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的記憶,有時候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持久,我最喜歡汪曾祺老先生的《人生種種清香,好想嘗嘗》,關于他天南海北的吃,總覺得異常親切可愛——當文豪走向廚房,那種味蕾之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感受,是文字帶不來的共鳴。
月初去了趟西安,除了兵馬俑讓人喟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除了大雁塔讓人驚嘆玄奘走過的大漠長河;除了大唐芙蓉園讓人感慨唐朝的太平盛世,更有我們對于美食的念念不忘。
如今打開記憶的閥門,都是滿滿的回憶。
初到西安的時候,是晚上,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夜色里的鐘鼓樓格外漂亮,綠色的房頂,紅色的燈籠,倒映在地面上,猶如畫中的景致。鐘鼓樓附近是掛滿了紅燈籠的酒家,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像是穿越到了某個百年前的王朝,似乎在某個轉角就能遇見一位迷途的古人。
回民街就是在這景致的旁邊,以西安食物的代表存在著,街上擠得滿滿的都是人,店家的吆喝和音樂把夜色燃燒著。因為下雨的緣故,濕濕的地上又有很多油,不小心就會打滑,滿目皆是人間煙火,炙烤的肉塊又大又香,這樣的街道,讓人滿心快活。
說起來西安的美食,不得不提到的就是biangbiang面,面是厚重的面皮,咬在嘴里覺得帶著北方黃土地特有的厚重感,結實。連碼子都是大塊大塊的,埋頭吃面好不辛苦,這樣厚實的面,“哧溜”不起來。
肉夾饃是流傳得很為廣泛的一道美食,以前在武漢上學的時候,從一個校區穿越另一個校區去上體育課,最喜歡的就是下課后途徑別的校區旁邊的肉夾饃攤子,親眼看著老板從鹵肉缸里撈出來一塊五花肉,在案板上剁碎,再配上剁得碎碎的青椒,澆上鹵汁,一口下去,好吃的要跳起來。來了西安才發現,原來武漢的肉夾饃,實在是太斯文了!
西安的肉夾饃夾的是大塊的牛肉,除了牛肉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厚厚的面餅配上大塊的牛肉,一口下去,那叫一個香!就為了這個肉香,就值得把形象什么的都給丟了,像是梁山好漢一樣豪爽的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羊肉泡饃我以前在武漢也吃過,是一碗羊肉湯,老板給一小袋切碎的饃饃,自己吃多少就往碗里放多少,湯里浮著兩小片羊肉,湯底是濃郁的胡椒味。西安的羊肉泡饃都是老板泡好了端上來的,如果不快點吃,羊肉就會泡發,漲成一大碗,越發吃不下。湯底里羊膻味比較重,比較保存食物的原汁原味,肉片也大,湯在我看來算是清淡,還比較容易入口。一般桌子上會放點辣椒,照顧嗜辣人的口味,不過這里的辣椒當真是一點都不辣,聊勝于無,還不如不要,直接吃最原汁原味的羊湯。
回民街出名,不過在出名的同時也有一些爭議,在第二次選擇地點的時候,我們選擇了永興坊,永興坊是在老城墻下面,人是遠遠少于回民街的,紅色的燈籠到處都是,不似北方漢子一樣的風格,倒是多了幾分文氣。如果說回民街是一個武者,那永興坊就是書生了,四川的錦里,則算是一位柔美的姑娘。
蕎麥饸饹的特色在于面條本身,入口有點淡淡的堿味,面條的韌性很好,比較有嚼勁,滑滑的,咬起來咯吱咯吱的,有趣比好吃多。
涼面是我這幾天吃過的面里最喜歡的一個了,各色的菜絲配著,紅艷艷,綠瑩瑩,帶上略有清爽感的醋味,一下子就把肉類、面食這幾天帶來的膩解了大半。酸溜溜的面食還開胃,一口一口一小會兒,一碗面就去了一半了。
這里的涼皮分為甜的和咸的兩種,甜的是白色的,上面是芝麻和紅油,涼皮比較面,還可以隱隱吃出來堿味,不是精致的甜食。
咸的涼皮是加了紅油、香蔥、香菜,從紅油里把白白的涼粉撈出來,滿口香,不過我會有種對于高熱量的恐懼,不敢多吃。
炒涼粉是看起來特別有食欲的存在,涼粉本來的顏色是白色偏青,粘上了佐料變得橘黃,辣椒醬零零星星的粘在涼粉上面,配上蔥花,顏色煞是好看,加上鐵板上騰騰的熱氣,香味四溢。因為入口即化,又不膩人,很適合飯后來一份當小食吃。
還有一個要說的就是永興坊的石榴汁和紅棗汁,因為西安的石榴又大又紅,石榴汁也賣得很好,作為一種地道的飲品,建議嘗嘗。還有紅棗汁,西安比較出名的棗是狗頭棗,我不知道這個棗與永興坊的紅棗汁有沒有必然的聯系,但毋容置疑這里的棗汁是真的很香醇,甜而不膩,唇齒留香。石榴汁是涼的,紅棗汁是熱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進行選擇。
酒足飯飽,又是夜色濃郁,忽然想起來白天在一家西安小館子里目睹了北方人吵架的情形,原因不過是多點了米飯能不能退這樣的小事,當時吵吵嚷嚷,幾個漢子與前臺女人爭執得不可開交,還是我們這些外地人勸架,小小的館子,一時間也是人生百態。
這次行程倉促,胡辣湯、葫蘆頭、餃子宴等都沒有來得及嘗到,若是在西安久待,倒是可以在一家館子從早吃到晚,泡一壺大碗茶,就著牛羊肉和面食,看看會出現什么樣的故事,用故事下飯,那一定,非常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