦熱切地說,男孩子,就是喜歡鉆洞子;
我抬一抬完全不留空隙的兩只大鏡片——內,能保證我不滾著出來不?
我感覺,修仙之人對于我們這些戴眼鏡的兔子們,是不大看得起的。
所以,除了剛進洞時,清楚記得仿佛鉆進了一只仙人的袖管之后,我是帶著滿滿的醉意暈著出來的。
仙人,有時點化一些道理,
有時當頭棒喝一則警戒,
對于無端為自己加了一副“身外之物”的四眼狗來說,恐怕就吹一口仙氣送將出來,沒什么話可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