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連玫瑰都能放下刺,我們為何不能除去個人的偏見與自我防衛呢?
吃中飯的時候,我路過市場被一小束粉紅色的玫瑰吸引。
時近正午,親切的老板告訴我他快收攤了通通便宜賣,十朵玫瑰只算八朵的錢。于是,我開心又小心的帶了一把嬌客回家。備好水瓶,謹慎地拆拆開包裝的玻璃紙,就怕玫瑰花刺扎了手。
我很喜歡玫瑰,但是很少買,或許因為我曾經在整理花朵時被刺過,多多少少有一點陰影。但是,當我著手這把玫瑰時,卻發覺它一根刺也沒有,而且整段花莖都十分飽滿翠綠,光滑得不見一點突起,可見是原生模樣已是如此,并非經過花販的巧手摘整。
倍感驚喜的我插完花,上網查了一下數據,才知道日新月異的今天,玫瑰花早已在栽培改良下,發展出許多沒有刺的品種。一方面,我感嘆農業技術發展的神奇,另一方面,也看到報導中一段十分耐人尋味的說法:據說,沒有刺的玫瑰目前只占花市流通的少部分;會這樣并非是新品種栽培成本的問題,而是消費者對「玫瑰有刺」的刻版印象過深,無刺玫瑰的問世,反應倒不如原生品種來得好。
玫瑰到底該不該有刺
隨口問了身邊一些朋友,對于「無刺玫瑰」的反應兩極。有些人樂見其成,覺得少了刺的玫瑰應該更方便大家栽種、欣賞;但是,也有人認為,少了刺的玫瑰,就不像是玫瑰了。如此「玫瑰理應有刺」的論點,讓我聯想的,是常常存在于基督教禱文與圣歌的名句:「感謝玫瑰有刺」。
到底,令人傷痛的尖刺有什么好感謝?有人說,玫瑰與刺的對比,是光明與黑暗。也有人認為,刺的存在是提醒我們,不能只著眼表面的安逸與浪漫,卻忽略現實的殘酷;看到園里的玫瑰很美,冒然不經思考的摘取,卻被刺了一手血,因此得到的反省與自律,是值得感恩的收獲。
而名作家杏林子女士在同名著作《感謝玫瑰有刺》,也談到這句話帶給她的生命感悟:「如果說,這根刺能令我更謙卑;如果說,這根刺能令我更柔和;如果這根刺能令我的心更溫潤的去貼近那些需要貼近的人,我的情愛如傾注的泉水去清涼那些需要清涼的人,那么,就讓我順服,納刺于身,納刺于心,即使心房碎裂、流血死亡,也讓我無悔無怨,歡喜甘愿。」對杏林子女士來說,這個「刺」是一種自我提醒與叮嚀,像征著在苦難中綻放光彩的自我超脫。
拜讀過以上的觀點,我所思考的是:如果我們不是扮演愛花人,也不是一個端坐看花的修行人,而是玫瑰本身呢?我們,又為什么一定要有刺?
有人說,有刺是為了自我防護;關于這說法我并不否認,只是對比那惹人親近的芬芳,這一點小小的護衛,豈不是有一點矛盾又傲嬌──若是不喜歡被疼愛與關注,何不生得一身暗色無味?或者,對有意一親芳澤者刻意刁難,只不過是為了自抬身價。
在安東尼?圣修里伯的《小王子》故事里,小王子深愛著一朵有著四根刺的驕傲玫瑰,玫瑰常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讓小王子難過。但其實,玫瑰才是最脆弱且害怕失去小王子的,只是它不肯承認,總是用自以為是的傲慢維護自己。
有時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朵傲嬌的玫瑰,會因為自己的不足而姿態尖銳;或者害怕受到傷害,總是率先亮出利刺,搶占攻擊的上風。
只是,我并不覺得躲在層層戒護之下的我們,內心會真正感到快樂。
何妨做一朵無刺玫瑰
我有一個很難定位的朋友──G小姐,難以定位的原因,是我常常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把她歸類在「好友」?因為她對身邊人的態度常常讓我不懂,她到底是把我們當姐妹淘,還是工作上的競爭對手。
因此,當有朋友轉述G小姐的抱怨,說自己沒有朋友,放了假連可以一起喝杯茶、逛逛街的人都找不到時,我想起的卻是那句老話:「可憐之人總有可恨之處」。不知是不是好勝心使然,每次出席朋友間的聚會時,G小姐總是很在意自己有沒有足夠的關注眼光,急切地想成為話題的焦點。那么,最容易產生共鳴的話題是什么?當然不外乎抱怨與旁人的八掛。
所以,只要是G小姐在場的茶聚或餐聚,總是免不了「最近真是倒霉透了」或者「那個誰誰誰,真的是很討厭」這樣的開場白。剛開始,大家或許還會拍拍G小姐肩膀,好聲好氣地安慰她。但是,次數一多,免不了會覺得G小姐實在有點公主病;或者,不由得擔心轉換一個場合,G小姐掛在嘴邊叨念的八卦主角正是自己。
除此之外,G小姐也不容許別人反駁它。一位曾與G小姐共事過,后來形同陌路的朋友告訴我們,G小姐很喜歡表達不同的意見,以彰顯自己的特別與用心。可是,也許因為態度失準,又或者并不是真的很切題,她的表態反而常常讓自己淪為挑剔與「白目」而不自覺。偏偏,轉換別人對她的意見提出不同的看法時,G小姐卻總確認為對方是在刁難她,針對她找麻煩,常常反應過度搞得辦公室氣氛很僵。
平心而論,G小姐的社交風格,不正是一朵孤傲又寂寞的玫瑰花?她把自己守護在刺里,靠著攻擊與尖銳贏得存在感,可是呢……有心交往的朋友,卻一個一個離她越來越遠。雖然,G小姐常常說:「這些人我才不屑!」可是,從她不停記掛著的那些八卦與瑣事,其實不難了解她感到非常寂寞。
莎士比亞曾說:「玫瑰縱使換了名字,也不改其芬芳。」所以,我也相信玫瑰就算少了刺,也不會減損它的魅力。做一朵有刺的玫瑰看似能保護自己,實質上卻與人建立了隔閡;一個人的價值,更不該建立在尖銳偏頗的自我維護上。
豎起立刺,保持孤芳自賞的嬌態孤獨終身;或者做一朵無刺的玫瑰,讓人更無后顧之憂地親近你、分享你的芬芳,到底哪一個才能讓你感到喜悅與幸福?答案,或許不言而喻。
【Box】
法國小說及劇作名家Roger Martin du gard曾說:「不要自負,也不要謙虛。認識到自己強而有力,才能真正強而有力。」這告訴了我們,內在本質的堅韌與剛強,遠勝于一切外在武裝;刺,或許可以在別人的掌心留下維持數日的小傷口,卻未必抵得過流芳百世的溫柔。學做一朵沒有刺的玫瑰,并不等于就是脆弱無能,或者把自己曝露在危險之中,換個角度想,也許只有真正內心踏實且能力強大之人,才有放下利器與拳腳的格局和勇氣。
本文正在參與從心,遇見幸福 | 一次可以朗讀與聽見的心理專題征文,你也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