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方哲學史》中介紹浪漫主義運動的沿革,讓我愈發地自省自己身上的浪漫主義影響。通篇看下來,至少羅素對這種“善感性”帶來的沖破社會束縛的熾情是持反面態度的,他筆下這種感情態度本質上是自私的、只顧自己的,至少我讀著這樣覺得,或者說,這反映出我自身潛意識是這樣認為的。
本質上來說,每個人都有浪漫主義感情的,羅素也這樣說過,每個人受這種運動的影響,即便討厭“浪漫”的人身上,這影響也多過自己自知。而我的浪漫主義情懷?自小潛移默化想隱居、努力想找尋內心的自我……之類的觀念應該都是吧。只是我難免同時也抱持著與羅素類似的認為這種想法自私的念頭,因為總在社會責任與所謂自我之間來回徘徊,所以,也才想從哲學中尋求人生該如何走的答案吧。
這章節另一個比較有趣的想法,是羅素引申出來對愛情的看法。愛情也就是兩個自我之間的拉鋸戰,如果有社會桎梏這種外敵,還能一致對外,所以棒打鴛鴦很難,倒是無外敵后,兩人就開始對掐了,因為要消除對方的自我了,以此來保持自己的“孤獨感”帶來的“權能感”,說通俗點就是誰遷就誰(有些類似哪位老師的“感情的雙黃蛋”的理論)。這樣來看,恰恰因為我很重視這部分“孤獨感”,自小便如此,我找我老公這樣可以遷就我的人就十分合適,他就是我的良配了,別人估計還不成,這種說土氣點就是要保持某種“優越感”,也是自己幼稚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