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無時無刻都在尋求改變
在節奏日益加快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曾或多或少涌現出要去改變的念頭。改變,意味著對現狀的不滿,也意味著還沒有麻木,想追求更好的自己,更理想的生活。
工資水平不高,總是加班加點,想要換個單位尋求改變;身材不勻稱,生完孩子體型走樣,想要堅持健身來重新塑造;說好了每天都要動筆寫作,圓自己一個作家夢,可幾天過后就放棄了;夫妻雙方關系不和諧,說好了真誠溝通相互理解,可是一段時間后又回到原來的樣子……我們想要改變的地方很多,但是很多改變都半路夭折了。
究竟怎么做,才能真正改變呢?
一如前人所說,要改變你的個性。
要變得像那些具有非凡意志力的人一樣,發展自身,激發自己對某件事情產生強烈的渴望,如此一來,你將克服一路上的所有困難。
這類建議試圖改變人,而非人做事的過程。但不同的人始終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核心人格。這種人格貫穿一生都不會有太大變化。
所以,要想變成跟你的“超級英雄”一樣堅強,是很難實現的。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我們總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是我們身邊即使有榜樣,最后很多人還是沒能做到像榜樣那樣。
西奧迪尼的《影響力》雖然提出了改變別人行為的方法,但也沒有告訴我們究竟該怎樣改變自己的行為。
市場上有許多圖書也在講改變,但是這些書很多是由記者或商人執筆寫的。他們很擅長講故事,但作者對是什么促使人們發生改變的,并沒有直接的科學經驗。
查爾斯·都希格的《習慣的力量》和格雷琴·魯賓的《比從前更好》都分享了關于習慣的有趣故事,比如咬指甲、一下車就會鎖門等我們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重復做的事情。
但他們所說的習慣僅占人類行為的40%,對于剩下的60%,這些書未做任何解釋。論述動機的書籍也有很多,可建立在科學驗證基礎上的卻很少。
所以,養成某種習慣也好,鍛煉自己的毅力也好,都只能在很小程度上發生切實持久的改變。
“SCIENCE”模型,完成持久改變的利器
01
“SCIENCE”模型是什么?
SCIENCE”中的字母分別代表階梯(Stepladders)、社群(Community)、重要性(Important)、容易度(Easy)、神經記憶(Neurohacks)、吸引力(Captivating)、銘刻(Engrained)。)
1.階梯模型:實施非常小的步驟,使用步驟、目標和夢想的模型。
例如,如果你正在為新公司做目標規劃,別打算在本周末之前就鎖定第一位客戶。這或許只是個夢想,不妨先設定較小的步驟:這星期先會見3名潛在新客戶。
2.社交磁力:加入那些正在做你想做之事的人的隊伍中。社會支持和社會競爭能促進行為改變。
3.要事為先:改變要想持久,請確保這是一件對你真正重要的事情。
4.極度容易:讓事情變得更容易做。如果事情容易做,人們就會去做;如果不容易,你就很難堅持。
5.行為在前:意識愛捉弄我們。掌握它捉弄你的竅門,為你所用。例如,按照富蘭克林的建議,促使他人為你做件充滿善意的事,贏得新的朋友。
6.致命吸引:對于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如果能得到獎勵,你就會堅持做下去。
7.反復銘刻:反復做某事。大腦會因為重復和一致行為給予你獎勵。
改變行為的秘訣是,用新行為替代舊行為。但只有借助適當的武器,新行為才能堅持下去。
02.
人的行為分類
我們把人的行為分為一下幾類:
自動行為(automatic behaviors)
沖動行為(burning behaviors)
常見行為(common behaviors)
(我也把它們叫作A類行為、B類行為和C類行為)
A類行為、B類行為和C類行為的區別在于,人對它們有多大的意識控制力力。一般而言,為一種行為投入的有意識想法越多,它就越容易被改變。
自動行為指的是人們出于無意識做出的事情。
由于人們并不會覺察到自己在自動做某件事,所以,想要改變的時候,那些需要有意識關注所做之事的武器是不管用的。
沖動行為是人們在受到內心強烈驅使或在憤怒的狀態下所做的事。
人們可能會覺得攔不住自己去做沖動行為,但能意識到自己什么時候會去做,這就是沖動行為與自動行為最大的區別。
常見行為是人們反復做的事情,至少在做的時候,他們有部分時間是有意識的。
與自動行為和沖動行為相比,人們更容易察覺自己在做常見行為。常見行為出問題,感覺上就像是因為缺乏動力。
03
實施改變的方法:
形成持久改變的過程分為兩步。
首先,確定你嘗試改變的行為是A類行為、B類行為或C類行為。
你是否還沒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行為就發生了,也就是你是無意識地做它的?如果是,那么它可能就屬于自動行為。
這是不是一件你能意識到但感覺無力阻止的事情呢?如果是,那么它可能就屬于沖動行為。
這是不是一件你能意識到,但很難獲得足夠的動力去改變的事情?如果是,這可能就屬于常見行為。
其次,一旦你確定了某事是A類行為、B類行為還是C類行為,就可運用所需的武器去改變它。
要想真正改變自我,《如何想到又做到》這本書值得你仔細閱讀,并在實踐中不斷進化。