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記第一次學校讀書會(2017.3.28)
把學校第一期的讀書沙龍主題定為《“錯誤目的表”的解讀》是我思考了很久的事,一個原因是,新教師培訓過后,好幾個老師跟我討要這張表格,覺得它很有用;另一個原因是,在我長期跟孩子的接觸過程中,很多做法和理念與表格中所歸納出來的內容有很高的契合度,在近一兩年指導家長如何在沒有心理學知識背景的情況下去讀懂孩子的內心,如何去運用這張表格調整孩子的錯誤行為,變挑戰為機會的案例積累中,愈發地感覺到“錯誤目的表”的背后是深厚的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每每使用它時又覺得,雖其背后的理論基礎深厚,但卻可以切實地落地執行。十分接地氣!
孩子的錯誤行為背后都有藏在背后的目的和信念,只有準確地讀懂它,才有辦法“對癥下藥”,找到合適的方法來幫到孩子,真正地化挑戰為機會。
孩子的錯誤目的有四類:
1、 尋求過度關注(讓別人為自己奔忙或得到特殊服務);
2、 尋求權力(我說了算)
3、 報復(以牙還牙)
4、 自暴自棄(放棄,且不愿別人介入)
要怎樣才能知道孩子表現出某種錯誤行為時,他內心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不需要去分析孩子的行為、動機等等(通常沒有心理學專業知識也做不了分析),只要去覺察自己面對這個不當行為時的情緒反應,說白了,就是讀懂自己的感受。
那么,什么是你的感受?很多人會巴拉巴拉地講出一堆“我覺得他這樣做不對”,“我覺得孩子無理、沒教養”,“我覺得孩子很消極”……打住!這不是你的感受,這是你對這件事或這個孩子的評價。與四個孩子的錯誤目的相對應的家長或老師的感受是:
1、 心煩、惱怒、著急、愧疚;
2、 生氣、受到挑戰、受到威脅、被擊敗;
3、 傷心、失望、難以置信、憎惡;
4、 絕望、無望、無助、無能為力。
當你讀懂了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時你自己當下的感受,就抓住了你了解孩子錯誤目的的第一條線索,就讀對了導致孩子不當行為背后的錯誤目的。
舉個例子——
某些孩子有做事情拖延的行為。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對于不同的孩子身上的同一個不當行為,我們的感受不盡相同;對于同一個孩子在他成長的不同階段出現同一個不當行為,我們的感受也可能發生變化。有的孩子拖延,是因為想得到你的關注;有的孩子是想借此來告訴你:“你管不著我”;還有些孩子覺得受到了傷害,想借此來施以報復;也有一部分孩子會認為:“這些事反正我不會做,所以干脆就不做了”。
當我們知道了孩子的目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去運用正面管教的工具來引導孩子、幫到孩子。
期待下一期:《來開個班會吧》。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